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價值引領是高效課堂的靈魂
北京四中校長,校長論文,劉長銘,高效課堂,教育目標

價值引領是高效課堂的靈魂

作者:劉長銘 北京四中1255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6/5/9
分享到:

1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生活與人生

教育價值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我認為,是生活,是人生。生活不僅是教育過程,也是教育價值的終極指向。我們說教育要以人為本,就是說教育要全面關注人的生活。人類創造科學、技術、藝術和宗教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為了使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人類發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使人類生活和種族更好地延續。如果人類創造科學技術和發展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這些,如果人類沒有把聰明才智用于增進生活的幸福美好,那就說明人類社會出了問題。這絕不是人類發展的主線和主流。同樣,如果我們的教育不去關注人的生活,那就說明教育出了問題。在我看來,這樣的教育將會把人類社會引向危險的未來。

教育不應當僅僅是生存技能的訓練,它的宗旨和使命應當是引導和教會人們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高貴的生活,追求有質量的生活,追求有價值的生活,追求有意義的生活。這里所談的生活,包括個人生活、家庭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等。這就決定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將人訓練成為工具或機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如果教育背離了這樣的目的、宗旨和使命,就意味著教育的價值發生了扭曲。

無數人的生活經歷和無數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教育的價值一旦被扭曲,將會給人類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所以十幾年前,北京四中明確提出了課程建設的總目標,這個目標表述為“以人文教育為基礎,以科技教育為特色,培養學生善良的人性和科學的理性,不斷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融通能力”。其中,人文教育是通過學習與人文有關的各類課程及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式,使學生具有深情而廣博的人文情懷,形成對生命、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對自然的正確的情感與態度,從而形成善良的人性。

40年前,在我剛剛做教師的時候,我國人均GDP僅數百元人民幣。今天,我們已經邁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有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貧困,人們的生活從開始追求溫飽到追求生活的質量,再到追求生活的意義。然而就基礎教育來講,與40年經濟發展、生活提高和社會進步的相比,我們課程設置的科目類別和結構卻沒有太大的變化。我們的教育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嗎?我們的教育能夠滿足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嗎?我們是否應當冷靜地思考和研究,在人均GDP提高了上百倍、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以后,人們對教育的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不少同行都曾考察過國外教育。我們通過考察和比較后知道,發達國家如歐美國家的學校,盡管課程設置的科目種類和我們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在他們的課程中,人文、藝術、體育和社會學內容的實際比重比我們大得多,而學習這些課程的學生人數比例也比我們大得多。這是為什么?我想這反映出了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對人們生活需求產生的影響。我們要承認,人文情懷、藝術修養和身心健康等等,是決定和衡量人的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社會的進步要求教育不僅要培養能工作的人,還要培養會生活的人。我們說一個人會生活,是指一個人不僅會享受物質生活的快樂,同時懂得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懂得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當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具有這樣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目標追求的時候,人類社會就會發展進步,人類社會才能文明和諧。所以,我們認為教育價值的終極目標指向是人,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活。

2教育價值體系構建優先于課程教材

教育的價值觀念決定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教師行為模式的轉變是一項長期任務。只有教師的行為模式發生轉變,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實效。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近期發展,還要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僅要使學生在學科知識與能力上達到優秀標準,還應當體現對學生的終身關懷。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歸根結底是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生活、正確對待職業、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人生。以北京四中為例,我們構建了以生活教育、職業教育、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為基本內容的教育價值體系,這四個領域相互交織,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每個領域又分為四個層面,即技能認知、情感態度、精神信仰和終極價值。這個價值體系是粗略的,是不完整的,是不全面的,但其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是一個重大的生活命題或教育問題。如:正確理解親情、友情、愛情、婚姻、家庭等,正確理解成功、幸福、倫理、羞恥以及不幸、苦難、挫折、死亡等等,要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熱情、豁達的生活觀和事業觀,形成淡定、坦蕩、崇高的心靈。我們應當將這些教育價值和內容滲透到學科課程之中,尤其要結合人文課程,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并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逐步形成人性、理性、崇高、自覺、使命等精神境界與追求,理解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

