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服”,老師需要練好內功,總結出了這樣三個字:腦、心、情 。用“腦”去思考教育,用“心”去品味學生,用“情”去感化孩子。真正讀懂了這三個字,真正理解了這三個字,真正用好了這三個字,自然就會得到學生的認可、信服乃至佩服,一個真正讓孩子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的教育者,才可能很好地實現教育的目的——這需要我們練好內功。
用:“腦”即用思想。用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這是區別合格教師與“教書匠”的一個重要標準。按理說,今天的教師都具有相當的學歷,如果僅僅是傳授知識,每個人不但能夠勝任,而且是綽綽有余。但受教育者、教育環境、教育內容都是動態的,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無論曾經是多么優秀的教師,如果在教育觀念、教育手段等方面“以不變應萬變”,結果不是誤人子弟,就是被自己的教育對象炒了魷魚——因為教育形勢的發展是不允許它的執行者觀念滯后的。教師一直被奉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對教師這種職業的定位與評價,是對教育內涵與教育目的的最精辟表述:教育是培養人、塑造人、鑄就人的事業。可是作為個體的教師而言,絕不能自詡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高了,太大了,沒有人能夠承受得起。作為一名專職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既然擔負著塑造人類靈魂的崇高責任,那首先自己要有“魂”,即有思想,有目標明晰的、與時俱進的、正確的教育理論和教育觀念。而要想不讓自己的教育思想老化,不讓自己的教育觀念過時,不讓自己的教育手段落伍的最有效辦法和最佳途徑,就是要不斷學習。
“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對人的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對于從事教師職業的人來說,必須身先士卒,最起碼要讓學習伴隨自己幾十年的教育教學生涯。過去的說法是“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在知識的“量”上對老師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要求,但是在知識.科技.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且不說這一桶水夠不夠用。能不能很快被舀干,就是這一桶水的質量.如果長期不更新,成為一桶死水,也將因不被汲取者接受而成為廢水——要想為人師.必須有此危機感!首先,教師應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學習力;其次,教師應是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思考力;第三,教師應是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者和主動建構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創造力。孔子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大意為: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誨別人不知道疲倦。誨人者必須以自己的努力學習為前提,否則何來教誨別人的資格?也許有人會提出,老師怎么可能不學習呢?起碼每天要備課,要看教材和參考書吧!持這種觀點對學習的理解過于狹窄了,而如果身為教師也如此認識的話,可能就是學生的悲哀了。我曾聽一位中年的語文老師在聊天時說:“我們家除去廣播電視報以外,什么報紙雜志都不訂,一晚上看看電視連續劇就過去了。”這位老師的語文教學水平確實讓人不敢恭維,后來改做行政了。雖然看起來是一種冠冕堂皇的“改行”,其實質應該說是一種淘汰。為了我熱愛著的這份事業,我不甘落伍,因此從不敢懈怠:讀書——汲取高營養,學習教育專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讓自己的根基盡量扎實深厚些;看報——每日必修課,關注社會新聞,了解教育動態,讓自己的思維跟上社會發展的節拍;剪報——為我所用,這是多年養成的習慣在讀報時隨剪隨貼,作為資料保存下來,對于完善自我、提高工作質量大有裨益;汲取一這是除書本資料以外的另一種學習方式,即向現實中的專家直接取經,汲取他(她)們的營養充實我自己。
用“心",即心中有學生。老師要用心去觀察學生,用心去理解學生。既然從事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把心真正用在學生身上,尤其是班主任,要做一個有心人。經過多年的觀察,我發現老師的心學生是看得見的:你對學生的真心,學生遲早會接受并回報;你對學生耐心,學生遲早會被感化;你在學生面前虛心,學生會更加敬重你;反之,你對學生不關心,學生會疏遠你;你對學生不真心,學生會鄙視你。總之,老師真正用在學生身上的一片赤誠之心,學生是懂得的、理解的、珍惜的,不過這種懂得、理解和珍惜有個遲與早的時間差罷了。 作為老師,心中有學生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不僅僅把學生單純地看做一個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們成年人有的他們都有,與我們平等的人。當然他們還未成年,他們的思想還不成熟,他們的感情還很稚嫩,他們的性格還不穩定,他們的欲望還很虛幻,但恰恰就是因為這樣,才需要作為成年人的老師和家長們,走進孩子們的心里,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了解他們的內心活動,才可能有的放矢和對癥下藥。如果站在孩子們的“心”外,一味憑主觀臆想而評頭品足,指手畫腳,甚至妄下結論,只會招致他們的逆反、沉默和對抗。而且我發現,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差距越大,老師想達到的教育效果越差。所以,老師要想真正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就必須做到用心去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用心去觀察孩子們的舉止言行,用心去理解孩子們的喜怒哀樂。用心去傾聽——這是當老師挺難做到又必須做到的。當學生偷偷告訴我,他喜歡同班某女同學了;當一個男孩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我求助,不知該如何拒絕女同學的性要求;當一個自知犯了錯,買好安眠藥準備了結生命的男孩,深夜撥通我的電話時;當學生向我哭訴,父母離異自己不知所措時……都耐心去傾聽,然后推心置腹發表意見和建議,一個個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有心病的孩子無大錯,只要把心里裝著的話說出來了,心里裝著的事倒出來了,就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關鍵是孩子們該向誰說?