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君子不器,惟教惟養
校長論文,教學原則,教學氛圍,陳維嘉,北京匯文中學校長

君子不器,惟教惟養

作者:陳維嘉 北京匯文中學968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6/7/1
分享到:

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向導;求真為求善奠基,求善為求真向導。建立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指導之下的思維方式,掌握廣博的科學知識,懂得并力行對國家、對民族、對家人、對友人的責任,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求真求知,勇于探索

我們推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和“精講精練”的教學原則,重視在思路和方法上的引導。同時,我們還重視創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質疑,培養求真求知的科學精神。

我校理科學生楊競在參加高考中做物理試題時,發現最后一道題由于題目敘述不嚴謹,導致答案出現雙解,而題目本意是單解。楊競同學毅然寫上雙解答案,并表明了對題目的看法。事后證明楊競同學是對的。我們禁不住設想,如果他將改題的時間用于試卷檢查,他的物理高考成績可能會達到滿分。

盡管因此以一分之差與同在一個班級的北京市理科狀元失之交臂獲得第二名,但是他在談及此事時并不后悔,他說:“上課時老師不是經常告訴我們既然治學就要嚴謹求實嗎?我不愿做一個呆板的人或是分數的奴隸。所以考試時我選擇的不是分數而是真理。一個人如果在學習、考試中總被條條框框束縛,為了高分而放棄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那他的學習就會失去應有的積極主動性。”他認為改一道高考題,這和他平日與老師、同學一起辨明題意、提出質疑沒有區別。這種膽識和勇氣正是匯文中學文化所提倡的內在品質之一。

強健體魄、鍛煉意志

蔡元培先生所著《中學修身教科書》第一章《修己》一篇中有這樣的表述:“凡道德以修己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他認為,身不康強,不能盡孝;身不康強,不能盡忠。“且體育與智育之關系,尤為密切,西哲有言:康強之精神,必寓于康強之身體。”在匯文中學“全人教育”理念中,“增進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重視體育的意義不僅是為了練就學生一副強健的體魄,更重要的是為了塑造堅毅、勇敢、頑強、大度、樂觀和自信等優秀的人格素質。

據老校友介紹:當時匯文學校運動場一個大院里邊運動項目就有48種。每天下午4點到6點,所有的圖書館、自修室全部鎖門,學生全部到操場進行體育鍛煉。與當年的校園相比,現在學校面積雖然變小了,但是學校的體育教育并沒有因為條件的改變而減弱。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匯文中學逐漸形成了“嚴、量、全”的體育教學原則。“嚴”是一種敬業精神,體現在嚴密組織、嚴肅教學、嚴格教學。“量”是指科學地安排練習強度和練習的密度。“全”是一種教育思想,注重體育與智育、德育發展的關系。

在這種體育教學思想指導下,我們的男、女足球隊、田徑隊、排球隊、乒乓球隊、籃球隊開展得有聲有色,鍛煉了廣大學生,又為國家輸送了以田徑名將李豐、李彤兄弟、足球教練高洪波、足球運動員南方為代表的優秀體育人才。2007年9月,學校400米跑道的運動場、體育館竣工投入使用。我們認為學會游泳是生存的必要技能之一。不會游泳不能頒發畢業證書已經是匯文中學學生熟知要求。而學校課表的編排,必先確定體育課時,而后才是其他學科。每年九月份舉行的校運會則成為全校師生的狂歡節。

不少校友深情地回憶起在匯文中學讀書時養成的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從而才使他們在后來坎坷的人生中經受住了種種考驗。我們的老校友天壇醫院著名腦外科專家王忠誠院士曾曾在回憶成長經歷時動情地說:“我感謝匯文,一是她讓我在最困難的時候讀完了中學,進而升入大學,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二是她讓我練就了一副好身板,長期參加學校足球隊的訓練、比賽,奠定了良好的身體素質,使我從醫后能夠長時間站在手術臺邊,為病人解除痛苦。”

感悟人生,有所擔當

蔡元培先生所著《中學修身教科書》第一章《修己》有這樣的表述:“以修己之道為先,繼而行之于社會,再繼而行之于國家。”這便是說,作為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有責任感,應該有所擔當。

我們認為,在青少年人生成長道路上有一些最為重要的節點,需要教育者給予特別的重視,引導他們既要有“獨善其身”的自律精神,又要有“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學校在初中階段以十四歲集體生日活動為平臺,開展“邁好青春第一步”主題教育活動,在高中階段以十八歲集體生日為契機,開展“自律自強,由所擔當”主題教育活動。

我們希望學生懂得對自己負責,這是建立責任感的基礎。一個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質,行為習慣,道德素質,身心健康,都應當自有標準,自有底線,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說到底,就是獨立自覺,懂得對自己負責任,有自我責任感。

學生還應當是懂得對家庭負責。前十八年的愛基本是下行的,父母的全部付出,兒女的盡情承受,這也許是獨生子女制度下的中國特色吧。真正的成人,應該肩負起家庭的責任,知道感恩,懂得回報,聽得進父母的規勸甚至嘮叨,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無論是舊道德還是新道德,尊敬父母,心存感激,并努力用自己的勞動和付出為父母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都是重要做人準則。

責任感最為重要的方面,是對社會負責。學生應該懂得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人,無數個個體構成了社會,無數個個體改造并推動著社會。在享受國家和社會帶給我們美好生活的同時,我們應該回饋社會,回饋民眾,通過我們的奮斗使國家變得更強大,通過我們的努力使社會各方面更完善,而不是只會抱怨!我們在前人栽種的大樹下享受人生,我們還應該為后人栽種參天大樹。這就是社會責任感。

星云大師在《小,不能忽視》一文中講了他小時候的一件事。“及至稍長,家人送我到私塾讀書。一天,無意中看到附近洋學校的小朋友的課本上有這么一段話:‘短衣短褲上學校,從不遲到一分鐘。’我將這句話謹記在心,并且朗朗上口,奉為圭臬。直到現在,我向來為人所稱道的守時守信習慣,實則源于這小小的一句話。……小,蘊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星云大師養成為人所稱道的守時守信習慣源于“小小的一句話”的啟發和引導。在這個意義上說,君子是“教”出來的。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論及德之本質時說:“人們實行義務,一開始多數出自于勉強,久而久之,也就因為習慣而變成了本性,安于履行,自然而然地就會欣然符合義務的要求,這就稱作道德。”

如果說“教”更多的是開智力,明事理,“養”則更強調實踐性,須力行才能得以達到理想之境界,完成學校教育的職責,成就青年的人格。

《論語?為政第二》中有句話:“子曰:‘君子不器’。”一般意義上的解釋是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應該博學而多才藝,不應像器物一樣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無疑,“不器”乃為“器”之更高境界。

也許,我們不應該過分夸大學校教育的作用,畢竟,影響學生成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器”與“不器”,學校教育應該有所堅守,這便是發揮教化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君子之風。
君子不器,惟教惟養。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se福利视频 | 亚洲欧美成α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永久在线免费看AV的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