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行政班時代的教育追求
3年前,北京十一學校在高中段全面實施走班上課,試圖通過不同學科在相關學科教室上課,實現教學資源與學習過程的對接。
第二年,改革進一步深入,學生開始選課走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每一個學科按難度分為5個層次,語文、英語、體育、技術則分類設置了近100個課程,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未來生涯規劃,都有一張自己選擇的課程表。
第三年,改革進入到初中。至此,一場靜悄悄但卻撼天動地的改革全面鋪開,改革帶來了學校形態的重大變化,尤其是行政班的取消和班主任的消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與此同時,這場不同尋常的改革也給學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真實教育的機會。
后行政班時代的教育應該有什么樣的價值追求?以下記錄的是北京十一學校改革者刻骨銘心的體驗和感悟——
十年時間,在今日的十一學校,教育已演變成為服務業,而且不可逆轉——
2001年,中國被批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中有文件把教育視為服務業,當時,著實令我們吃了一驚。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把自己從事的既高尚又偉大的工作視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為什么因為一個WTO,教育竟然一夜之間就成為了服務業?
也是在2001年,教育部(微博)啟動了第八次課程改革,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增加課程的選擇性。選擇性的課程必然造就有選擇權的學生,而有選擇權的主體,是不是可以認定為我們的服務對象?
十年過去了,在今日十一學校的校園里,教育確實是在演變成為服務業,而且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根子就出在課程改革上。
在十一學校的行動綱要里,我們把課程定位為學校的產品,決意通過對課程的構建和開發,最大限度滿足不同學生的成長需求。于是,幾年下來,我們把國家、地方和學校的課程整合梳理,便有了203門校本課程,其中,199門為選修課程。即使數理化生,每一門學科也變為有5個不同難度的分層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數理化生,其他學科亦然。
學生的選擇一旦進入校園,所開發的課程必然面臨學生選擇過程中的無形評判。說到底,學校通過開發自己的產品——課程,為學生提供服務,教育也由此演變為了服務業。
當教育成為服務業,研究學生的需求必然成為工作的前提,而他們的需求千差萬別又千變萬化,挑戰自在其中。于是,對話、談心、咨詢、診斷,挖空心思弄清學生,成為校園教育工作的重頭戲。
當教育成為服務業,師生平等成為校園生活的基本狀態,教師居高臨下的姿態、高高在上的架式、教訓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無法在這樣的校園里藏身,它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師放下身段、敞開心扉,以長者的責任和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對話、溝通、合作,共同成長。
當教育成為服務業,就必然以客戶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學校工作的重要指標。過去的教育,可以僅僅讓上級肯定,或者讓家長滿意,學生的苦累都是我們追求業績的代價。而今天,學校必須把學生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把創造快樂的校園當作共同的追求,由學生來評價學校工作也就成為常態。
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權力推動教育瀚海巨輪,平等的師生關系才會姍姍現身——
3年前,當十一學校沒有了行政班和班主任之初,學校一下子熱鬧起來,一時間,學生個性張揚,問題凸顯,老師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平等的角力。
一位曾做過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師告訴我,在不當班主任之后,他與一位同學的談話整整進行了一個下午,但還是沒有多大效果,因為這位同學不以老師說的為然。這位老師告訴我,這在過去他做班主任時是不可能發生的,那個時候的談話一般15分鐘就能解決問題,現在看來,那時的教育并不真實。
這位老師刻骨銘心的體驗,代表著教師們放棄行政力量之后普遍的心路歷程。在以往的校園里,我們按照行政組織的構架,把學生劃分在一個個行政班里進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個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學生們表面上變得很乖,而內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卻很少有人追問。學校就這樣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規規矩矩的學生送出了校門,任由他們在社會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園里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機會。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對真實的學生。還是那位老師,當幾天后與學生再一次談心時,他首先做出了一個令學生驚詫的舉動:向那位學生道歉。理由是,老師不該在第一次談話時就帶著一定要說服學生的先入之見,對話應該平等。沒想到教師的姿態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位學生竟立刻向老師賠禮,因為,他不該在老師與他談話時出言不遜。頃刻間,師生間有了一條通往融通的道路。
