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文 明德中學 范秋明 兼容并蓄
兼容并蓄,傳承先進文化 明德樹人,鑄煉一流品牌
《秋月明月——范秋明教育隨筆》作為范秋明校長的又一部個人專著,最近已由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葛建中副廳長所作的序言中,對范校長有這樣一段評價:
“在我所認識的校長中,范秋明校長算是一位比較特別的人了。不單是因為他有著從普通教師做到校長、從校長做到局長、然后又從局長做回校長的不凡經歷,更是因為在思想者中間他是會管理的,而在管理者中間他又是會思想的。富于理想又長于事功,敢想而又敢做,吃得苦,霸得蠻,在他身上隱約有著近現代那些風云一時的湖南人的影子,有著湖湘文化精神的一脈相承。”
范校長是一位閱歷和成就都非同尋常的中學校長,是一位有思想的校長,在他帶領下,寧鄉教育和明德教育相繼后來居上,欣欣向榮。其核心教育思想,大抵為“文化教育”。兩年前,他在《校長辦學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一書中就系統闡述了他對當今教育的深刻反思,指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教育既有突出成績又存在越來越嚴重的人文缺失,明確提出國家教育“要從知識教育向文化教育轉軌”。而在今年2月14日的《湖南日報》理論版“思想者”欄目,范校長又以“文化:未來國家教育改革的關鍵詞”為題,對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進行了深度思考,為人民網、光明網、中國網、鳳凰網、中國文明網、南方網等門戶網站所紛紛轉載,引起了教育界內外廣泛關注。
范校長認為,教育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一直傳播著文明,傳承著文化,換句話說,傳承文化一直就是教育的一個基本功能,我們的現代教育也應實施文化教育。但是很久以來,我們實施的基本上是知識教育,是一種用知識傳授、接受、遷移和運用知識來解決一些知識問題,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我們必須實現知識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轉軌,構建文化教育的基本模式。
范校長進一步指出,學校文化已經成為現代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現代學校文化應該成為校長的核心工作。一個學校的校長應該要把握一所學校的文化發展方向,應該成為這所學校的文化發展的傳承者、改造者、創新者,應該要讓學校形成一個文化的磁場,讓全體師生在這個文化磁場的渲染和熏陶下形成一種文化品質,然后讓孩子們帶著他所生活的這所學校的文化基因走向社會。基于此,他將明德中學的辦學方略確定為“文化立校”,并將2012年定為明德中學的“文化提升年”。
范秋明校長的文化教育思想及其實踐,在明德中學的辦學過程中體現得最為充分,大體涵蓋這么幾個方面的內容:
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與載體,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是美化環境、裝飾校園、陶治情操、凈化心靈。學校建筑、學校裝飾、學校規劃、學校綠化、學校景觀、學校櫥窗、學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物一什,全是物質文化。“讓明德中學每一處地方都演繹它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將簡單的建筑符號演繹成為文化和藝術符號”,明德的校園建設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整個學校的建筑規范、安全、實用、大氣,體現了古今和諧、中西合璧的特點。學校的校園建筑適合教育發展的規律,無論是濃縮了教育史的浮雕、文化長廊,還是小到標牌、石頭、樓梯扶手、地磚都傳遞了文化的氣息。
理念文化——
明德中學以“明德樹人”為辦學核心。“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宗旨當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以“為孩子終生的發展與幸福奠基”為辦學追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的需要,珍視生命,尊重個體,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已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以“文化立校、特色辦學”為辦學方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內容就是涵泳文化、傳承文明、啟迪智慧。道德淪喪源于文化潰敗,人格豐偉有賴文化熏染。今天的中國社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進成分,在當代中國的實際土壤中重構現代文化、重塑現代人格,正是明德人努力思考和實踐的課題;以“安安靜靜辦學、平平淡淡辦學、真真誠誠辦學、堂堂正正辦學”為辦學原則。遠離作秀,抵達樸素;遠離浮躁,抵達沉靜;遠離功利,抵達本真;以“全面發展,個性張揚,鑄煉思想,凸顯人文”為人才培養目標。讓孩子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獲得個性發展和人文發展,最終促使孩子們自主發展和自我實現,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管理文化——
明德管理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以人為本的“人化管理”,就是以人為出發點,并以人的價值實現為最終歸宿的尊重人、發展人、幸福人的管理,是一種民主管理、和諧管理、科學管理,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管理。明德中學以尊重人的個性、發揮人的潛能為基礎,于管理中體現思想引領、精神引領、目標引領、民主引領、激勵引領、人文引領、服務引領,在共同的價值觀的引領下全員形成一種共同行為準則,在行為準則的引領下形成向心力,產生高效益。這種文化管理與以往的制度管理有著明顯的區別。
教師文化——
明德著力打造一支最具職業幸福感的教師隊伍,打造一支群體結構合理、個體素質精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專家型、復合型、素質型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致力于實現教師的幸福人生。只有教師幸福,才會有學生的幸福;只有教師快樂,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師只有自己感到幸福,才會把這種幸福傳遞給學生們分享;只有感到自己人生愉快,才會把這種愉快傳遞給學生們分享。只有這樣,才會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才會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要為教師們創設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要促進教師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及保持身心的健康。
課程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載體與平臺是課程。明德正在實現從知識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轉變,將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大小課程、長短課程、課內與課外課程相結合,充分把握課程資源和課程體系,建立個性化、特色化的校本課程體系,形成綜合性、立體性、網絡化的課程特點,讓課程承載學校文化建設。