我們之所以構建教育價值體系,而不是構建課程、編寫教材,緣于我們對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以往我們固有的思維習慣是學科分類模式。我們常認為,要進行什么教育,就要有什么樣的課程和教材與之對應,就要安排出專用的時間。多年的教育實踐使我們認識到,這種學科分立的教育方式是低效的,往往不能使我們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職業教育、公民教育都是如此。從來就沒有脫離教育的純粹的知識教學和活動,也從來沒有不依賴于知識與能力的教學活動的教育。我們構建價值體系的目的是提倡融通式的教育,也就是要將教育的元素作為一種價值體現和滲透到教師的教學和學校的活動當中。這樣的教育才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

3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離不開價值判斷

許多人有這樣的擔憂:在現在這樣嚴峻的考試壓力下,教師還有時間和精力在教學中體現這些價值嗎?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兼顧這些價值,會不會占用教學的時間而影響考試的成績?其實這是對教育規律的誤解。將重要的教育價值元素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不是要刻意增加貼標簽式的說教內容,也不需要專門占用教學時間,關鍵是教師要轉變觀念,要根據教學的知識性內容,自覺地將這些價值元素滲透到教學當中,做到文以載道、教育無痕、潤物無聲。毫無疑問,這是對教育者教育觀念和教學技能的更高的要求。

當我們真正認真思考教育的價值以后,當我們真正自覺地將這些價值元素滲透到我們的教學當中的時候,我們就會得到不一樣的課堂,得到不一樣的教育,得到不一樣的效果。這樣的教學并沒有增加時間成本,也不會影響考試成績。在我看來,這就是有效的教育和教學。

對教育價值的關注,使我們對課堂的教學效率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近年來,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也五花八門。我時常想,我們今天所做的各種實踐和探索,總結出的各種經驗、理論、理念、思想、原則、觀念等,有多少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考驗呢?30年后、50年后、100年后,我們的后輩教育者會怎樣評價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他們認為我們今天提出的各種經驗、理論、理念、思想、原則、觀念有價值嗎?

對學校來講,教師是最重要的因素。對教師來講,教育觀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或教學過程最為重要。我常以為,教什么、學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在今天的技術環境下,知識的獲得完全可以不依賴于學校和教師。而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同樣的知識,不同的教師采用不同的方法,培養出的學生特點會完全不同。今天,腦神經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伴隨著學習行為的發生,人的腦神經結構會發生劇烈變化,或者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構建腦神經結構的過程。學習方式和過程決定了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腦神經結構,而腦神經結構是產生思維方法的物質基礎,簡單地說就是,神經結構決定思維方式。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理論,我們就必須承認這樣的推論——并不是所有的教學都能使學生變得聰明,學生很有可能被我們越教越笨。所謂的聰明或者愚笨,是指人的思維方法能否適應未來工作與生活的需要。

究竟什么是高效的課堂和有效的教學?高效的課堂就是好的課堂,有效的課就是好課,好課就是使學生變得聰明的課……如此推想,這就產生了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多年來,我們總是被教學的表面形式所困擾:“滿堂灌”的課不是好課,那么,“滿堂問”的課是不是好課?“滿堂練”的課是不是好課?“滿堂動(學生活動)”的課是不是好課?“滿堂學生討論”的課是不是好課?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課是好課,一根粉筆上下來的課是不是好課?學生熱熱鬧鬧的課是不是充滿了啟發?教師娓娓道來的“一言堂”是不是就沒有啟發?等等。其實,教無定法。多年來,用教學的形式和方法來評判課堂教學,人們從來就沒有達成過統一的認識。如果我們拋開課堂教學的表面形式,從對教育價值元素的考量上來評判課堂教學,也許我們更容易得出評價的標準,形成統一的認識。既然教育價值最終是指向生活,那么我們可以說,對人未來生活有意義的教學就是好的教學,這樣的課堂就是好的課堂。所以,高效課堂不是指單位時間完成了多少學習任務,而是要看教師的教學在多大程度上關注了學生的生活,要看教師今天的教學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在多長的過程中具有意義。