要想讓真實的學生出現在校園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師生平等的校園氛圍。尊重、包容、傾聽彌漫在課堂,愛、幫助、欣賞在校園內燦爛,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權力推動教育瀚海的巨輪,平等的師生關系才會姍姍現身。
其實,今天的校園里應該少一些說服,多一些對話。這樣一來,教育也就變得理性,而效益卻大大增加——
傳統的校園里教多育少,早已構筑起了一個學生成長的樣式,將那些千姿百態的學生一一地嵌進去,如果其中哪一位不肯就范,說服就成為我們首要的工具。
我們并不去以同理心換位思考背后的原因,有時候甚至也不去探討其中是否有合理合情的成分,經驗、權利、交織著一些教育“機智”,最終學生幾乎無一例外地全被征服,我們的想法終于嵌入了學生的腦顱替代了他們的想法,于是,教育一次次獲得“成功”,而校園里卻越來越沒有了學生的熱情。
其實,今天的校園里應該少一些說服,多一些對話,在師生對話中,老師把自己和學生都看作平等的一方,自己的想法與學生的想法放在一個天平上權衡。這樣一來,教育也就變得理性,教師可以淡定從容,學生也可氣和心平,教育的效益卻大大增加,其持續性、持久力也非同平常。
平等對話的效益遠非如此,更加重要的是由此生長起的學生的思想。當學生的想法時時得到呵護,創造的幼芽隨時得到澆灌的時候,他們的想法便如雨后春筍,于是,對話的機會在校園里便會隨處可遇。當我們放棄一定要說服別人的習慣,便會欣喜地發現,在學生們堅持的觀點里,正有著我們的追求;在學生們追求的理想中,正有著我們的堅守。只是過去我們從沒有認真審視過學生們的想法罷了。
在教育工作者傳統的詞典里,我們賦予了“教育”太多的責任和壓力,當壓力一旦過度,我們全然忘記了目標,說教便成了全力以赴的常態。當我們不去發現學生們身上那些充滿希望的幼芽,“育”也就沒有了對象。
終于有一天,在十一學校,教室成為學科的領地,每一位老師都有了自己的一間學科教室,教室真正具有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學從誕生之日起,就特別強調環境育人的力量,然而,作為教育最直接的環境——教室,在育人系統工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卻總是被忽略。
終于有一天,在十一學校,教室成為學科的領地,每一位老師都有了自己的一間學科教室,教室成為學科學習的重要載體,從圖書、掛圖到藥品儀器,從作品張貼到學習方法介紹,每一個角落都彰顯著專業和學術,當師生共處這樣一個環境的時候,他們發現,過去只能靠嘴和耳朵才能進行的學習,今天變得生機盎然,尤其是當觀察、演示、實驗、模擬、討論交流與網上游歷來得如此便捷時,學習也變得好玩有趣。
還是過去那間同樣大小的房子,為何給學習帶來如此重大的改變?教室里為何萌發出如此的力量?其實,我們不過尊重了學科學習規律罷了。
在傳統的教室里,所有的學科教學都面對著同樣空洞蒼白的教學環境,大量的教學資源無法進入學生學習過程,有著天壤之別的學科卻在用著完全相同的教學模式,違背規律必然成為常態,單調、無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必然的學習生態基本特征。而學科教室的建設,完全按照學科學習的需要配置資源,依據學科學習的規律裝點環境,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手腦并用,聽說并重,學習生態自然平衡而和諧。
教室的力量還來自于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著不一樣的個性,溫馨、深邃、靜謐、夢想、追求、壓力,成了教室不同的主題詞。于是,有著不同需求的學生便有了不一樣的去處,當然,需求也會隨著時間和心境的改變而改變,于是,選擇也就成了學生的家常便飯。
教室的力量還因為同伴,那些相約自修于同一間教室的同學,有的因為相同的志趣,有的因為共同的目標,有的因為相互合作,有的需要比肩競爭,他們因為各種緣由走到一起,卻因此創造出相互影響的教育情境,這些本來的受教育者,卻在不自覺間成為一種創造學習氛圍的教育資源。
曾經在傳統的學校里做過一些調查,讓學生寫出自己喜歡的10個地方。教室,這個學生天天呆的地方始終不見蹤影,今日,當我們進行同樣調查的時候,已經在學生喜歡的前10個地方里發現了教室的名字,而且,學生寫下的已經不是一間籠統的教室,它帶有斑斕的色彩和鮮活的性格,這樣的教室才真正具有了教育的力量。
校園不比森林,我們沒有權利通過競爭淘汰那些生來平等的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就成為校園里的重大挑戰——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們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當走出森林,讓我們描述其中每一棵樹的樣子時,卻常常語焉不詳。所謂不見樹木,只見森林,同樣被傳統教育習以為常。
每一年,學校都會迎來新生,他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多或少地閃爍著些許個性的亮光。然而,在教育者的內心,卻早已確定了一個理所當然的主張,希望幾年之后,通過殫精竭慮的努力把他們變成一個模樣,讓他們全都變成“好”學生。
