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關愛活動,關愛是教育的本源和靈魂。
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感。
愛,就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看到自己的責任。同時,愛在負責任中得到體現。
愛心與責任感共生,在負責任中體現;責任感因有愛而起,因有愛而動力十足。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潮起潮落,在歲月的淘洗中愈顯穩健厚重的仍然是貫穿了整個民族發展的傳統精神與道德,其中儒家文化更是不斷被提起與重新認識。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是博愛,對教師來說,在這個心靈家園經受著多種沖擊的社會里,需要真正凝聚儒家文化的底蘊,樹立愛心,踐履仁道,傳承一種真愛。我認為,尊重學生的個性,接納學生的差異,愛學生這個“人”本身,是教育的真愛;愛聰明、愛分數、愛長相、愛聽話,是教育的假愛;愛家長的權勢地位、愛財、愛物,是教育的錯愛。
豐富的人性,決定了教育任重而道遠,也因此折射了愛的各種類型或各種包裝。除了真愛無痕,其他的愛則都有“衡”。付出愛的衡量標準若是所謂的學業優秀,往往是那些聰明、聽話、善學者能得到更多的“關愛”,是為假愛;衡量標準若是家世良好,常常是那些位高權重而又左右逢源的家庭出來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關愛”,是為錯愛。這些假愛也好,錯愛也罷,都是“偽愛”,其實質都是一種算計。計算著多少“愛”可以換回多少價值,惦念著這些“回報”能換來怎樣的名和利。這些名和利要么是學生的成績、分數,要么是家長的禮物、財富或者其他能折換成名和利的回饋。在這樣的算計中,學生成為教師取得業績的載體,家長成為教師獲得某種便利的憑借,而教育,無非是一條借以飛黃騰達的手段而已。另有衡量標準是言行舉止、個性喜好是否與己相投,得己歡心,于是外表出色、能言善道者也能分享到一些“關愛”,看似師生融融,其實離真愛尚遠。
真愛,是不論學生品行優劣、學習好差、外形俊丑,只因是學生,是個“人”,就永遠在其需要的時候給予關愛,主動為其成長提供更為安全和溫暖的環境。面對成績優秀、品行高尚者固然不吝肯定、贊美之詞,而對發展相對落后者更是言辭懇切,充溢希望之情。猶如面對一幫中流擊水之人,教育并非僅僅立于岸上,為那些善游者、先行者加油,更是置身河中,幫助那些不善游者或暫落后者授之以術、導之以向、傾之以愛,共渡滔滔江河。得此真愛者,必定信心滿懷、心存感激、心懷感恩、心念社稷,也必能傳承真愛。
真愛無痕,大愛無疆。著名的特雷莎修女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致辭時曾提到這樣一件事:她們從陰溝里救起一個半個身體都被蛆吃掉的人。這個人在被帶到救濟所時說:“我在街上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但是我將像一個天使一樣死去,去接受上帝的愛和呵護。”這樣的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沒有怨恨,沒有詛咒,心中所念的是可以尊嚴地死去,因為擁有了愛而擁有的尊嚴,使得原本卑賤的生活終結得猶如天使的歸去、猶如去接受上帝的召見般高尚純潔。這就是真正的愛心,這就是真愛的力量。
人世間能夠真正愈合心理傷痕的唯有愛,而大量心理疾病的產生往往源于缺少愛,更確切地說是源于缺少真正的愛。跟其他的生物一樣,人類個體的成長需要有利的環境,需要一種溫暖的氣氛,既能給予他內在的安全感,又能給予他自由,使之能夠擁有自己的情感、思想并將它們表達出來。如果人能夠在愛中、在相互交往中與他人一起成長,就能夠最大程度地成長為真實的自我。但倘若生活中沒有真愛,有的只是假愛、錯愛或是沒有愛,并且得不到真正的心靈眷注,也無從獲得精神滋養,那么人就不能形成一種歸屬感,不能與周圍的世界形成一種同在感,由此而形成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各種心理疾病就可能由此產生。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人的成長不可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關愛活動。我們認為,關愛是教育的本源和靈魂。缺了關愛,一切教育活動都會變得機械、呆板、教條和形式主義。有了關愛,教育的創新才有活力、有生命。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手段、評價等都可以不斷發展變革,但教育的靈魂是永恒的,真愛是永遠都不能遺忘、不能忽視的。2002年,我校提出“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感”,并把這句話印在學校最醒目的墻面上,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處處落實和體現對這種教育理念的解讀。
愛,就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看到自己的責任。這份責任,我們的學生需要,我們的社會需要,我們的民族需要,我們的文化需要,我們自身的發展、完善更加需要。同時,愛在負責任中得到體現。責任完全是一種自愿的行為,是對他人表達或沒有表達的需要的反應。負責任意味著能夠并準備反應。對個體來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事業心、創造性等,正是獨立的、健全發展的個性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特質。人對自我和社會責任的履行表現著其個性文明及發展程度。一個人只有認識到需要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時候,才是真正成熟的時候,也才是成才的開始。對社會而言,責任是其良性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在人際交往的廣度及深度方面都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更是意義深遠。
愛心與責任感共生,在負責任中體現;責任感因有愛而起,因有愛而動力十足。我們的真愛付出和教育引導,就是要讓學生既有民主、法制、平等這些現代公民應有的基本精神元素,又富含仁愛、寬容、責任這些傳統文化的精神細胞。在與時俱進中堅守經典,真正讓學生把愛扎根在頭腦里,默化在生活中,落實在行動上;讓學生在感受愛的同時,能夠心存感激,心懷感恩,能夠帶著一顆愛心走出校門,能夠積極地創造愛,付出愛,構筑起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和諧社會。
我校以“愛心和責任感”為主線,要求教師用愛心垂范,先育人后教書,重育“神”輕管“形”,讓學生既成人又成才。在校園內,我們塑起孔子像,并配以“五常六藝”;設立孝經墻,并配以二十四孝圖。學校開展了“人生百道孝為先,長高學子崇孝德”活動,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德育內涵,如設立孝敬日,組織開展評選“十佳孝星”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布置親情作業;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抓手,讓孝敬之風走出校園、吹向社會,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中開展助老幫困活動以及志愿者活動;大力倡導互敬、互親、互愛的新時代孝道,培養學生推己及人的情懷,從情感的激發和意志的強化入手,逐步實現道德認知與行為的統一,讓愛心和責任感富有沉甸甸的社會意識。與時俱進但決不隨意拋棄傳統文化中堅實穩重的精神內核,決不因外在競爭的激烈而放棄內心的原則和堅守。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生活的時代,更不能逃避所處時代賦予的責任。在社會轉型時期,在分數、業績數據、物質追求與回饋充斥視線的時候,教育必須站出來引領社會,教師必須有建立在愛心基礎上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愛應該也必須播撒在每一個成長的生命個體上,每一個將來要擔負起社會重任的學生身上。因此,對教師而言,正確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正確認識教育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作用,正確理解社會分配中的一些暫時的不公平現象,正確處理好內心的堅守與放棄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這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需要有高度的職業精神,勇于做出自我犧牲,從民族振興、人類進步的高度尊重和理解教育這一份神圣的事業。在大愛、真愛面前,也許一個人的力量看起來是那么微不足道,但那一份付出的愛不會因為只照亮了一個角落而渺小,只要能滋潤一棵心苗,就能在不遠的將來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令人欣喜的果實。所有的教師若都能關注教育的真愛,共同努力,就會形成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教育的神圣使命即在于此!
上一篇:分享追求幸福人生的真諦
下一篇:構筑高效課堂是校長的職責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