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的創新之路揭示了這樣的規律:突破能創新,變通能創新,融合能創新,追求能創新,反思能創新,壓力能創新,理想能創新,激勵能創新,實踐能創新,執著能創新,卓越能創新,完美能創新,求真能創新,務實能創新,處處能創新,事事能創新,時時能創新,人人能創新……回首過去,最深切的感受是我們仍然站在創新之路的起點。我贊同哈佛大學教授泰德·里維特的觀點:“成功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愿放棄長期以來的成就。沒有創新,成功就有可能成為失敗之母。”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傳統的和現代的,中國的和外國的,各種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蕩。如何在融合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綜合創新,走出一條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之路,這是一個歷史性課題。廣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思考這個課題,我是千千萬萬個探索者中的一員。
在急劇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追求教育理想,堅持教育創新,注定要承擔風險,遭遇阻力,走一條艱難的荊棘之路。因為任何新事物的誕生,都要經歷生產的陣痛——你會遭受打擊和猜忌,遇到不解和嘲諷,還可能蒙受冤屈和誤解;你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和重負,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代價。只有把教育當作事業,才能持久創新,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時代發展到今天,基礎教育有了新的內涵。過去,我們講基礎教育,是相對于高等教育而言的;現在,我們講基礎教育,是相對于21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世紀而言的。21世紀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為孩子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1世紀是一個更加開放和流動的時代,這要求人在一生中要對自己的工作及生活方式作出選擇,要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作出自己的判斷。基礎教育應該給學生盡可能多的選擇機會,讓他們接觸不同的事物,增進對自身的了解。當代學生應當對不同的學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維模式保持興趣和尊重,能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作出明智的選擇,能夠“知取舍進退”,并發展自己的潛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
基礎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接受正規教育的起步階段,它的價值不只是滿足眼前的需要,還要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這個“未來”不僅指的學生個體的人生的未來,也是我們所處的社會的未來。
我們習慣于把基礎教育的價值定位在“打好基礎”,什么是基礎?我們常常把它具體化、短期化了。所謂具體化,就是把“基礎”具體理解為學好學校開設的主要科目,主要是指那些要參加考試的、知識性強的科目,如語文、數學、外語等;或者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如計算機等。而所謂短期化,是指強調基礎教育對近期的、可測量的考核評比標準的滿足,比如,把學科教學的價值定在考試成績的提高;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對準文明行為;把體育、美育的成功歸結為參賽得獎;把教育質量等同于升學率等。如此定位的結果,將導致中小學教育漸漸偏離和喪失更為根本和長遠的價值——對社會發展和青少年發展的奠基性價值。
推進素質教育工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可以談的問題很多,我只強調三點:
一是正確處理好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關系,追求并實現科學與人文的平衡。人文社會科學的內核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推進素質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我想用六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有本事、靠得住”。“有本事”好理解,什么是“靠得住”?就是有偉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健全的心理,能將自己的本事用于服務祖國、造福人類。毫無疑問,素質教育要培養“有本事、靠得住”的人才,不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肯定不行。
二是正確處理好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和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關系,追求并實現鮮明個性和團隊精神的統一。過去的中學教育,太強調學生的共性,這是片面的;現在的中學教育,如果一味強調張揚學生的個性,也是不對的。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果人沒有個性,社會就缺乏創造力;如果人沒有團隊精神,國家就是“沙聚之國”,缺乏凝聚力。孔子講理想的社會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和而不同”。什么叫“和而不同”?就是既有鮮明個性又有團隊精神,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中學教育要培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人。
三是正確處理好“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關系,追求并實現全面發展和充分發展的統一。對全面發展的理解不能籠而統之、大而化之,一定要具體到每一個學生,一定要在挖掘每個學生潛能的同時,注意對部分超常學生的培養,保證每個學生都充分發展。中學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既讓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又讓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這才是真正地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但我們對全面發展不能作機械理解,它與一所中學辦出自己的特色并不矛盾,在全面發展的前提下,中學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特色。
在學生觀的更新上,我們重點要認識和關注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
在中小學教育中,要看到并切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生年齡越小就越難做到。教師往往會低估學生的能力。事實上,哪怕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其實也已經具有主動性。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主動參與,教育就可能蛻變為“馴獸式”的活動,壓抑了學生作為人所必須具備的主動和能動的發展,使他們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愉悅、精神的滿足和能力的發展。學生主動性發展的最高水平是能動、自覺、自主地規劃自身發展,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標志。
“潛在性”是指教育者要看到學生存在著多種發展的潛在可能,教育在學生多種潛在可能向現實發展的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會對學生變化發展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而不會把學生看死、定型;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創造各種條件,搭建各種平臺,努力發掘每個學生身上都存在的發展潛能。
承認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承認他們每個人都是唯一的那一個,相互之間存在差異,這是學生觀中“差異性”的主要含義。但在我們這個強調集體和同一性的社會,要真正將學生看成有差異性的獨特個體,是非常困難的。不要說對學生,就是對成年人,我們都習慣了以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其背后的理念就是我們追求完全趨同、整齊劃一。可是差異性確實是存在的,學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不可能用同樣的速度、沿著唯一的途徑、達到相同的終點。因此,我們需要研究差異,發展個體的特長,使學生群體呈現出豐富的統一,為各種人才的成長打好基礎、提供條件。一個真正出色的教師,能教各種類型的學生,并能使他們每一個人都得到發展。
下一篇:以“家文化”凝聚教師隊伍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