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新課程領導力是指校長去引導和率領教師進行新課程改革和新課程建設的能力,這是校長的專業修養和人格魅力之所在。它體現為校長思想力、校長的課程知識修養和校長調動激發教師的內驅力與積極投身課程建設的能力。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校長的新課程領導力,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實施。
一、校長新課程領導力的內容
校長新課程領導力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課程思想的領導力。校長要能夠正確理解課程建設的意義,要把培養人、發展人、塑造人作為課程建設的主要價值來審視,準確把握辦學目標和培養目標,深刻理解新課程整體思想的內涵,逐步形成自己的課程思想。
二是課程規劃的領導力。校長要把自己的課標價值觀轉化為學校課程開設的計劃體現,既要保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得以全面有力的實施,同時還要確保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落實,以形成學校三級課程,科學管理的整體規劃。
三是課程開發的領導力。校長要從學校的辦學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帶領教師開發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中的教育教學資源,拓展課程建設的視角,使課程開發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推動力。
四是課程實施的領導力。校長要領導學校開齊、開足所有課程,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開設課程的課時,合理統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課時分配。
五是課程管理的領導力。校長要懂得及時對課程開發、課程研究、課程實施與整合進行專業管理,要制定一系列的課程管理制度,并加以有效實施,從人、財、物、信息等多維角度確保管理實施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六是課程評價的領導力。校長要善于對課程實施的過程、方法與結果以及影響的因素進行客觀、全面、合理的評價。評價要建立在多種信息、多維角度、多方參與的基礎上進行。
二、校長新課程領導力的提升
首先,校長要明確新課程領導力的目標是:課程是學校教育的載體,反映了學校文化的個性,課程的品質決定著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其次,校長在新課程改革實踐的過程中要具體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1. 提升校長認識課程的理解力。對課程的理解表現為對國家課程的正確理解,既體現在對精神的領悟、思想的統一和步調一致上,也體現在根據學校自身的教育背景,教育文化形態、教育特色和教育能力對國家課程作出符合實際的校本實施。課程,應具有因地制宜的可選擇性。不同地域、不同學校、不同教師和不同學生對國家課程在準確領會精神的前提下,有著不同理解和不同實施。這樣才使國家課程呈現出它的豐富內涵和多元價值,呈現出它的教育魅力和彈性空間。
2.提升校長對課程現狀的判斷力。分析判斷的主要依據,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一是學校的課程文化形態;二是教師對國家課程的理解力和執行力;三是課堂教學狀況;四是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度與滿意度;五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六是學校課程結構的合理性。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度都有賴于校長對獲取途徑的用心設計和實施。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走進課堂,專心聽課,認真評課。
3.提升校長對課程氛圍的營造力。首先,校長應該致力于營造民主、開放和合作的氛圍。其次,校長要通過培訓或其它形式,讓全校師生產生信任感、認同感,這樣才能贏得全校師生和學生家長的認同與支持。
4.提升校長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力。教師是課程的具體執行者,同時也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其中包括對國家課程的創造性實施,也包括利用自己的專業和非專業優勢,在學校的課程框架內,按課程的基本要素,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教育教學資源。校長要充分認識到這些資源的意義和價值,并按課程建設的邏輯和要求開發好、管理好教師資源。
5.提升校長對課程實施的規劃力。課程實施規劃的制定,首先要求校長具有完整的、多維的課程理念。在課程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中,要充分強調構成課程基本要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特別提醒全校師生對構成課程基本要求的重視和遵循。其次,要建立學校的課程體系,以新課改的新理念統領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要改變長期以來的教師中心、學科中心的弊端,要努力探索以學生的人性需要為出發點,以滿足和提升學生成長需要的課程內容和形式,從而形成將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統一的新型教學模式。
