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能生慧”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魏書生先生給我的題字。在教學的實踐活動中,靜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靜是指精神、情感保持寧靜淡泊的狀態,神氣清靜而無雜念,可以實現心神平安,真氣內存的目的。科學研究發現,人們到了入靜的狀態時,大腦又回到兒童時代的腦電波狀態,衰老暫時得到“送轉”思維及判斷能力得到提升,人的精神狀態會發生巨大變化。
記得香港有一名實業家,名字叫方靜安。他在解釋自己的名字時說:這個名字是他爺爺給起的。解釋為:安方可靜也,靜方可慮也,慮方可得也。靜與得的關系就是這樣的。
關于靜的格言還有許多: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心則專,靜思則通、靜表則健、靜居則安。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怎樣入靜:一是大環境的影響;二是個人修養的調節;三是外部機制的約束。
努力營造迅速使學生入靜的大環境。在教學樓入口處張貼關于入靜的溫馨提示,讓學生進入教學區域就能感受到一種靜的氣氛。每個班的教室內部有適合本班級的關于靜的宣傳內容及班規民約。進入教室后每個學生都能迅速入座,進入學習狀態。班內學生之間交流不能影響到第三方。教師輔導學生也要小聲講解或將學生帶出教室講解。這些都是一些促使學生入五月我的措施。
在學生個人修養的提升上應下較大的氣力。讓學生走出去看一下別的學校學生的學習狀態,走到別的班級特別高三班級了解他們緊張學習的狀態。引導學生多讀一些好文章,增加文化的內涵。加強家長學校的建設,讓家長做好學生的榜樣,最起碼不能從負面影響學生的言行。加強學生入靜的訓練,在公共場合、在各種活動時,都要特別強調靜的內在與靜的外顯是什么。讓學生慢慢體會靜的境界。
外部環境的約束是必要的。人都是有從眾性的。在一些不良習慣上還有一個傳遞的現象。比如一個群體中,起初沒人說話,后來有兩個人講話,如果沒人阻止可能會有第三、四個人,并迅速蔓延。所以,對第一個破壞環境的人的阻止十分重要的,也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中要阻止第一個煽動翅膀的蝴蝶。
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要抓具體的典型的個人或事例,及時批評指正,從正面教育學生也是十分重要的。
靜水流深。水流最靜的地方,正是最深的地方。人也是這樣,一個人,只有內心真想靜下來,才能讓自己進入思考的狀態,才能思考、剖析一些深刻的問題。人們常舉毛澤東同志于鬧市之中,取一條板凳,讀一本史書,鬧中取靜,鬧中求學的例子來解釋鬧中取靜。道家有言:“靜能生定,定能慧生。”儒家所言:“靜能生慧,慧能生智。”講的都是這一道理。
靜的最佳境界可以用一個詞來表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孫子兵法《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故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處子,指末嫁的女子。脫兔,指逃脫的兔子。在沒行動之前,就像末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旦行動開始,就像在獵人槍口下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生命走的更遠,讓自己的學業走的更長,讓自己的事業走的更寬,你先從入靜開始吧。
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智能達事。
上一篇:帶薄弱校孩子一起追夢
下一篇:學校常規管理:“循規”與“破規”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