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都會有新聞報道各地考生撕書泄憤的事。我心中也因此常常驚覺原來學習已經成為學生極不情愿又不得不傾盡全力做的一件事。于是,我禁不住要問: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么?以高考為核心的現行教育制度出了什么問題?教育該往何處去?怎樣才能摒棄應試教育的弊端,讓中學教育成為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要一步,做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中學教育不能以選拔考試為圓心畫圓
當前,中學教育已經到了趨于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地步。學生的興趣和潛力被榨干,時間被耗費在無窮無盡的書山題海之中,出現了對學習厭倦甚至深惡痛絕的現象。而學校和老師在高考指揮棒之下也似乎走向了學生的對立面,讓學生穿上紅舞鞋而無法停止。人人都在痛陳應試教育的弊端,卻又欲罷不能。衡量學生的唯一尺度就是學習成績,只要能得高分,其他一切都可以放在次要地位。于是,與考試無直接關聯的知識,老師不會說,學生也不愛聽,而以應考為主的講題法卻大行其道。考綱、知識點、題目……一切以考試為中心。
中學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是讓更多的人成功進入高一級學校?中學似乎處在一個接力賽之中,層層選拔出來的學生通過3年學習去進行另一次更為殘酷的選拔。中學教育似乎只是一個中轉站。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我們的中學教育不過是培養了會做題的“答題手”而已。應試教育再發展,也難以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更難以產生頂尖的世界級人才。唯一可以預見的后果,恐怕就是科舉時代皓首窮經的悲劇似乎又要一幕幕重演,我們的學生又有可能成為《儒林外史》中的一個個悲情角色。所以,我們必須摒棄應試教育中的急功近利,讓中學教育回歸到它的本質上來。
中學教育被扭曲了本質
應試教育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個原因要先看看我們所處的整個社會背景:當前的就業壓力非常大,而每個競爭者都想有個較高的起點,名校高材生這一標簽自然是博得用人單位青睞的一張王牌。就讀名校就有可能搶得就業先機,這就勢必造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
應試教育盛行的第二個原因是千百年來望子成龍的觀念作祟。鑒古知今,進名牌大學一直是父母對孩子的殷殷期盼。在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的成長模式就是從國際名牌的早教到名牌小學再到名牌初中和高中,最后是名牌大學。學業結束后還要通過競爭更為激烈的公務員考試“學而優則仕”,從此平步青云,一生衣食無憂。計劃不可謂不美滿,但每個孩子為此付出的代價又是何其之大。
原因之三是攀比。記得國外有記者采訪一位總統的母親,讓她評價自己的孩子。母親說當總統的這個兒子確實是她的驕傲,但是在她的老家,她還有一個兒子在種土豆,那個兒子同樣是她的驕傲。這要是放在中國,如果父母可以為孩子規劃他們的人生,決定他們是去做國家領導人還是在鄉下種地,那么毋庸置疑,絕大多數父母都會選擇前者。同樣,如果一個孩子有很強的動手能力,適合做一名藍領,并選擇就讀職?;蚣夹?,那么,他本人和父母一定會受到很多質疑:“這個孩子上職校,是不是成績不行?”同樣是學習,學習知識和學習技能卻被人為地分出了高低貴賤、三六九等。為什么我們不能在中學教育一開始就給孩子們指出成才之道可以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呢?為什么社會不能接受一個善于動手的孩子去讀職校或技校呢?我們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教育早已被扭曲了其原有的本質。
中學教育必須摒棄一些不該有的東西
中學教育必須有勇氣摒棄一些不該有的東西,比如學校之間的各種攀比。上級主管部門每年都會就各項評價指標對學校進行評比考查,學校也不得不按照這些文件來操作。而上級單位和社會最重視的就是升學率,升學率的比拼已然成為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其中既有對學校一本、二本升學率的要求,也有高分考生多寡的競爭。于是,便出現了高考分數才出來,高考喜報就競相呈現的不正?,F象。教育部門對學校進行考核時,取得好成績的學校就很容易榮膺各種桂冠,因此,考量中學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似乎就是升學率和高分學生比例。
另外,升學率對于教師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升學率的高低與教師的升遷、評聘聯系在一起,教師的個人發展也被升學率左右,那么教師就會功利地為了提高個人待遇而抓升學率。如果片面地強調升學率,忽略其他方面,那么最終受害的就是學生。教育的急功近利已經嚴重損害了青少年的身心?!皩嵜酝酒湮催h,覺今是而昨非?!奔热徽J識到了應試教育的危害,我們就應該進行調整。
那么,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是適應當今時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呢?我認為,中學教育不應該是束縛鳥兒的金籠,而應該為學生的求知與進步提供最廣泛的自主性,為學生的多元發展開拓渠道;不唯高考馬首是瞻,而重在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素質與品德。比如我校數學才子肖伊康的例子就頗具代表性。肖伊康其實沒有考上唐山一中,但他在數學上的驚人天賦和癡迷打動了我,我校決定破格錄取這個“特殊人才”,并為其創造一種得以放飛的環境。果然,他不負眾望,于2010年代表中國赴哈薩克斯坦參加第51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斬獲金牌,實現了河北省數學國際競賽金牌零的突破。我校教育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習,更要關注社會、生活和實踐。在2010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年齡最小的成員,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的高中生代表,就是我校的王蕊同學。
學校就應該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和需要的教育,這才是中學教育應有的本原。
下一篇:價值引領是高效課堂的靈魂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