6.提升校長對課程文化的構建力。課程文化的構建,首先是全校師生對學校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規劃的認同與支持,從而激勵廣大師生產生自覺性和內動力,并內化為具體的實踐活動。其次是課程文化的形成需要艱辛的沉淀和積累,并在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形成本校鮮明的特色。這就要求學校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以適應新時代的新變遷,吸納有利于學校課程建設的各種積極因素,及時調整實施策略與方案,不斷豐富和完善本校的課程文化。
三、對策與措施
在目前大環境還一時難以改變的客觀情況下,提升校長的新課程領導力,關鍵在于校長應該自省、自勵、進而有所作為。這具體可以通過增強一種意識,提高兩種能力,抓實三個環節來提高校長的新課程領導力。
1.增強一種意識
作為校長,最為困惑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轉變為全體教師自覺的實踐模式,進而塑造成一種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的特色。站在新課程改革的最前沿,筆者積極倡導全體教師實現三個轉變即:教學重心——由教向學的轉變,教學體系——由鋼性體系向彈性體系轉變,價值取向——由制造適合教學的學生向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轉變。要求教師在實踐中要把“合道德”的教學思想,“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精致”的特色選擇作為我校新課程實施中教學的價值取向、目標追求、戰略定位和行動航標,指導學校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行為。
2.提高兩種能力
這里所說的兩種能力指:一是整合課程資源與開發課程,實現課程校本化的能力。校長必須在課程標準指導下,以校為本,對所有的課程資源進行挖掘、梳理、整合。與此同時,還要積極開發充分體現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與學校德育工作、當地經濟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等相結合的校本課程。二是保障課程有效實施的能力。要保障課程的有效實施,其基礎是開齊、開足、開好各門課程。校長既要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對考試課程與非考試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一視同仁,更要具有合理調配學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師資力量,合理組織教學,合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能力。
3.抓實三個環節
提升校長新課程領導力,要切實抓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包括課程計劃管理和教學常規管理,這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內容,也是保障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因素。校長要牢固樹立管理品位、管理水平決定課程質量的意識,以校為本,以人為本,科學規范地構建教學管理機制,有效實施全程的教學管理。為加強學校課程的組織力,我校積極優化組織結構,實行扁平化質量管理。縱向管理:為適應新課程、新教學,我們學校組織機構設置為一室三處,即校務辦、教務處、政教處和后勤服務中心。橫向管理:賦予年級部行政管理地位和權限,使年級部成為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組織點和連接點,成為學校一個重要的管理實體。這樣縱橫結合,提高了組織的管理效能,也提高了校長對課程管理的領導力。
二是優化教師專業發展。高素質的教師是保障校長課程領導力得到有效落實的關鍵因素。校長要深入課改、深入課堂、深入教研,通過聽、觀、談了解教師在“意識、知識、角色、方式”上存在的不同,準確把握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同時校長還要從學校的核心價值出發,統籌兼顧,合理安排教師專業發展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方法策略,從而使全校教師都能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得以健康發展,使更多的骨干教師、名優教師應運而生。我們學校的具體做法有:(1)有效開展省、市、縣級教學能手示范課活動,發揮優秀教師的帶頭作用。(2)通過“青藍師培工作”,以點帶面,以老帶新。(3)組織青年教師公開課和賽教活動,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4)創新培訓模式,我校百分之八十教師參加陜西省高中教師繼續教育遠程培訓。(5)組織教師多次“走出去”學習。
三是深化教研團隊建設。教研組、備課組是有效實施新課程、保障課程質量必不可缺少的組織。如何搞好教研組的建設,校長要切實抓好三件事:一是要重視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培養與任用;二是要關注教研組、備課組的制度建設;三是要重視教研文化的培育。所以,校長要有意識地營造教研氛圍,引領教師對教研的目的、校本教研的重點、教研活動的制度、方法與評價等產生認同感,形成具有學校特色、學科特點的教研文化。
綜上所述,校長的新課程領導力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它是校長學校管理能力的集中體現。新課程的實施中,有效提升校長的新課程領導力,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以學校文化推動內涵發展
下一篇: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品位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