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概況
廣西師范學院地處廣西首府南寧市。前身是創辦于1953年的廣西教師進修學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高等師范院校,1998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8年學校以優秀等級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目前,學校設有17個教學學院、4個公共教學機構,43個科學研究機構、1個獨立學院和1所附屬實驗學校。有60個本科專業,1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教育碩士、公共管理、社會工作)。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現有各類學生26404人,有教職工1200多人。
作為全區唯一一所地處省會城市的省屬地方高師本科院校,建校60年以來,始終堅守服務基礎教育的使命,主動適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趨勢,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致力于教師教育改革創新。教師教育專業由1978年首次設置招生的3個本科專業發展到現在27個專業,涉及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8個學科門類。現有在校師范生7600多人,占在校本科生總數比例63%;教師教育培養層次涵蓋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是廣西目前在校師范生人數最多、占有比例最高、培養層次最全的師范院校。學校教師教育優勢顯著增強,建成一批標志性成果:學校27 個教師教育專業中,有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自治區級精品專業1個,自治區級重點專業1個,廣西高校優質專業7個,廣西高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4個;教師教育學科被確立為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學科,教育學團隊被確立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教師教育綜合訓練中心被確立為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有廣西教師教育學科教學團隊4個,廣西教師教育精品課程14門,自治區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教師教育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兩門;2011年學校成為首批自治區級示范性教師教育基地,2013年學校獲批為廣西特色高校建設項目立項建設高校。這些標志性成果的建成,使學校教師教育辦特色得以彰顯,教師教育專業辦學水平整體得到提升,在全區乃至全國同類院校中享有較好聲譽,發揮著輻射示范作用。
建校以來,學校為社會輸送了七萬多名畢業生,這些畢業生絕大部分在教育戰線工作,成為廣西基礎教育的骨干力量。我校畢業生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工作作風扎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得到眾多用人單位的好評,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學校先后被自治區教育廳授予“廣西“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培訓基地、“廣西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廣西中小學教師培訓基地”、“廣西遠程教育基地”、“廣西幼教師資培訓基地”
二、基礎教育新變革給高師院校帶來的新挑戰
(一)“兩基”目標實現,呼喚“卓越教師”
民族地區實現“兩基”目標以后,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已由如何讓學生有書讀轉化成如何讓學生讀好書,如何使“進得來”、“留得住”的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而有效,這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師院校共同面對的問題。“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培養“好教師”是基礎教育“兩基”達標后對高師院校的基本訴求。地方高師院校必須轉變傳統師范生培養觀念,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探索構建教師教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路徑,著力于培養和造就適應基礎教育新發展的優秀教師。
(二)“教師專業標準”催生師范生培養新體系
《教師專業標準》(下稱《標準》)明確指出:《標準》是國家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合格教師的基本專業要求,是教師教育行為的基本規范,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因此,《標準》也是高師院校師范生培養的標準。《標準》的基本內容包含“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十四個領域、六十一項基本要求”,是一個全面而龐大的體系。高師院校必須以此作為師范生培養質量標準,重構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加強師德教育和養成教育,著力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系統培養”新觀念,要求構建多方聯動、大中小銜接新機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因此,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建立高師院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校聯合培育人的新機制,推進高師院校與綜合性大學、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及國外教育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將成為高師院校深化教師教育改革一個發展趨勢。
(四)“有效教育”星火燎原,地方高師院校必須作出積極回應
“MS-EEPO有效教育”自2004年率先在廣西實施來,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實驗區迅速擴大到全國14個省(市)。目前,廣西教育廳已批準19個縣(市)和3所高校作為有效教育實驗區。由于以思維為前提的有效教育的思想體系、方法體系與評價體系與傳統的以知識為前提的教育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基礎教育已經大面積實施有效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必須及時跟進,這樣才能形成大中小貫通的有效教育通道,實現有效教育的目標。同時,高師院校只有積極回應,才能適應有效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才能為基礎教育改革源源不斷地輸送合格人才,為有效教育保駕護航。
三、教師教育改革的實踐探索
為適應廣西基礎教育新變革,努力跟進基礎教育新課改對師資的新需求,學校在推進教師教育改革,提高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方面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探索多樣化教師教育培養途徑
1.構建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新三手”能力培養模式
