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校的“真經”為什么總不能在西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學校的文化很難復制、教育理念不易被感知、缺少教師信念的支撐。要想汲取名校經驗,必須系統考慮教育的各個要素,不僅要抓主要矛盾,還要解決好矛盾的各個方面。
縱觀許許多多的地方或學校,尤其是當下傳播媒介極為發達的今天,一所名校的成功經驗極易被炒作,由此引發的全國各地的校長、教師涌向名校的現象比比皆是,如目前的洋思現象、杜朗口現象等等。作為學習者,總是懷著一顆朝圣者的心去觀察、去感知、去學習、去反思的,他們總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學習了許許多多的經驗并進而汲取或移植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
然而,遺憾的是,許多學校或教師并沒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或反而引起了質量的下滑。到底是這些名校藏著掖著好的經驗“秘不外傳”呢?還是學習者沒取到“真經”呢?事實并不是這樣,許多名校總是毫無保留地苦口婆心地傳授成功的秘訣,然而,學習者回去嫁接的結果總是不盡人意。
許多學校在移植名校經驗的過程中,總是采取肢解名校成功經驗的“線塊學習法”,看到了其外在的、看得見的操作形式,或學其校園、走廊、班級視覺文化建設,或學別人的課堂圍坐形式,或學學別人編寫的導學案,或學別人的考核辦法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線塊式”的經驗,要么不能落地生根,要么缺少相應的土壤,最后多半是半途而廢。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學校文化很難復制
在外人看來非常光鮮照人、具有很大社會影響力的品牌效應的外皮下,則是學校先進的文化。學校的文化包括硬件物質文化、軟件文化和潛在文化即制度文化等。具體地說,比如校容校貌,師生的精神風采、學風、教風等等。而作為遠道而來的“朝圣者”們,更加關注和在意的卻大都是人家好的教學模式,尤其是當下最能吸引眼球的就是課堂教學模式了。比如蔡林森倡導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山東昌樂二中的271教學模式,而杜郎口經驗就是一句話:“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效果好起來”。而核心是一個“動”字,圍繞“動”千方百計地彰顯學生學習的“主權”,還有兗州一中的循環大課堂模式等等。各種新的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一般,精彩紛呈,各有千秋。許多學習者總是照搬移植其教學模式,也許僅學其皮毛,也許沒品味出這些教學模式的實質以及與自己的教學實際如何有機結合,更沒有學到這些教學模式賴以實施的各種相關的管理方式。
二、教育理念不易被感知
再深一個層次,則是從校長到每一位教師乃至后勤部門的工人們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作為一部極具藝術魅力和教育魅力的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塑造的身兼多重工作的工人馬桑斯大叔對孩子們的關愛、寬容同樣對孩子們產生了很大的正面教育作用,而克萊蒙馬修則以其濃濃的愛心和獨到的教育智慧對“池塘畔底”輔育院的幾十個孩子產生了巨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師們所秉承的對學生的愛心、以人為本、主體參與、多元評價、全面發展、“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改革創新等理念無疑對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而這些教育理念則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式的學習者所不易感知到的。因為它是內隱于其教育教學的細節之中,只有靜下心、沉住氣,細細觀察、品味、感悟,方能學得到。
任何時候,改變“硬件”容易,而改變思想、改變人卻很難。有個故事說,一位農民去城里辦事,發現了自來水,覺得這個事物很好。于是,他也買了一個水龍頭,回家后插在自家的墻上。可是,無論怎么擰,卻沒有水!豈不知,沒有源源不斷的浩大水源,沒有深埋地下的扎實復雜的供水工程,再漂亮先進的水龍頭,也只是一個擺設。所以,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系統的轉變和提升,是先進的教學模式得以在教學實踐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基礎。作為教師,持有 “敬、靜、專、樂”的人格訴求,方能在平凡中體驗到工作的幸福與快樂。
三、缺少教師信念的支撐
信念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對某種思想理論、學說和理想所抱的堅定不移的觀念和真誠信服與堅決執行的態度。信念可以使一個人在追求理想過程中獲得的一種強有力的精神力量。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業,是一種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動,“教育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用愛包容孩子,用心關懷孩子,用力協助孩子,高舉明燈照亮孩子的前途。“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確信“教育真的可以創造無限可能”。教育的信念使人產生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和勇氣,而這正是每一位富于改革創新的教師最應具備的。
身為教師,要堅定愛是教育之魂的教育信念,以大師為友,與經典為友,以書為友,要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有著教徒之于宗教般的精神皈依。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富有樂趣與生機,也才不至于時時感到乏味與倦怠。身為校長和教師們,面對取來的“真經”,面對改革,要有堅定的信念支撐,要預見到改革極為艱辛甚至付出巨大代價的一面。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決不會一帆風順。新到河南河威學校的身名顯赫的蔡林森在推行其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時尚且遇到極大的阻力甚至怨恨,作為我們西部貧困地區的改革會有多艱難,是可以想見的。而蔡林森之所以又一次造就了今天的永威,成就“洋思第二”,皆因六十六歲的他以驚人的毅力和果敢的執行力等的支持下踐行改革的結果。堅定的教育信念是堅持吃苦、戰勝困難、破解難題、推進改革、取得成效、得以成功的根基與力量之源。
名校成功的背后,同樣還少不了教育生態即它的外圍環境的影響。比如,作為河南沁陽教育名片的永威學校,如果沒有董事長任太平先生的堅定支持,沒有沁陽市教育局、市委市政府的肯定與政策支持,蔡林森再塑“洋思第二”恐怕也會增加更多的困難。
此看來,學習借鑒名校的教育教學經驗,不能只看到其支離破碎的東西,要放在一個系統中去觀察、去分析。在我們自己的工作中,移植先進的教學模式之所以總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最主要的問題是大多缺乏改革的魄力與勇氣,總是由激動、沖動、盲動步入不動的窠臼;缺乏堅定的信念支撐;缺乏共同的愿景和價值訴求;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強有力的執行力做保障。凡此種種,不論是哪一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都將會導致改革前功盡棄,或半途而廢。所以,要想把“真經”念好,就要系統地去考慮教育的各個要素,不僅要抓主要矛盾,還要解決好矛盾的各個方面。
上一篇:學校的領導就是對學習的領導
下一篇:校長人生的變與不變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