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網 校長論文 走班教學 教育教學
看清走班教學的“坡”和“坎”
伴隨我國考試招生制度新一輪改革啟動,教育綜合改革也邁開了新的步伐。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帶動課程建設和教學方式轉變,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和育人模式的轉變,成為學校教學改革的焦點。新高考改革方案采用“3+3”模式,學業水平考試,浙江按照7門選考3門的方案,就會有35種組合;上海按照6門選考3門的方案,就會有20種組合。把相同組合的學生組成各種班,必然要大幅度增加班級,這樣需要大量增加教師,教室、實驗室等硬件設備也不足,很難滿足大幅度增加班級的要求,所以,國家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倒逼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科目必須實行走班制教學。
有豐富的“菜品”,才適合搞“自助餐”
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如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給予學生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和自主權,為學生多樣化發展提供發展環境,成為學校發展的研究重點。學校要通過創設豐富的、可供選擇的課程,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求,為每個學生搭建起放飛人生夢想的舞臺。這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
打一個簡單的比喻,就像我們吃自助餐,如果沒有足夠豐富的菜,這個選擇其實意義不大。這個自助餐只是自己給自己盛,你可以盛多盛少,或可以不盛,也許是你想吃的沒有,不想吃的卻有,也就這幾種選擇。真正的自助餐可能要有幾十種菜,甚至幾百種菜,有了足夠的菜后我們才開始進行自助餐,這個時候你才有更多選擇。課程體系是為培養學生服務的,要確保學生吃完以后營養全面。但是現有的課程體系非常單一,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課程的豐富性和層次性問題,其次才是解決選擇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人大附中)在規劃課程方案中,每個學科的系列課程依據國家課程設置要求、學生發展需求、課程內容特點等,劃分成三個層次的課程類型,既兼顧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又為優秀學生發展提供成長空間。
基礎類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必修課程和地方課程,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高中階段綜合素養。
拓展類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國家選修課程、校本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的拓展與延伸。這類課程既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又可以激發興趣,發展學生特長與潛能。
特長類課程:面向某些優秀特長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程,主要包括特長、特色類校本選修課程(包括競賽課程),大學先修課程,與研究所聯合開設的研究性創新類課程,大學和研究所在人大附中開設的專業課程,等等。這是目前學校課程建設的重點。
以上三個層次的課程,涵蓋人文素養、科技素養、體藝健康、國際課程、人文交往五大領域,共有三十類兩百多門課程。
學生有了這么多的選擇,如何實施教學?必須走班,否則這些選擇無法實現。
未來新常態:行政班與走班制相結合
人大附中的教育教學改革走的是一條班主任負責制的“行政班教學”與“走班制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模式。這可能成為今后的一種新常態。
行政班教學內容主要是基礎類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必修課程和地方課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高中階段綜合素養的必修課程。
我們認為,教育的個性化、選擇性是必然趨勢。基于這樣的認識,人大附中在學校里進行了走班制探索。2014年3月,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組成三校走班教學聯合體,資源共享。
人大附中的走班教學有三種模式:
一是完全開放的走班教學模式
這包括以下幾類課程:
一是部分必修課程。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打通必修與選修,實行全面走班教學,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培養技術創新型人才。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也實行全面走班教學模式。
二是拓展類課程。包括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國家選修課程90多門、校本選修課程200多門,是必修課的拓展與延伸。每學期第一周學生通過展板、電子屏幕了解并網上選課,第二周試聽,確認選修課目,以后每周上3—5次選修課。
三是大學通識課程“名家講壇”。聘請北大、清華、人大等大學的專家教授為學生們做專題講座,包括人文學科系列和自然科學系列兩大類,以通俗的形式呈現相關學科的前沿理論及專業見解。
四是研究性學習課程。學生按專業領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教師按專業領域組建導師團隊。與校本課程和科技實踐活動銜接,形成14個學科、27個領域的研究方向,開發各類實驗室和專業教室,建立研究性學習資源及管理平臺,促進學生科研能力培養。
二是特長、特色類走班教學模式
面向某些優秀特長學生開設選修課程,主要包括特長、特色類校本選修課程、與大學和研究所聯合開設的大學基礎課程和研究性創新類課程、大學和研究所來八大附中開設的專業課、先修課等。具體而言有學科奧林匹克競賽課程,大學自主招生學科課程,藝術、體育、科技發明類課程,基于超常生培養的大學先修課程,基于自主學習的跨校選修課程(即“海淀區創新人才培養跨校選修課程”,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首師大附中四校學生可以跨校選修課程,互認學分),中美學生科學研究項目等。
三是年級內走班教學模式
高二、高三文科班數學、英語實行分層式走班教學。如果讓一個班里考50多分的學生和考150分的學生一起上課,“想吃的吃不飽,不想吃的吃不了”,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就解決了兩極分化的問題。
高一部分班級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學科開展走班教學實驗;高一研修系列課程每周一個下午實行走班教學;早培研修課程每周兩個下午走班教學。
走班教學必須千方百計揚長避短
從全班一張課表上課到一個學生一張課表上課,走班教學給學校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的整個教育系統都要發生深刻的改變。
走班教學要根據國情、校情以及一個地方的情況來考慮,絕不能搞一刀切。在芬蘭、美國等國家,六百多學生的學校就是大學校,三四百人的學校是中等學校,一兩百人的學校也有不少。一個班就那么十幾個學生上課,老師跟學生很容易互動,“走”起來很容易。而我國有一億多中學生,地區與地區不同,學校與學校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幾千人的中學比比皆是,萬人中學也不少;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是正常的,七八十個學生也常見。校舍教室沒有多余的,師資力量也有限。全部“走”起來的條件目前還不具備。
走班教學必然使班級增加很多,學生自由選課必然使課程變動加大,教學管理將更加紛繁復雜:課表安排、學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教學研究、學生評價、社團管理、考試管理、成績管理、成績分析、教師評價、教學評估等等,都會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走班教學絕非只有優點,沒有缺點。走班制對自覺性強、自主學習能力強、自理能力強的學生而言有很大優勢,這類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有潛力的學科來學習,并且學得好,還可以與今后的職業規劃結合起來。但是對基礎差、自覺性差、自學能力差的學生,沒有班主任老師管理、督促,沒有班主任耐心細致、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工作,放任自流,會越來越差,學生的兩極分化將越來越嚴重。
從教師的教學研究角度看,走班制發揮了教師個人在某個學科里的聰明才智,但在凝聚集體智慧和力量方面又顯得薄弱。在教研組、備課組集體備課的模式下,同學科的教師一塊集體研究打磨課程內容,研究教學方法,這門課往往會講得比較精透。但在走班教學的模式下,教室就是一個老師的辦公室,跟其他老師聯系少了,研究少了。教師常年只教某一個年級的某一學科里的課程,沒有循環流動,單兵作戰,如果再不參加市區教師進修活動,沒有教研組活動,沒有集體備課,長此以往,教學水平會逐漸下降。因此,走班教學必須千方百計想辦法揚長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