學校長期致力于師范生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研究和探索。依托世界銀行貸款師范教育發展項目改革課題“少數民族初中教師資格達標集中型培訓模式的構建與推廣”,學校開展了包含硬筆書寫技能、普通話技能、教學應用文技能、電化教育技能、教育心理學知識技能、教學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七項內容的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綜合訓練。”并在基礎上進一步整理和優化,構建并實施了新型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模式——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新三手”能力培養模式,多層面,全方位地推進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工作。該模式以牢固樹立師范生現代教育意識和教師專業信念為基礎,在鞏固傳統師范生“老三手”(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標準普通話)教師技能的基礎上,構建教育基礎課程、教育技能課程、教育拓展課程、教育實踐課程等“四模塊”課程體系,以師范生的“新三手”(現代教育技術能手、心理健康幫手、教育科研強手)能力培養為重點,倡導“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強調“觀課+實踐+反思+提高”,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外與校內有機銜接,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互為補充的方式,全面提升師范生的教師專業素養。2009年該項目研究成果獲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 開展了“2+2”“分離式”教師職前培養模式改革
為進一步加強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培養,提高師范生教師專業素養,學校開展了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適度分離的“2+2”“分離式”教師職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即學生在前兩年主要學習綜合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夯實專業基礎,后兩年以教師教育課程為主,加強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并在漢語言文學和地理科學兩個傳統師范專業中展開試點。將教師教育課程集中安排在后2年開設,有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教師教育理論知識和基本教學技能,并能在教育實踐中自覺運用各種教育技能,增強從師任教的能力。2008年,試點專業地理科學被批準為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3.實施了高師生“頂崗實習支教”實踐教學模式
2007年,受自治區教育廳委托,學校在全區率先開展了面向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頂崗實習支教與師資培訓一體化的試點工作,每年從部分師范專業中選派品學兼優的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開展頂崗實習支教。同時置換出教師進行培訓學習。2010年,學校承擔了“國培計劃——置換脫產研修項目”,在頂崗實習支教的基礎上開展了“二次置換”實習模式,即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派出城區中小學教師到農村中小學頂崗支教并置換出部分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到高校參加培訓,而師范生則以頂崗的方式到城區中小學校頂替因教師到農村參與頂崗支教而空缺的崗位。“二次置換”教育實習為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一方面,有效解決了傳統師范教育實踐教學中實習時間短,實踐機會少的問題;另一方面,彌補以往師范生直接到農村中小學頂崗支教存在缺陷,使師范生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充分的指導,更利于其堅守教師信念,促進專業化成長。2007年以來,學校選派出頂崗實習師范生共871人,置換培訓教師821人。同期參與到農村頂崗支教的城區中小學教師254人。“二次置換”教育實習是對“頂崗實習支教”的創新和發展,其實施有效實現了地方高師院校、城區中小學、農村中小學三方互利共贏,提高師范生實踐教學質量,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2012年以“二次置換頂崗實習”為核心的 “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成果獲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4.啟動了“陶行知實驗班”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
根據基礎教育改革趨勢和廣西新課改要求,學校在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新三手”能力培養模式、“2+2”“分離式”教師職前培養模式、高師生“頂崗實習支教”模式等探索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教師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2011年,學校在漢語言文學、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3個師范專業中實施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試辦“陶行知實驗班”。2012年,“陶行知實驗班”新增思想政治教育、小學教育兩個專業,試點范圍擴大到5個專業。“陶行知實驗班”秉承陶行知先生“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思想,貫徹我校“知行合一”的校訓精神,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學思結合、因材施教。實驗班實施小班教學,采取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度,推進“二次實習”(第一次實習主要在城區內優質中小學完成,第二次實習為頂崗支教實習)。通過校內學習和中小學學習相結合的聯合培養方式,努力造就一批適應我區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具有較強的教師綜合素養、科研創新意識及教育實踐能力的優秀教師。
5. 探索了“一主兩翼、職前職后銜接貫通、教-研-培互動”的職教師資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廣西經濟社會發展人才緊缺專業的需求,結合自治區職教攻堅任務,依托學校優質教學資源和學科基礎,積極拓展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領域,探索了民族地區高師院校“一主兩翼、職前職后銜接貫通、教-研-培互動”職教師資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的“一主兩翼”模式,是指以高師院校為主體,以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為兩翼,充分發揮高師院校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辦學優勢,充分利用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實踐教育與職業教育資源,合作培養高素質職教師資。“職前職后銜接貫通”模式,是指在開展職前培養的同時,通過對中等職業學校在崗教師開展培訓、讓教師參與高校學生實踐指導、讓教師走上大學講臺、指導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等方式,讓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銜接起來,形成中職師資終身教育的通道,從根本上整體提升廣西中等職業師資專業化發展水平。“教—研—培互動”模式是指在職教師資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研(職教科研)”對“教(職前培養)”與“培(職后培訓)”的提升功能,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教、研、培互動”育人模式。2009年以來,學校已先后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教育、電子信息工程、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自動化、商務英語、廣告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9個專業中開辦職教師資班,現有在校職教師范生2000多人。為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2012年我校“民族地區職教師資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項成果獲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6.拓寬國際教師教育交流與合作新視野