高效的課堂一定是學生喜歡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不僅要教知識,教方法,還要關注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只有聯系生活的教學才能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親切感。學生對知識的親切感是學習興趣和動力的重要源泉。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一定是他或她認為有用的知識。這里所謂的“有用”,絕不僅僅是迎合考試的要求,而是學生認為這些知識與他或她的生活密切相關。僅僅把學知識與考試掛鉤是一種價值迷失,這樣的教學很快就會讓學生厭煩。

價值引領而非考試導向的教學,會使學生獲得主動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熱情。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引導學生關注知識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知識在改變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運用知識來創造和改變世界的欲望和沖動,以此來喚醒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這樣產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堅實的基礎,而不僅僅是口號。價值引導的教學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勝過空洞的說教。

4教育價值元素要靠教師落實到課堂

教學要提升人的境界。有境界的教師不會就事論事,不會就知識講知識,不會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境界的課堂教學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超凡脫俗,從而在情感上對教師產生一個從依賴、到依戀再到崇拜的過程,這就是“親其師”的過程。這樣的教師在學生眼中是神圣的,是富有魅力的。這樣的教師的課堂會更加有效和高效。教師職業成功與幸福的主要標志就是得到學生的愛戴與崇拜。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和理解始于教師的教法和教態。一節好課展現的不僅是教師的口才和處理教材的技巧,還有教師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我們認為后者更為重要。一個好的課堂,應當是充滿正能量的課堂,是賦予了教師的態度、精神、生命與價值觀的課堂,是充滿了熱情、激動、憧憬、情感激蕩和心靈互動的課堂,是將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教學沒有特定的模式。

打造高效課堂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理念,取決于教師怎樣理解教育規律和教育價值。

實事求是地說,教師不會在每一節課上都能全面體現價值體系中的所有元素,我們也堅決反對貼標簽式的生硬虛假的課堂說教。我們提倡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和體現價值體系中的某些元素。這就如同烹飪美食,我們不可能將全國各地風味美食的味道融于一道菜肴當中。教師在一節課上體現什么教育價值元素,這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準確理解,取決于教師對價值體系內容的把握,取決于教師的生活經驗、人生感悟、文化修養和精神境界。歸根到底,取決于教師對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取決于教師對人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關注。這樣的教育才是潤物無聲、不留痕跡的教育。

近年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技術手段的發展無疑會給學校教育帶來巨大變化。我曾聆聽過一場關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講座,聆聽過程中,我始終在思考,技術會給教育帶來怎樣的變化。坦率地講,這些變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它會深刻地改變教師的角色和教師工作的內容和方式。但我認為,用技術取代教師,確切地說,是用技術來取代我們所理解的關于人的教育,這還是一個“遙遠的傳說”。我們要認識到,技術豐富了呈現知識的形式和方法,所以,那種“傳聲筒型”和“復讀機型”的教師會越來越無法贏得學生的信任和青睞。只有那些對知識有獨立見解與領悟的教師,那些能給知識賦予生命色彩與活力的教師,那些善于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分享生活感悟和闡釋生活意義的教師,那些不斷激發學生對生活的向往與自信的教師,那些對未來社會和人生充滿希望和光明的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與崇拜。贏得學生的崇拜是教育者成功的標志和幸福的源泉。技術無法彌補教師的淺薄與平庸,它會給教師帶來更大的挑戰。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100不卡论理片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男男 | 亚洲A∨电影免费在线 | 日本又黄又湿又高潮不卡网站 | 日本天堂免费a | 日韩激情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