老師、家長如何給孩子創造說的氛圍和說的機會?這些才是我們成年人應該特別考慮的問題。不要一味遷怒于“今天的孩子思想真復雜”因為這是復雜的社會環境決定的。用心去觀察——這是當老師有必要練就的一門真功。在許多成年人看來,孩子就是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學生就是學生,就應該全身心去學習,什么亂七八糟的雜念都不該有。可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們卻偏偏不能讓老師和家長們如愿,他們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有太多的“非分”之想,他們的隱私難以啟齒,他們總在極力向老師和家長隱瞞著自己的小秘密。多年來的切身體會告訴我:作為老師和家長,不要信誓旦旦地宣稱了解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其實真正了解和認識孩子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心理上與老師、家長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們有許多事、許多話,許多時候“欲言又止”,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去細細觀察,從他們的言行舉止、情緒反應當中去捕捉孩子們的心理活動,甚至學生在上課時看似不經意間的小動作,老師都應該能夠從中發現和抓住已經發生或者即將發生的事情,并且及時給予關心、安撫或者提醒、糾正。找們通常所說的“防患于未然”重在一個“防”字上,而用心去觀察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摸準他們的詠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防住未然之患。用心去理解——這是一種換位思考,說說容易,做起來難。想告訴家長們,正確認識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過與錯,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對自己多一些反省,給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以緩沖。而今天我更想告訴我的同行們,當學生發現和認可你對他的理解時,他不但會心甘情愿地接受和尊敬你,而且接下來你的教導、指點,甚至是批評,他都會“言聽計從”了。心中有學生,不是每一位老師輕易能夠做到的,這是一種境界,需要為師者努力去追求。
用“情",即用老師愛學生的一片真情,去調動、發掘和影響學生可能被隱藏者的情商。用老師的愛心換學生的真情,讓師生間的情緣成為打開孩子心扉的催化劑,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幾十年來真真切切的親身感受。前不久,在一家商場偶遇曾經教了三年、近兩年沒有見面的女生,她興奮激動地喊了一聲:“老師!”我們便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我知道,她這不是一種單純的禮節,而是一種情不自禁。她幾乎不肯松開我,在繁華的商場里,在人們驚愕的注視下,她忘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擁抱我,起碼反復了五六次后,她媽媽也為這情景動容,趕緊用手機拍攝了下來。稍稍平靜后我們互問了近況,道別時她再一次緊緊擁抱著我,依依惜別。一對普通的師生,怎么會如此動情?我心里明白,這是對我的真情的回報——為了我曾經的真情付出。要想成為一個學生喜歡、信服的好老師,尤其要想做一名好班主任。情商一定要相對高一些。而在情商的眾多元素中,情感因素又是最最重要的.因為老師、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是年齡雖小但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而教與學、師與生之間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師生之間的心靈碰撞.情惑交融化對立為統一的最好調合劑,教師的親和力在這對矛盾中又處于至關重要的主導地位。因此,當老師、班主任用真情去溫暖孩子,用實意去感化學生時,我相信絕大多數孩子的心是可以被融化、被感染的。陶宏開教授幫助了一個又一個上網成癮的孩子,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除了他廣闊淵博的知識和文化底蘊,高超的談話技巧以外,是一位六十多歲老人的真情深深打動了曾經頑固的孩子們,讓那么固執、倔強的他們不忍、不愿辜負陶教授的一片良苦用心。這中間能離開一個“情”字嗎?當然,老師對學生用情還必須強調兩點,一是要“真”,我曾經聽到某位老師用不屑的口氣說:“管他呢!又不是我的兒子,我才不多操那份心呢!”持這種心態的老師怎么可能用真情、真心善待學生;二要有“度”,不管師生間年齡差距大小,老師對學生的愛都要把握一定的度,既不是討好學生,更不能丟掉老師的尊嚴。把教育當做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地流露或者瞬間進發。
用“腦”、用“心”、用“情”是囊括全部教育理念。當然,用腦、用心、用情雖然各有側重,卻又不可能截然分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老師和班主任,如果拒絕學習,不用發展的教育理念不斷修正自己,怎么可能在學生身上用心、用情?而教育事業上的有心人,一定會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尋找到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現在有太多太多的教育類書籍在談教育孩子的方法,甚至給家長灌輸許多具體的“招數",而我力圖向老師們、家長們介紹的,是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或大或小的差異,套用固定不變的模式,或者借用教育別的孩子的招數,奏效的幾率不大。學習與掌握正確的、與時俱進的教育思路,才可能找到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用“腦”去思考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深度、教育內涵、教育水平,達到讓學生佩服的境界。用“心”去理解學生,你給予他們平等與真誠,才會贏得他們不設防的信服;不帶有傷害的教育手段,必定會讓孩子折服。 用“情”去溫暖和滋潤還不夠茁壯的小苗,他們并不是鐵石心腸,心被焐熱了,也會用真情來回應。
讓學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何愁學生不服!
上一篇:養德礪行 修煉魅力
下一篇:校長最好的管理方式是聽評課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