課堂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是課堂。高品質的課堂文化,應該凸顯生命性、生存性、生活性。教育應該遵循人的生命的發展規律,遵循社會的生活的運行規律,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在明德的課堂中,倡導師生之間、文本與學生之間保持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披露靈性、展現個性、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課堂教學的文化追求與人格養成。
德育文化——
要為學生的道德自主發展拓展空間和搭建平臺。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他們的心靈才可能得到真切的感受,學生也才能真正獲得成功。因此,在進行德育研究時,必須注重自主德育的開發,在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以及各種活動的開展等方面搭建平臺,讓學生充分發揮其潛力,自由發展,自主發展,充分彰顯他們的個性,成就他們的未來。這是德育的一個基本途徑,也是新時期新課程理念下德育最主要的工作方法。
特色文化——
明德中學正在全面實施特色辦學方略,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引領個性的張揚,引領人文的凸顯,所以明德以其特色辦學成為中央教科所的100所特色學校之一。09年,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全國首個教育實踐基地、著名音樂家李谷一老師、著名作曲家王佑貴創辦的“明星藝術班”、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畫家劉人島創辦的“人島畫室”相繼落戶明德中學。學校男子籃球為國家級傳統體育項目,近幾十年來一直雄踞湖南。第十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男子籃球比賽由明德承辦,明德中學代表湖南出征,取得了全國第三的好成績。校籃球隊還相繼成功出訪美國洛杉磯湖人隊和臺灣。去年8月的中澳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明德中學120人的藝術團在悉尼歌劇院進行文藝書畫展演,系首個在悉尼歌劇院演出的中學生藝術團體,成為明德遞給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學校定向越野隊、跆拳道是一支新興的力量,目前已多次在國際國內各種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
在范秋明校長文化教育思想的引領下,明德中學順應時代對教育發展的需求,高起點謀劃,高品質辦學,大手筆經營,高效能運作,輾轉騰挪,左沖右突,縱橫捭闔,狂飆疾進,在短短的幾年內,迅速走出辦學低谷,成績令人矚目,成為長沙乃至湖南教育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到目前為止,明德中學以校園文化底蘊為模板,多區域多層次多體制辦學,已構建起了由明德中學、明德華興中學、明德麓谷學校、明德天心中學、明德達材補習學校、明德中學國際部六所學校及省外托管的海南儋州一中等共同組成的明德教育共同體,形成涵蓋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考補習教育的完整的基礎教育體系,2萬多名學生,1200多名教師,生機之旺,已非昔日可比,規模之巨,已為全省之冠,成為了湖南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對外開放展示的重要窗口,省內外參觀考察團體絡繹不絕。在今年年初的教職工代表大會上,范校長以“繼往開來,再步巔峰,向校慶110周年獻禮”為題作學校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上臺階”的目標實現后,接下來要完成“十年樹品牌”的戰略任務,把明德中學建成一所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都有相當影響的一流名校,以不負曾經的“辛亥革命策源地”、“院士搖籃”、“北有南開南有明德”之盛譽。
教育界有一句話,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因為明德中學的聲譽日隆,人們自然對明德中學的校長充滿好奇。2010年10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廣播網教育頻道對范秋明校長進行了專訪,主持人就提到了范校長本人如何形成自己鮮明的教育思想體系、日臻理想的職業境界的問題,范校長是這樣回答的:
“我認為作為一個名校的校長,應該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我們應該形成自己堅定和正確的、與時俱進的教育主張……形成自己的基本主張以后,校長要不斷的去踐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校長他是一個苦行僧,他是一個實踐者,所以現在我就是校長領域里面一個苦行僧吧。
“再者,我同時還覺得,在新的歷史時期,校長應該是一種本身具有非常高的綜合素質的一個職業者,而且他應該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很好的內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校長的行政魅力就體現在他的人格魅力、專業魅力和他的文化魅力上,因為校長的行政職能其實很小很小的,如果校長他強調的是自己的行政職能,他就是一味的要求他的老師們要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辦事,一味的用行政手段來統管這所學校,這個學校就完蛋啦。
“所以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不斷的豐富自己,包括一些文化涵養的豐富。你們也看到我是一個書法愛好者,我還是我們省里書協的會員,我曾經參加過很多的活動,我自己也參加一些筆會,現在也有很多人請我去寫寫字、題題詞、寫寫招牌,我同時還是我們省楹聯家協會的理事,校園里面有很多我自己擬的對聯。我同時還是我們長沙市詩詞學會的理事,原來在寧鄉的時候,我還是我們寧鄉詩詞學會的副理事長,我現在是國家教育部校長培訓專家庫的專家,我還是湖南大學的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我又是我們湖南省特級教師協會的副理事長,還是我們湖南省中小學管理專業委員會的總理事長,也是湖南省教育協會的常務理事,所有的這些頭銜不是非常耀眼的光環,但是我覺得能夠通過這么一些活動和載體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豐富自己,使自己形成這么一種文化氣質和文化品質。我現在在我們的學校里面,我從來沒有用行政手段來做過什么大的管理,我都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在引領著我們這個團隊,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們校長追求的一種境界。”
范秋明校長的這段自白,也許可以大致解釋其教育思想形成的緣由。正如葛建中副廳長在書序中所指出的那樣——“范秋明校長對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視,也許源于他作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的文化自覺。在多年的文化浸潤和現實歷練后,他逐漸從教育知識分子走向了教育知道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