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網 校長論文 黃岡中學 教育之道
學習猶太民族的教育之道
據報道,1901-2001年,世界上共有6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猶太人或猶太裔152位,占23.35%,而猶太人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不到0.3%。對此,猶太人認為并不是因為他們具有超乎尋常的智商,而應歸功于他們重視教育。他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崇尚閱讀。酷愛讀書是重視教育的標志。猶太人把讀書作為傳承教育、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被譽為“讀書的民族”“教育的民族”“記憶的民族”。在以色列,每4500個猶太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平均每個人就訂有一份英文報紙,人均年閱讀圖書64本,居全世界之首。他們還有這樣一個傳統:小孩出生滿三年,家長就要在書上涂抹蜂蜜,讓小孩來舔——其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從小感覺到書的甜蜜。在他們眼中,讀書不可或缺,文字、藝術、音樂、詩歌如水和糧食一樣不可缺少。他們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一個人不讀書就像房子沒有窗戶一樣。
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愛讀書的民族。但是,今天的中國人受心態功利化、文化娛樂化和教育應試化的影響,“讀書”在我們的生活字典里變得模糊起來,我們的人均年閱讀圖書只有4.3本,不足以色列的1/10,這是值得反思的現象。
鼓勵提問。曾有一部《走進以色列》的電視專題片,里面提到一位雕塑家用石頭雕塑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石頭的質地尤其突顯了“問”的力量。在猶太人的教育觀念中,問號代表一切。猶太人之所以能培養出那么多諾貝爾獎得主,和他們的父母與老師鼓勵孩子從小學會提問和質疑的傳統是分不開的。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19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拉比(猶太人)獲獎后,有人向他請教:“你是怎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呢?”他回答說:“我獲獎全靠我媽媽。我媽媽沒有怎么培養我,只是在我每天回家以后就問我一句話:‘孩子,今天你在學校提問了嗎?你問了一個什么樣的好問題?’從此以后,我就養成了提問的好習慣,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今天的成果。”
“孩子,今天你提問了嗎?”當孩子放學回到家里,中國父母是否會以這樣的提問展開與孩子的溝通?或許,更多父母習慣于這樣問:“你今天在學校乖不乖?”這樣的教子方式是中國學生不愿提問的一個重要原因。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超過20%的中國大學生從未在課堂上提問或參與討論,而有類似表現的美國大學生只有3%;同時,只有10%的中國學生經常提問,美國大學生則約有63%的人經常提問。
家教從嚴。這里有一個出生在上海的猶太人后裔沙拉一家的故事。沙拉家育有兩子一女,后來,她與丈夫離婚了,帶著3個孩子移民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沙拉還是習慣地按照中國式媽媽的思路來想問題: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她每天送孩子們去讀書,然后自己做春卷、賣春卷,靠此維持全家的生活。當孩子們回家后,她又一個人忙著做飯,孩子們則圍在暖暖的火爐旁等著媽媽把飯菜端上桌……她對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要能考上大學就行。
這樣的情形維持了一段時間,終于有一位鄰居大嬸看不慣了。有一天,她過來對沙拉的大兒子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幫媽媽,而不是看著媽媽忙碌,自己像廢物一樣。”這位大嬸同時不滿地對沙拉喊道:“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自己想怎么溺愛就怎么溺愛,你這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其實,在以色列家庭里,孩子無一例外都要參與家務勞動,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門體驗艱苦生活。沙拉接受了鄰居大嬸的意見,在后來的生活里要求孩子們幫忙賣春卷,每天輪流洗衣服、做飯、打掃房間,以此來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如今,沙拉的兩個兒子都成了成功的鉆石經銷商,沙拉后來寫了一本育兒方面的書籍,她在書中這樣總結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秘訣:“心軟是害,狠心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扎傷口。”
相比之下,中國的家庭教育通常在學習上是棍棒加壓,在生活上則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什么。這種教育方式被猶太人視為“家庭教育軟暴力”,容易導致許多人一輩子都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缺乏獨立的生存能力,遇到問題往往用抱怨和等待代替努力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