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化辦學是推動區域教育發展、實現教育均衡的新模式。通過“名校辦分校”,來深度挖掘并拓展優質教育資源,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近年來全國許多地區都在紛紛嘗試的做法。名校的教育品牌,是在數十年間不斷積累形成的,也是經由數代教育工作者的傳承和創新鑄就的,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存在,含有這一文化基因的種子能否短期內在分校播種生長?來自城市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在中小城市甚至縣鄉會不會水土不服?作為區域名校的遼寧省實驗學校創辦本溪分校和于洪分校的探索,可資借鑒。 ——編者
一所名校的擔當和精神輻射因何而得以詮釋?我校自建校以來,在承擔“引領與輻射”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已經探索出了“送教下鄉”“教育扶貧”“教育對口支援”“開展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崗位實踐培訓”“建立學校協作聯盟”等多種路徑。而最值得關注的,則是直接“孵化”優質教育品牌——本溪分校和于洪分校,這兩所學校于2014年9月建成開學。
移植辦學架構 爭取高點開局
我校始終堅持素質教育的辦學方向,把促進師生發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定了“整體優化,內涵發展”的學校發展戰略。兩所分校辦學之初就準確定位,要將其辦成高質量、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學校,形成既有名校傳統特色,也兼顧分校個性特征的優質教育品牌。因此,“整體優化,內涵發展”的戰略貫穿分校發展建設過程中,形成了“文化引領,科研推動;德育為先,教學創新;課程支撐,評價促進;機制優化,隊伍保障”的發展思路。
在選派干部的時候,學校充分考慮分校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的不同需求,從不同學段人員的均衡協調到教學與德育管理的側重分工,直至行政后勤服務管理方面都會精心調配,以對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選派優秀干部組建“專業化”的領軍團隊,形成學術與管理相得益彰的管理團隊,常駐分校,具體管理。同時,形成以校本部領導班子的集體智慧作為核心資源,以分校管理團隊為主干力量,以分校具體部門為重心的管理架構,重視智力資源的共享與創新,實現“智”“人”“物”的有機整合。這樣的“集智管理”,保證了分校辦學的開局高起點。
對分校的管理,由校本部進行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兩所分校在校本部“核心理念統領,辦學模式相似,辦學特色相近”的集團化辦學思路的引領下,形成了行政與學術“雙向并行一體化”管理機制。作為遼寧省內第一所城市九年一貫制學校,校本部將多年來“一體化”管理的成功經驗,直接移植到分校,分校內部實行九年一貫“一體化”管理。一至九年級的課程與教學、德育與學生發展、科研與教師發展等都統籌管理,充分發揮九年一貫制優勢,整合和優化教育教學資源,保證了分校在起步階段便可實現學校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在校本部與分校,實施的是“一體化”行政管理。校本部的校級領導班子成員分別對口分校的黨組織、德育、教學、科研與教師發展、行政后勤與安全各方面工作,進行統籌、規劃、指導,形成縱向的管理序列。校本部、分校管理上分地不分家,使得分校在辦學管理上避免了新學校常有的“不周全”和“不成熟”。
校本部還為分校植入了“一體化”學術管理機制。校本部成立各學科教育研究室,面向校本部、分校學科教育,從學術角度統一進行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學科教師團隊發展的“專業引領”和“扶持成長”的實踐。涉及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切內容都是研討的專業課題,真正有實效的形式都在可選擇之列。以校本部學科教研團隊為內核,以總校分校學科團隊為整體的一體化學術管理機制,自建校初就以有效的形式引領分校學術教研,確保分校教育實踐學術與專業的高起點與高質量。
校園環境是學校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在兩所分校建設的過程中,總校選派校園文化建設專業團隊參與分校校園環境的規劃和建設,力爭將總校的文化特質和歷史積淀植入其中,彰顯師生校園生活的精神風貌,建設貼近師生心靈的走廊文化、人文景觀,由此,有效凝聚師生的向心力,讓所有師生都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參與感和成就感,達成師生對“實驗文化”的認同。
我校校本部積累了豐富的優質辦學經驗,形成了“輕負擔,高質量”的辦學規范和標準。分校起步之初,校本部將其基本規范移植過來,追求學生身心健康基礎上的“綠色”高質量:嚴格執行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教學常規要求,科學安排學生作息時間,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和學生課后作業量,保證學生休息和睡眠時間,保證學生體育鍛煉時間;全面落實國家課程計劃,秉承校本部“按教育規律辦教育”、“所有的學科都是學生發展必需的主學科”的理念,開足開全所有學科,重視所有課程,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積極的教育影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及個性和諧發展。
輸入辦學內核 保證高質發展
高質量分校的建設,其首要任務是形成學校文化。文化繼承和繼承基礎上的文化創新是兩所分校營造文化的基本途徑。我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尊重”,秉承“實驗創新,整體育人”的辦學思想,實施“尊重教育”,注重敬畏生命,遵循規律,開發潛能,張揚個性。追求“為每個孩子成就美好人生奠基,為每位教職工搭建實現人生價值平臺”的教育理想。
兩所分校把學校文化建設的著眼點放在了營造教師團隊文化和形成學生群體文化上。在教師入職——崗前培訓——崗位實踐——校本研修的鏈條式跟蹤培訓中,我們注重幫助教師在“尊重”理念的引領下,自覺更新學生觀、質量觀、人才觀,引導教師以學生身心健康為根基,以提高綜合能力為目標進行教育實踐,讓“尊重”的理念內化為核心價值觀,外化為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由此促進專業化發展。
