日前,江蘇等省份出臺了新的高考方案,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高校招生考試政策進行調整,把考生平時的成績表現納入到高考評價體系中來,更加重視對考生的綜合評價是必要的,合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當然,在改革中要注重研究規律性,還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社會承受力,力爭做到統籌兼顧。下面發表兩位專家的觀點,以期引起各方面的討論。
行走在新課改中的高考改革
始于二年前的新高中新課程以其不可阻擋的勢頭進入了浙江省每一所高中,迫使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每一項教學管理措施直面教改的嶄新面容,追趕教改堅定不移的步伐。
面對教改,有人迷惑,有人排斥,但這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堅持了幾十年的教學:強調知識掌握、能力訓練的教學目標是否過于單一?師生在題海中沉浮掙扎,是否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為了追求升學率,我們是否模糊教學的面容,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對于升學率的偏面追求,我們付出了忽視人的綜合素質發展的代價,面對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個代價是否過于沉重?反思中,我們漸漸明白: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身心健全的人才,教學的目標不僅是知識能力,還有過程與方法,新課改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教師的角色和使命:教學是為了培養人。
教學實踐的挑戰
教了十幾年的書,對于教材的把握,自以為駕輕就熟。拿起新課程的教材,才發現傳統的教材體系已被顛覆。以“主題”為線索構建教材,使教材內容的范圍、深度、難度、知識的組合與老教材有了較大的不同。
以合作探究為主的新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的灌輸式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嘗試中,我們逐漸發現學生居然有著這樣大的學習主動性和潛力,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生本對話可以碰撞出這樣的耀眼的火花。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擔憂學生解決不了難題,于是把教學難度升了又升,教學課時加了又加。現在我們嘗試著降低難度,壓縮課時,我們發現,學生的負擔能夠得以減輕,課堂多了一份輕松。必修、選修模塊的設置,讓我們體會到了何為因材施教,何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評價的挑戰
我們習慣了用平時成績、期中、期末成績——評價學生的學業,用考試將學生區分優生、差生。我們也常疑惑為何學生智商與情商相差如此懸殊。兩年多的實踐告訴我們,學分制和成長紀錄,能更全面地記錄學生成長的過程,更清楚地反映學生亮點,以一種客觀的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發展。
但是,在新課程的第一輪教學實踐中,由于對教學理念認識的深度和各項教學措施落實的力度和細致程度不一,實踐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
教學評價、教輔資料的滯后
由于教學檢測環節對新課程理念和要求的落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大量教輔用書和階段性檢測內容有新瓶裝舊酒的現象,使教學無法擺脫“舊”的痕跡,以致出現新老教材兼顧現象,導致師生負擔加重。因此把好檢測和教輔資料關是正確引導課堂教學,切實貫徹新課程的重要方面。
課堂教學合作探究的形式與實效
在新課程理念下,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更注重合作探究的形式而忽視合作探究內容和實質,以致形成課堂的虛假繁榮,合作探究的“含金量”較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應引導教師組織深層的真正能促進學生思維深度合作的探究而不僅停留于合作的形式和表面。師生切實減負
新課程改革旨在減輕負擔,讓教學更有生氣。因其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教師熟悉的教學領域較多,存在教師的工作量過大,壓力偏重的現象。以高二教師工作任務為例:學科教學、研究性學習、選修1B、校本課程。頭緒過多,導致教師精力分散。如能在課程設置加以優化,考慮到不同層次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適當減輕教師的負擔,更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深入。
高考的導向
浙江省將在2009年進行新課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新課程理念的貫徹程度,高考難度的確定、考查范圍的確定,分層選拔、分批錄取的區分度與必修模塊、選修模塊的對應性,自選模塊學科間難度的平衡等將直接影響以后的課程改革的進程。
教育、教學需要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帶來教學的生機和活力。課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和傳統課程相比,更加貼近教育教學的本質;新課程的課程方案和課程設置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的統一;高考的分層選拔、分批錄取有利于學生專長的發展和高校的選拔。作為一名基層的教師,我們衷心擁護課程改革,也希望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能根據一線教學的實際情況,從教材、課程設置、評價體系等方面不斷加以優化、調整;對教輔市場加以引導和規范,從而推動新課改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教育成人成才的目的。
上一篇:好校長用智慧校園管理
下一篇:做一名新時期的有新作為的名校長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