積極開展國際教師教育交流與合作項目。加強與東南亞國家高等院校的科研、人才培養的交流,推進高教與職教、高教與初教的合作。實施與澳大利亞、美國、泰國、越南、印尼等國家的合作辦學與聯合培養項目,開展跨國教育實習的教學改革新嘗試。學校先后于2011年和2012年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越南順化外國語大學等國外大學合作,一方面派出英語專業師范生和澳大利亞、越南學生一對一地共同參加南寧市中學的教育實習,另一方面派出我校英語專業師范生到越南順化外國語大學實習。互派教育實習生,開辟了師范生跨國實習新路子,使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單一的國內實習向“中外復合型實習”轉變,創新了教育實踐模式,拓寬了教師與學生的國際視野,加強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師范生的培養質量。
(二)打造信息化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平臺
以自治區示范性教師教育基地建設為依托,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國內同類高校先進、區內高校領先的高效實用的富有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支撐和促進重點專業和課程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科研組織和社會服務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近年來,學校先后累計投入上萬元升級建設了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緩存鏡像庫系統、網絡視頻遠程學術交流與培訓教學系統、課程資源管理和網絡教學平臺等,幫助提升教師和學生有效地利用資源開展教學和學習的能力,促進了師范生培養模式的創新。特別是網絡視頻遠程學術交流與培訓教學系統的建設,讓在校師范生可以通過網絡實時地接受校外基地學校優秀教師的言傳身教,大幅度提升教學培訓的效率和效果。同時,這個系統也可以服務于各級教師的遠程培訓工作。目前,學校已先后與南寧市二中、南寧市十四中、南寧市三十七中、南寧市沛鴻民族中學等中學建立了遠程見習觀摩室。通過遠程視頻,師范生可以在校園網上觀看基地學校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遠程見習觀摩活動,與基地學校指導教師進行實時互動。
(三)搭建高師院校與基礎學校聯動長效機制
為進一步加強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對接,形成高師院校與中小學相互促進、協作共贏的長效機制,學校開展了高師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學合作互動機制的探索與實踐,啟動了“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與南寧市教育局、北海市教育局、來賓市教育局3個地方教育局及南寧市第二中學、南寧市第三十七中學、北海市第二中學、來賓市第六中學、南寧市民族路小學、廣西區直屬機關第三幼兒園6所中小學(幼兒園)簽署了共建實驗區的協議。“實驗區”以構建教師教育創新體系為核心,以“教師教育的觀念創新、模式創新、體制創新”為主線,通過“教師職前培養創新與服務平臺”、“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與服務平臺”、“教育研究創新與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共享創新與服務平臺”四個平臺和“校區合作實踐拓展基地”、“校區合作互派教師”、“校區合作跟師學習”、“校區合作頂崗支教”、“校區合作教師培訓”、“校區合作名師培育”、“校區合作教育發展論壇”、“校區合作教育課題研究”、“校區合作網絡平臺”、“校區合作優質資源共享平臺”十個項目的建設,打通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圍墻,逐步形成“中小學與大學縱向銜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創新型教師教育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與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有效結合,全面提高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廣西基礎教育的能力。
(四)鑄造區域性教師教育品牌
“綠城之春”和“綠城之秋”全國小學語文、數學名師新理念課堂教學觀摩研討培訓項目是學校長期以來精心打造的大型教師群體培訓活動,活動為全區廣西廣大小學教師提供了學習、交流和借鑒平臺。“綠城之春”和“綠城之秋” 名師示范課觀摩活動連續舉辦10余年來,共有10萬多名一線教師參加了觀摩學習。同時,學校充分利用教師教育各類資源,先后承辦了廣西初中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廣西小學及幼兒園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廣西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廣西賽區復賽決賽等全省性大型比賽,到校參賽的選手及觀摩教師達到四千多人次。通過組織承辦各類全省性的教學技能大賽活動,將學校推到區域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前沿,教師教育特色和優勢得到彰顯,學校的社會聲譽進一步擴大。
(五)啟動“有效教育”改革項目
學校追蹤基礎教育改革前沿,貼近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在全國高師院校率先啟動“MS-EEPOE有效教育”,積極探索在高師院校實施有效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有效途徑,2012年學校被批準為“廣西基礎教育學校教學改革試點項目研修基地”。以師范生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為突破,推進研究性教學和自主創新學習機制的形成。在師范生的課堂教學中融入有效教育方式方法,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方式,構建二維多元的教學模式;改革評價方式,將注重學生學習結果轉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個性發展。實施教師踐習制度,以課題立項的形式資助教師教育類課程教師到中小學一線教育踐習,獲得在基礎教育一線教學工作經歷,提升教學能力。培育有效教育專家團隊,引導教師關注有效教育,貼近基礎教育實際,進行教改學實踐的反思和研究,全方位引領和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
秉承師范教育傳統,發揮教師教育優勢特色,堅守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的使命,是學校歷久彌堅的信念。面對基礎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及對卓越教師的新訴求,學校不辱使命,迎接挑戰,積極探索教師教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路徑,全力培養和造就適應基礎教育新發展的優秀教師,為推動地方基礎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