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以學校文化活動為主體,由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創建的,以良好的校風和校園精神為標志,充滿時代氣息和校園特點的人文氛圍。它代表一種風氣,體現一種和諧,孕育著一種教育力量。一所學校,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創造一個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能在無形中統攝全體師生的靈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正是認識到校園文化的重要性,我校特別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其成為全面育人的輻射源,成為素質教育的能量庫,成為一部無聲的教科書。下面,筆者結合管理工作的點滴體會,就校園文化建設作一粗淺的論述。
一、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
校園精神文化體現著校園文化的方向、實質和水準。首先,學校要有比較高的思想品位,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的支撐。要以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現代的眼光為學校的生存發展決策。同時,要竭力把全體教職員工凝聚在一起。其次要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一所學校如果校風不正、學風不濃、教風不嚴,很難說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社會也不會認可。
我們學校依托當地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淀、輩出的名人磨礪出了“精勤惕勵、艱苦卓絕”的涇中校魂;確立了“崇德啟智”的辦學理念。即:崇德養德潛心教人成人,啟智潤智靜心育才成才;提出了“為師生服務”的管理宗旨;形成了“尊師愛生、求實好學、團結進取、銳意開拓”的涇中校風;打拼出了“齊心協力、不畏艱難、鍥而不舍、善打硬仗”的涇中精神。它讓我校的教師要以德育人、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導教育學生。它激發了我校學生的自尊心,塑造了他們的自信心,喚起了他們的進取心,形成了他們前進的內在動力。它成為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和航標。
二、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營造清新怡人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物質文化是一種直觀性的文化,它是校園文化發展程度的一個外在標志,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對師生具有重要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包括校園建筑風格、綠化、美化的環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現代化的設施等。它具有激勵和約束雙重作用,熏陶人的靈魂,感染人的心境。為此,我校始終堅持環境育人的理念,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精心打造廣場文化、天橋文化、教室文化、通道文化、雕塑文化。教室的布置以勤學、好學、樂學為主要內容,通過制定班級發展目標,布置班級文化宣傳,達到凈化、美化班級的目的,激發學生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的情感,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學校廣場、走廊、道路兩旁的布置以教育理念、熱愛祖國、做人信仰、文明行為為主要內容,通過張貼名人名言,詩詞字畫,學生作品等,讓來訪者可以領略到涇中學子高遠的志向,可以品味偉大科學家的人文情懷,可以感懷青春的旋律與色彩,可以感及涇中師生互助敬業的胸懷;通過校園的綠化、凈化,讓學校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干凈整潔,做到路凈、草綠、墻白。踏入校園給人以清新大氣、回歸自然、增添力量的感覺,讓師生心情舒暢,高效工作和勤奮學習。
三、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激發師生積極向上的工作和學習熱情
學校制度文化是規范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園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運行的框架,具有巨大的潛在保障功能。為了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能,學校堅持“為師生服務”的宗旨,制定印發了《管理制度匯編》,完善了《課堂教學抽查制度》、《領導聽評課制度》、《課堂有效教學基本要求》、《教職工績效考核辦法》,推行民主管理,實行校務公開制度,形成了規范完善的制度體系。
在管理模式上,學校實行“一肩雙挑三級負責制”:即副校長負責一個處室和一個年級的工作。年級組長向副校長負責,副校長向校長負責,校長對校委會負責,縱橫結合,協調高效;推行“服務型管理模式”,改進工作作風。落實“四到位”管理要求,在教學區設立“掛牌值班”和“教學服務專欄”,廣泛征集師生在學校管理及教育教學各方面的意見及建議,在每周的校務會上研討解決。全面實施人本管理,進一步做到關愛師生,服務師生。每年對全體教師進行一次全面體檢,關心他們的生活,關注他們的健康。
長期的辦學實踐,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沒有教師的個性與特色發展,就沒有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就沒有學校的特色化發展。因此,我們始終把教師放在學校的核心地位,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學校制定了《涇干中學師德建設工作計劃》和《涇干中學師德師風建設規劃》,倡導廣大教師身體力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準則,做學生的表率。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工作,堅持把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作為優化師資隊伍的戰略任務來抓,制定了《涇干中學青年教師培養工作實施方案》。以校本培訓和個人自修為主,提供平臺,創設條件,評價激勵、監督落實。明確了“1235”培養模式,即一年入門,兩年過關,三年成型,五年成熟。青年教師培養實行導師制,教學基本功實行過關制,業務進修實行達標制,教研成果實行獎勵制。通過舉辦“師帶徒”、“青年教師匯報課”、“青年教師說課比賽”、小論文評比等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組織教師赴外地兄弟學校學習考察,拓展視野,校際聯姻,并形成了長期的師資交流機制。經過多年努力,學校擁有了一支崇師德、善思考、精教學、能科研、樂奉獻、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四、加強行為文化建設,構建誠信、寬容、友愛、安全的和諧校園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校確立了“不求人人成才,但求個個成人”的德育工作目標。一是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規范學生行為。通過開展國旗下演講、“文明伴我行”教育活動、早晚宣誓勵志活動、主題班會、法制報告會等活動,促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學校要求學生進校做到“一讀、二做、三別、四帶、五無”,即一到校就讀書;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做有益于集體的事;向粗魯告別,向陋習告別,向壞事告別;把禮儀帶進學校,把微笑帶給同學,把謙敬帶給師長,把和諧帶給社會;做到地面無紙屑,校園無追逐,桌凳無刻畫,墻壁無臟印,出言無臟話。二是依法規范管理,狠抓隊伍建設。通過聘請專家對班主任、班干部進行培訓等活動,提高了管理隊伍的能力和素質。三是樹立安全意識,建設平安校園。逐級簽訂《安全責任書》,完善安全預案,定期開展安全演練,增強了全體師生的安全意識,確保了教育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四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聯合教育網絡,拓寬學校和家長的溝通渠道,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互通信息,共同教育。五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學校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配備17名兼職心理健康咨詢教師,定期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趣。六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管理作用。校團委和學生會吸納優秀學生參與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工作,糾正學生不文明行為,改善了校園衛生環境和人文環境。七是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校團委組織全體學生參與“我讀書、我快樂”活動,號召每名同學捐一本課外書,評選“讀書之星”和優秀班集體。學生捐書、獻書5026冊。這項活動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營造校園讀書氛圍,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八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先后組建了校園廣播站、校園禮儀隊、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國旗護衛隊、學生業余黨校、鹿鳴文學社、校籃球隊、書法興趣小組、寫生興趣小組、攝影興趣小組等數量眾多的校園社團隊伍。
上一篇:試論高中校長的新課程領導力
下一篇:挖掘自身潛力 務實推進課改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