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步十六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情境導入——旨在以景(或境)激情(情感和興趣),吸引學生快速進入學科殿堂。教學情景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在上課鈴聲響過之后,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回到課堂,從時間維度來看是影響當前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大因素。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堂課的第5-20分鐘為課堂教學的“黃金時段”(即在這一時段學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學習效率最高),而課堂教學的前5分鐘為“思想的安頓和學科思維的轉換期”,是教學效率較低的時段。如何盡可能縮短這個低效時段呢?這就要求教師每節課都要實現高效激趣導入。
我們要求教師以“情”為經,以“境”為緯,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生活環境的創設,拉近學科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大家知道“景”可以激“情”,“情”可以產生“力”。
學導結合——學導結合是高效課堂的重要一環。“學”指的是學生自覺主動地學,“導”是指教師有效、恰當地指導和點撥,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學生自覺主動地學是第一位的,而教師的導要服務于學生的學。這里首要的問題是要求教師“走出傳統單向灌輸的誤區”實現角色的轉變。第一,教師由一個學習的控制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參與者。第二,教師由一個學習的預設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合作者。第三,教師由一個學習的權威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動手操作、分組討論,將課堂變為自學、交流、研討、探究、質疑的最佳場所。
學生的“學”要注重自覺性、主動性,使之樂學、會學且學會。
教師的“導”要體現這樣兩點理念:
第一,教師要做到教學內容的“問題化”、“操作化”和“結構化”組織。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培養問題意識,激發自主探究,促進合作交流;將教學內容“操作化”,使“做”、“想”、“講”結合,以“做”促進“想”,以“講”梳理“想”,幫助學生內化學習內容;將教學內容“結構化”,加強學科整合,揭示內容聯系,形成認知結構。
第二,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概念是前蘇聯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提出來的,且為教育界普遍認同。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差距稱為“最近發展區” 。顯然,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應是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起點。從三維基礎看,不同的學科,起點不一定在教學之初,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必須“最近”學生的起點。而且,一個教學班,幾十個學生的起點也不盡相同,公共教學應該關注大部分學生起點,同時在教學中,盡可能關注每一位學生。
探究深化——這一環節是高效課堂的關鍵。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綜合已有知識,發現并提出新問題,進行更深層次地探究拓展,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首先,教師應對本次課教學內容中知識的深化點、思維的拓展點和能力的提升點進行準確定位。即綜合《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情況確定本節課學生綜合素質的增長點在哪里,應對哪些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和拓展。其次,本環節教學設計的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對于那些典型的、共性的或學生對它的理解“相異構想”較多的問題,教師應大膽放手給足學生探究所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動腦設計探究方案、動手操作,動口討論和交流,實現對問題的認識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總結反思——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表明,適時地總結、反思、沉淀是高效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在課堂上要留一段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安排,給一個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填充,我們稱之為高效課堂上的“留白”。即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進行歸納提煉和總結,從而實現思路和方法的內化。我們總結出了學生學習層面上兩點理念:方法不能移植,體系自己建構。
(2)“四步十六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四步十六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融合滲透了有效教學的四條基本原理,即:情意原理、活動原理、序進原理和反饋原理。
四步十六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遵循有效教學的四條基本原理
(3)“四步十六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策略
“主體滾動式”式操作策略——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但不是某一個或幾個學生個體,而應該是全體學生。合作學習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應該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制定了《濟鋼高中“四步十六字”主體滾動式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規范》。規范指出:①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進行有效指導,在學案上給出恰當的預習建議;②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將所學內容問題化,以導向明確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③學生是問題解決的第一主體,問題的解決應該遵循這樣的程序: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全班展示與共享→教師適時點撥和引導。
自主→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基本流程圖
問題解決的原則是:凡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進行合作討論;凡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需要講解;教師的講解和點撥只發生在學生需要時。規范還指出:每次課學生展示與交流時間不得少于20分鐘,教師連續的講解不得超過20分鐘(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學生的連續集中注意力時間不超過20分鐘);課下盡量少留(或不留)硬性規定的書面作業以利于學生進行課前的自主預習和課后自主歸納和整理。
我們強調互助合作交流應預設在獨立思考之后,應建立在自主的基礎上。教師將問題呈現之后,必須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我們也稱之為思維空間的“留白”),當學生有了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觀點,再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時候,就是拿著自己的觀點去和別人交流碰撞交織、取長補短、思辨感悟,而不是一個毫無思想和主見的看客。從而防止合作學習成為幾個優等生的“包場”,更要杜絕合作探究的“形式化”。
(4)“四步十六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
從理念層面上看,該模式滲透了新課程的三大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提取了情境教學流派之“情境交融教學法”、嘗試教學流派之“先試后導,先學后教”等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是一個有機的融合體。
從操作層面上看,它改革課堂但不顛覆傳統課堂,保留了傳統課堂的精髓,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它轉變了“教和學”的方式,變傳統課堂上教師單向“灌輸”為“雙向和多向”交流與合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想學、樂學且會學。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得到發揮。
從效果上看,在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已收獲了許多……我們的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水平正逐步得到提高,已把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自覺的意識;我們的課堂上無效或低效的行為正越來越少;教師們也有了讀書和修煉專業的時間,他們漸漸走出了職業倦怠,找到了職業幸福感。推行這種教學模式,留出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的學生已學會了自主學習并享受著學習 ,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運動、去實踐,陽光、微笑、自信又在學生們臉上綻放,學生們的綜合素養正逐步得到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都得到了發展,我想,這就是我們搞這項校本課題研究的初衷。
教育事業是充滿陽光的,學校生活應該是快樂的,從事教師職業應該是幸福的。教育要服務于人的發展需要,必須摒棄那種“題海+汗水”的極端做法,必須超越單純追求升學率的功利目標。在讓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時,更應該讓他們獲得身心和情愫的發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工作是神圣的,我們應該把教育工作提升到生命的高度去重視,去踐行,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熱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尋教育的本真,引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將生命融于教育,將教育融于生活,讓教育成為我們生命的詩意所在,彰顯生命的靈動、個性的獨特、成長的自由,并與我們的學生一起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
上一篇:立德樹人,讓生命成長更豐腴
下一篇:惟實惟新 高效高質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