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管理走向文化自覺
制度管理只能解決“不可那樣做”或“只能這樣做”的問題,而不能解決“為什么我要這樣做”和“我如何做得更好”的問題。這種管理顯然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更談不上師生的和諧發展——
進入新世紀后,如何能讓南寧三中這所百年名校老樹發新枝?我們一直在思考并實踐探索著。
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傳承三中的文化傳統,并賦予它新的時代氣質,特別是它的精神內核——真,愛,不甘人后和崇尚一流的文化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三中才迸發出了無窮的力量,才會在低谷時不迷失方向,在困境中積極調整思路。因此,從2010年開始,我校在原有文化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把文化建設轉向師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同與自覺追求上。道理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擁有一支文化自覺的師生隊伍,學校文化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發展力。
思考一:學校文化建設的原點在哪里
學校文化建設不會像照著圖紙施工那樣簡單。在以往的學校管理觀念中,我們比較強調制定完善、嚴密的規章制度,強調定量評價,剛性的東西較多。這對于管理目標的實現確實很重要,但同時我們往往會忽略情感、信念、價值與行為標準等柔性因素的長期培育,因此,師生的積極性并不一定會隨規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學校管理的效能也會打折扣。制度管理只能解決“不可那樣做”或“只能這樣做”的問題,而不能解決“為什么我要這樣做”和“我如何做得更好”的問題。這種管理顯然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更談不上師生的和諧發展。
而文化管理強調的是以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為核心,在此基礎上形成學校主流的價值觀和行動模式,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師生的生命激情,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從而形成超越制度管理的文化自覺。
比如,我校曾根據上級的規定和批復,打算對學生公寓水表進行改造,并改變收費方式。工作之初,相關部門用通告的方式告知學生后就準備進場施工,但沒想到學生對此很有意見,并在網絡“貼吧”上和宿舍里表達不滿。這讓我們意識到,這種簡單的處理方法出了問題,問題就在于沒有尊重學生的知情權,沒有聽取學生的意見,也沒有給學生表達意見的機會,這就不符合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了解問題所在后,學校立即召集相關部門聯席會,調整工作思路,召開了全體宿舍舍長會議,請相關校領導向學生詳細解釋改造的原因和依據,并充分聽取意見和建議,從而得到了學生的理解和支持,改造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這件事情的處理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學校生活無小事,文化管理和以人為本的思想應當體現在學校的每件具體工作上。我們在工作中要更多地考慮學生與教師的感受,經常站在師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會贏得師生的尊重與理解。這件事情的更大意義在于它的處理方式為今后的學校工作樹立了一個標桿式的樣本。
再比如對違紀學生的處理問題。處分是學校的常規管理手段,但是處理方式的取舍和程序安排則可能會因觀念的不同而迥異。以往發現學生嚴重違紀時,我們經常采取的方法是立即給予處分,并在全校大會上宣布,在校園里張貼處分決定,有的教師還要求從快、從重處理,似乎這樣問題就全部解決好了,其實不然。一方面,這種“示眾”性質的處罰會傷害心智尚未成熟學生的自尊心,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處理過程中是否考慮了必要的程序,比如調查取證、通知家長、給學生陳述的機會、給學生申訴的權利、后續教育能否跟上等。
對這些環節的考慮決不是無意義的,它有利于我們從觀念上真正充分地尊重人的尊嚴和保護人身權利,在法制軌道上把教育和懲罰有機結合起來。因此,我們在處理學生違紀時特別強調程序正確、證據充足、充分陳述、合法救濟、輕重恰當、慎重公開。特別是在公布時,我們基本不采用全校公布的方式,有時甚至采用一對一的公布方式,這樣的教育處罰更符合學校文化自覺的理念。
從2006年開始,我們取消了對晚自習教師坐班的檢查,不再有專人負責監督。有人曾提出過疑問,表示過擔心,但這種建立在學校文化自覺上的信任,換來的是教師對這個工作價值的理解與認同,同時也表現出了更高的積極性與自覺性?,F在的晚自習,教師基本上都能按時輔導,這也是文化管理走向文化自覺的生動印證。
回答 “ 文化建設的根子在于尊重人和發展人”
思考二: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追求是什么
