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普通高中新課程在全國的逐步推開,高中各學科將進一步突破學科的封閉性,實施跨學科滲透教學顯得更加重要。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跨學科滲透教學必須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必須基于通才教育,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認識高度
近幾年,許多有關跨學科滲透教學的文章探討的是高三“文綜”、“理綜”問題,有些實踐者實際上也僅以綜合卷給學生強化訓練以應對高考。筆者認為基于“應試”的跨學科滲透教學將隨著高考的改革而終結。在新課程背景下,必須基于通才教育,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認識高度來實施跨學科滲透教學。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和社會科學理論的創新,越來越多需要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結合,需要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世界上許多名牌大學都在實施通才教育,注意讓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學習,努力使之鋪開知識面、開拓視野、活躍思想,以期培養復合型、創新型、領導型和大師級人才。作為中學更是學生奠定終身發展的基礎階段,注意對學生的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高考綜合科目的考試,僅是一個明確的導向。如今,高中新課程更是強調綜合化,要求增強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因此,在高中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中,以各學科為載體,有意識地、有機地、有序地滲透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從相關知識的融合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學科知識,從而挖掘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實現學科間知識的遷移、整合,進行知識與能力的轉換和靈活運用,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整體性、立體性的知識結構,而且拓寬了思路,活躍了思想。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培養學科某種能力的教學活動中滲透與之相關的其他能力的培養,做到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使學生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和綜合、遷移的能力。學生具備綜合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將為學生成為通才奠定基礎。
新課程所需要的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實現、過程與方法的優化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個漸進的過程、長期積累的過程,靠的是平時的潛移默化,應該寓于日常的歷史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之中。同時,滲透的學科絕不僅僅是文科的歷史、政治、地理,理科的物理、化學、生物之間,其他學科只要有交叉點和切入點,都應該實施滲透教學。急功近利或基于“應試教育”的滲透教學是達不到上述目標。只有平時自覺地、一以貫之地來實施多學科的滲透教學,才有利于達到上述目標。
二、必須基于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將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現代化。”①跨學科滲透教學是多樣化中的一種有效方法。
高中新課程各學科內容之間多多少少都有交叉點。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各學科教學中安排教學內容必須考慮到兩條規律:其一是“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系;完全為學生所不了解的課題,很難使他們感興趣。”其二是“學生早已透徹理解的內容,也很難激發他們的興趣。”②所以在各科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憶相關學科已學過的與本學科有關的知識,使學生覺得某一片斷、知識點很熟悉,或某一種知識在本學科中也能得到驗證、說明,以喚起學生相關的知識經驗。中學語文課本中,涉及歷史方面的文章約有半數,英語課本中,也有許多涉及歷史人物及世界歷史事件的文章。當然其大部分是文學作品,不能作為史料,但這些文章都反映了特定時代社會的某一個側面,實際上展現了許多十分深刻、鮮明、生動的歷史畫卷。這些文章經過相關學科教師的分析、點撥,學生的反復誦讀,學生的印象非常深。在物理知識中,有大量的數學問題及部分化學知識、人文知識等可滲透、結合,化學課中有相當部分涉及生物、物理及社會問題等。這樣的知識交叉點,在進行各學科教學時,可有時請學生來講述某一段故事,有時采用談話法進行教學,有時直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討論等。凡相關學科已經學過的內容,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就可以用精講、略講,或點撥、啟發,或回憶、對比,或指導學生自學等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逐步消除一些死記硬背教材的現象,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又能使課堂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改變課堂上教師唱獨腳戲的現象。
在能力培養方面,平時引導學生用政治觀點來闡釋歷史現象,或用歷史知識來論證政治觀點,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等,不僅能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而且也加深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反過來歷史現象又是對政治觀點的詮釋。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時政熱點問題等,不僅使學生加深對時政熱點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愛國主義情感和科學的態度。地理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則使空間與時間更好地結合。指導學生觀察歷史上的地理方位、地名、江河變遷、地域差異等,引導學生討論人口與經濟問題等,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又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來感悟歷史。