然而,那棵樹與這棵樹并不一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長;有的習慣于云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經營森林的大自然無法關照千姿百態的樹種,于是,只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但校園不比森林,我們沒有權利通過競爭淘汰那些生來平等的學生。如何造就一種新的學校生態,讓百花爭艷、百舸爭流,發現每個學生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就成為校園里的重大挑戰。
對于學生來說,能夠為之搭建合適的成長平臺,提供豐富可供自主選擇的課程,則是他們自我發現的前提。中學三年都沒進過實驗室的學生,如何發現自己成為科學家的天賦?埋在題海里的學生,怎樣判定自己是不是手巧心靈?所有的計劃都由老師安排,所有的活動都由別人主宰,永遠也不敢肯定自己的領導才能。只有當學生在高端數學里感受到智力的挑戰,在科學探究實驗中享受不盡的樂趣,在戲劇課的舞臺認可自己的領導韜略,他們才有可能萌生不一樣的人生追求,在不一樣的生態環境里,那棵樹也才有可能變得不同于這棵樹。
發現那棵樹,需要教育者的胸懷。如果沒有求變的思維和寬廣博大的心胸,我們很容易像那個西方神話里的魔鬼,讓每一個人全都躺在那張一樣大小的魔床上,把他們鋸得一樣長短。有時候,因為敬業,有時候因為熱愛,反而縱容了過度的教育力量,學生身上剛剛萌芽生機的枝枝杈杈,常常被過早地冠以“旁逸斜出”而扼殺。
發現那棵樹,需要去除校園里的權威。尤其傳統行政班的管理模式,極容易造就位高權重的班老大,盡管我們的班主任都來自于最優秀的老師,但是,由于過度的責任如高山壓頂,情急之中很容易使出渾身解數而用盡全部的權力,于是乎,班集體很容易一統天下,成人與學生在地位懸殊的較量中很容易把教室變成一言堂。
其實,責任并不在于老師,機制使然也。
只有當學生在內心深處明確地認定自己不屬于任何人,并且可以在許多團隊中扮演不同角色時,他們才真正長大——
如果有人問選課走班對學生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學生會說是歸屬感。
其實,做過班主任的老師大都清楚,從組建起一個新的班集體,到形成一個有著凝聚力、向心力的團隊,往往有著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期間既要智慧與汗水,也需要耐心與等待。當這樣一個結結實實的集體形成之后,每一位學生在其中很容易固化已有的角色。有時候,由于過分強調集體利益,則往往在不同程度上侵犯甚至剝奪了集體內的個體利益。表現在班集體管理中,以犧牲學生個人發展為代價的大量一刀切行為往往成為常態。
在一個成熟的社會里,我們更需要的其實是團隊精神。簡單地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并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選課走班,對我們的教育追求是一次機遇,如何使學生在融入10多個教學班集體的過程中,既是每一個團隊的一員,又不再是班集體的附庸。在這些集體里,協同合作是為了集體中的每一位個體的成長,凝聚力與向心力既來自于每一位個體的境界,又為了最大限度促進每一位個體,這樣的集體才能使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高度統一。
當學生在內心深處明確地認定自己不屬于任何人,他們可以在許多團隊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時,才真正長大,也逐步有了一些公民的樣子,這時候,他們的肩上也就有了沉甸甸的責任。也只有這個時候,當他們再融入任何一個新的集體時,我們也才會從他們身上發現未來社會需要的團隊意識。
如果我們從內心真正希望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具有應對挑戰的素質和本領,就必須在課程實施方式的多樣化上做文章——
一位在戲劇課上擔任了一個學期導演的學生告訴我,她現在真正明白什么叫領導力了。她說,領導力就是你盡心盡力地為每一位演職人員服務,不遺余力地為劇組的每一個部門提供幫助,當他們認同你的服務與幫助,全部死心塌地跟你合作的時候,你才真正擁有了領導力。
聽了這樣的敘說,我內心十分欣慰,因為在上一個學年里,她曾經選擇了我開設的領導力課程,但是一個學期下來,盡管也有收獲,但卻并沒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感悟。
為什么?因為,不同的課程需要不同的實施方式,而對領導力的認識、體悟包括內化,必須通過自我的實踐與體驗,只有如此,也才能真正實現其獨特的課程價值。
所謂手腦并用、聽說并重、讀寫結合,我們已經說了許多,但真正在課堂里落地的卻不容樂觀??匆豢唇裉斓恼n堂,確實讓人灰心,大家似乎早就忘記了不同學科本來應有的課程價值,把那些本來應該通過各種不同器官參與的課程,全部標準化、格式化了。盡管許多如火如荼的教學改革在校園里層出不窮,但大都躲不開大一統和一刀切的慣性,用一種教學模式橫掃所有學科,用一種學習方式獨霸所有的課堂,課程設計時那些理想的追求和不同的目標全都僅剩下表面的分數。
設置如此豐富多樣的課程是由于它們各不相同的課程價值,而不同的課程價值則需要不一樣的實施方式。于是,學校建設了許多實驗室、活動室和閱覽室,設計了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甚至連校外實踐也列入了課表。如果我們從內心真正希望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具有應對挑戰的素質和本領,就必須在課程實施方式的多樣化上做文章。
往深處說,課程的獨特價值就是要尊重某一個特定學生的需求和不一樣的成長方式,如果學校能夠在可能的情況下更多地開辟一些每一位學生“奔跑”的“跑道”,課程的價值將會在每一位不同的學生身上顯現得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