秉承校本部“科研興校”的優良傳統,分校帶領教師探索規律,遵循規律,堅持教育研究優化實踐和問題解決的價值取向,把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變成課題,以校本課題為抓手,扎實研究,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分校注重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與激勵機制,激發和調動每一位教師的積極性,并注重豐富教師校園生活,讓教師在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中產生歸屬感、成就感,無限熱愛教育工作,也向學生傳送積極樂觀的生命氣息。
在學生群體文化的形成和培養中,兩所分校都以課程的規劃建構為依托,把培養學生的愛校情懷、主體意識、創新精神、責任意識放在核心位置。依循“目標導向,行為規范,細節著手,習慣培養,德育塑造,品質養成”的路徑,著眼于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統一,為學生夯實終身幸福的基石,著眼于共同成長,為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助力,著眼于合力育人,為學生營造和諧的成長生態。
兩所分校在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現有基礎和未來發展需求的充分思考后,移植了總校在多年實踐基礎上建構的、致力于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發展的“自我實現”課程體系,并根據新課程要求及學校實際,將課程的各構成要素加以優化整合,全面規劃課程,構建了以國家和地方課程為基礎,以校本課程為拓展和補充的學校課程體系,形成了滿足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和諧發展需求的模塊化的九年一貫課程體系,使之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全面發展有所長,德能并舉有個性”的學生培養目標。
遵循繼承和發展的原則,在研究教學全過程、研究教與學方式變革的基礎上,分校復制應用了校本部的“尊重·學本”教學策略,踐行“面向全體,關注個性,正視差異,因材施教,整體育人”的尊重教育基本原則,落實“學生本位、學科本質、學堂本真”,以自主學習為突破點,多途徑實施課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和“自我實現”。
真正決定教學質量高低的是每一節常態課。對于分校這樣的年輕學校而言,靈活地應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可以規范“教”與“學”的行為,有益于常態課“保質”,所以校本部直接輸入了在多年實踐中創建并完善的能夠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年段、不同課型需要的“尊重· 學本”教學模式,抓住教與學方式變革這一關鍵點,關注備、教、批、輔、檢的教學全過程。在具體實踐中,把本土化、實用化和靈活性放在了突出位置,既用模式落實和保證質量,也用模式來體現和豐富有效教學策略,學生課堂上的狀態讓人欣喜。
創新培養機制 培育本土特色
我校對分校教師隊伍建設格外重視。分校招聘的所有教師不僅經過嚴格的考核,而且都接受了校本部“個性化全程培訓”。校本部根據學校的理念、辦學模式和特色,結合分校新聘教師在筆試、面試和教學試講中反映出的問題,逐一量身定制培訓菜單,進行“導師制、全日制、面對面”的崗前全員培訓。以教師的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為基本目標,通過教育理念更新單元的培訓,激活教師的職業狀態。通過學術引領、聽課、評課、備課、說課、頂崗上課等形式,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強化素質教育思想,并助其將“尊重”理念內化落實到實踐中去,幫助教師掌握本學科前沿知識,聚焦課堂,直面問題,圍繞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切實規范與優化教育教學行為,提高新課程下的教育教學能力,確保走上分校講臺的都是“達標”的具有省實驗“氣質”的教師。
為迅速提升分校教師的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分校教師上崗后,校本部學科帶頭人定期到分校,深入課堂,對分校教師教學中的困惑及時診療。校本部、分校定期開展學科聯合教研活動,教師一同鉆研教材、研究課例,分校教師也會根據需要定期不定期返回校本部,接受培訓、頂崗上課。這些舉措,極大地縮短了分校教師課堂教學從正確到規范再到精彩的時間。
同時,于洪、本溪兩所分校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現有基礎和未來發展需求的充分思考,在課程的建設和實施中,遵循課程的整體性、系統性、實踐性原則,彰顯課程特色,校本化地落實國家課程,特色化地實施校本課程,本土化創新,讓學生深度體驗領悟價值。在深度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更喜歡學校的課程,更加喜愛校園生活,更加愿意面對挑戰,更加積極主動,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
比如,在于洪分校,家長和老師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提供適度的幫助和服務,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特長,自主自愿地跨班級、跨年級交流與合作,充分展示個人才藝。在本溪分校,結合學校體育老師在足球教學方面的資源優勢,本溪分校合理開設了足球課,除了在三至七年級的體育課中專設足球課,滿足大多數學生參與鍛煉的需求外,還根據學生體質和年齡特點開設了五至七年級的校本選修足球課,為有進一步需求的學生而設,并且組建了學校足球隊。
在規范化復制的過程中,我校正在努力發現并催生分校發展的個性化元素,使分校以奔跑的姿態行進在高質量特色化發展的教育之路上。
上一篇:將“校長組閣制”進行到底
下一篇:有教無類與關愛“待優生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