通過滲透教學,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資源。相關學科的知識隨手拈來就轉化為本學科的課程資源。教師將實現從“教教科書”到“用教科書”的轉變,并且使“源于教科書”、“超越教科書”成為可能。同時跨學科滲透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用相關學科的理論、觀點、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更易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培養學生運用相關學科的舊知識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近幾年國內外都有滲透教學模式的探索。近年來世界各國科學教育改革中形成的“STS”教學模式,力圖把科學的與技術的、理科與文科的、理論與實踐的知識互相滲透、交叉、綜合,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解決實際問題。我國基礎教育界正在實驗的發散教學模式,即教師在教學中,根據知識的可能性,向橫向、逆向或多方面拓展、延伸,以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這些教學模式都是實施跨學科滲透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值得研究、推廣。
三、必須基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由于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所以新課程著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而跨學科滲透教學,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自己作學習的主人。我國學者龐維國把自主學習概括為:“想學”、“能學”、“會學”、“堅持學”。“想學”是基于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學習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的責任。興趣是情感教育的特征之一。沒有滲透教育喚起學生相關的知識經驗,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就不可能“想學”,也不可能“能學”、“會學”,也就不會“堅持學”。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必須以一定的知識經驗為前提。布盧納的認知研究指出,學習的成功首先取決于個人的認知起點,即每個人從前的經驗和學習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知識的獲得。因此,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如何吻合。③滲透教學一是有利于自主學習,中學各科課程將變得生動活潑;二是學生將獲得整體的新知識,整體性的知識有利于對本學科知識的把握和深刻理解;三是將使學生獲得啟發,如滲透重大科學發現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定律的由來,從而受到啟發而激發探究問題的熱情;四是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時政熱點等相結合,使學生體驗到時代性和實用性,感覺到歷史就在身邊,科學就在身邊。
跨學科滲透教學還有利于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改進,思維能力的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形成。實施跨學科滲透教學,滲透相關學科的知識和學習方法,使可供學生掌握的材料更加豐富,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展開思維。在滲透的過程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知新知識,理解新知識,提出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達到新課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基本要求。
四、必須基于科學的教學觀
學科滲透教學必須有機、有序地進行。必須基于科學的教學觀才能使滲透教學取得滿意的效果。
一是不能牽強附會,喧賓奪主,為滲透而滲透,陷入形而上學。眾多的相關學科知識是不可能一一滲透的,只能選取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滲透相關學科的內容占用時間太多,結果是喧賓奪主;另外也不能牽強附會,如逢歷史地名,必講地理位置、氣候特征等,有歷史現象,必來一段文學描寫等,也不能把歷史現象與現實簡單加以類比。跨學科應從本學科出發,最后回到本學科。要跨得出去,收得回來,不能跨得太遠。教學內容應以本學科為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也應從本學科的角度出發。跨學科滲透教學要提倡,但本學科課堂的特點、課程目標、教學任務不能丟。什么課要象什么課。因此,在跨學科滲透教學時,要找準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滲透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分別情況不同處理。
二是要注意克服知識的負遷移。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稱為正遷移,如果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的,稱為負遷移。因此,在實施跨學科滲透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知識與技能的負遷移。如歷史上的地名、地理位置等與現代地名、地理位置等,都有相當的不同,所以不能讓學生從地理課上學到的地理概念干擾歷史地理概念,反之也不能讓歷史地理概念干擾當代的地理概念。又如語文課的文學作品,側重點是文學欣賞,因此有些情節是虛構、夸張的,要注意不能對歷史課中的史實造成干擾,產生負遷移。這些都是跨學科滲透教學時必須注意克服的。
基于以上四個方面的跨學科滲透教學,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才能得以體現,它不僅能使學生視野開闊,思想活躍,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上一篇:中國教改,你走向何方?
下一篇: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水平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