在轉變觀念的同時,我們還在思考,學校各項文化建設工作的價值取向是什么?我們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我們的文化建設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要怎么做?其實,在這些選擇的后面隱藏的是我們對育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那就是在學校的文化中能夠培養出什么樣的人。
我校從2009年開始對高一新生進行入學系列教育活動,內容之一就是編寫和使用《高一新生入學指南》。這個手冊的內容基本涵蓋了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滿足了學生需求,更重要的是讓每一位新生在跨入三中的第一天起就能對自己未來3年的學習與生活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起跑線上就開始謀劃自己的高中生活,減少盲目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做自己學習生活的主人,做自己未來的規劃師。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生活、學習、交友和發展,真正達到了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發展。
我校學生社團活動十分豐富多彩,在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力圖做到完美,每一個細節的細致程度有時讓很多專業人士都十分驚嘆。他們很難想象學校這些活動都是由校團委、學生會及各類學生社團從頭到尾策劃、籌資、組織和運作的,教師只是指導者、欣賞者。具體運行過程中,校團委與學生會負責領導學校各學生社團。每個新學年里,新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社團,在社團指導教師及高年級學生的幫助下學習活動的策劃、商業贊助的爭取、宣傳廣告的制作、文件資料的歸類和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等,在活動中切實提高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其統籌計劃能力、分工合作意識、追求細節完美的態度,都會領先于同齡人,甚至會成為未來各行業的領軍式人物。
回答 “文化建設的價值追求在于培養健全人格的人”
思考三:何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力量之源
對于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只要我們長期堅持做下去,做出規范、做出影響,就會形成學校文化,最終顯現其教育價值和文化影響力。
為了讓學生養成明禮、敬業和愛護環境的習慣,我們在校內開展了值周班活動。這個活動從一開始就有很多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如果其他學校搞這個活動還可以接受,但在一個重點高中花一周的時間去值班和勞動則是本末倒置,是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但我們堅持認為這個活動有很好的教育價值。在一周時間里,全班學生要負責衛生、紀律管理、文明勸導等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勞動觀念、紀律觀念,培養主人翁意識、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因此,我們把值周班活動長期堅持了下來。過去,有些學生對隨意在校園里丟棄廢物的現象不以為然,但現在通過值勤,他們不僅要監督其他同學不亂扔東西,還要自己動手清除垃圾,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使校園每天都能干干凈凈地迎接全校師生。堅持這樣的活動其實就是堅持了我們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假以時日,它改變的是三中學子的情感和價值觀,豐富的是三中的學校文化內涵。
媒體曾以“學生擺攤上政治課”為題,報道過我校元旦“美食一條街”活動。與一般的美食活動不同,我校的美食活動中有全部政治教師的全程指導。在“美食一條街”上,學生擺攤不僅要有“早當家”的感覺,還要有工商、稅收、宏觀調控、反不正當競爭等相關知識的培訓。報名時,各班還要遞交經營項目內容、成本預算及價目表,由政治組教師集體開會審核后,才能最終確定各班經營項目。而學校食堂工作人員、校醫則從食品鑒別、采購加工等環節,對學生進行衛生知識培訓。每一個小小的攤點都有模有樣地貼著我校統一頒發的“工商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當晚的“美食一條街”活動,還設立了市場流通監督崗和消費者投訴站,監督崗和投訴站工作人員由教師擔當,并佩戴監督證上崗。這個活動從方案設計、申請立項、組織實施到總結評比,全部過程都由師生自行操作,整個活動過程處處滲透著創新、合作、競爭和誠信的教育。
學校文化建設選取了這樣一個個切入點,充分挖掘了其中的教育價值,并堅守住了這樣一個文化園地。若干年后,當回頭再看時,我們收獲的一定是全體師生對學校的認同與熱愛,它也必將成為學生人生中不可磨滅的記憶和不斷進取的源泉。
回答 “文化建設的力量是在堅持中達成培養目標”
下一篇:強化意識增強教師管理成果展示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