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長在管理教學時,為了推行自己的課堂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常走進教室“聽課”。但是,校長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身上,評價教師的教態、語言、板書等,而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身上。有些校長則把聽課作為評價教師的手段,常引起教師的反感。
在新課程理念下,需要改革校長的聽課方法。因為,一是絕大多數校長都是昔日的教學高手,一般情況下,只要聽10-15分鐘就能基本知道任課教師的水平;二是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已把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學生身上了,校長聽課也必須適應這一新理念;三是必須體現校長的職責,即找到教師們在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什么。
課堂學習走訪(Learning Walks)是校長走在一定的課堂環境中,以不具威脅性的方式觀察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方法。走進課堂的校長,要尋找教學實踐及學習結果的可觀察證據,該過程提供的數據及信息用于反思和對話,以及改善學生學習的決策。
課堂學習走訪是非評價性的,它將學校所持的教育理念以及相關計劃,與發生在課堂中和學生身上的可觀察變化聯系起來,是校長進行教學管理、領導教學改革的基礎,也是校長通過拉近管理者與課堂的距離,不斷具備教學領導能力,進而促使學校產生真正變化的重要一步。課堂學習走訪只須5--15分鐘,而且邊走邊看,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在學什么,做什么。
在這個微妙的變化背后,是校長對有效教學的觀念的轉變。校長可以利用在課堂上獲取的信息安排本校的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決定如何給各個教師提供教學支持。
校長可制定一個每天走訪三節課的計劃,一節課可分為3--5個時段。按開始、結束和中間階段(新授內容段、示范演示段和鞏固練習段)搜集案例,并及時寫出反思或隨筆與教師交流對話。在教師群體中創設一個相互信任、互助學習的環境,倡導教師們自己也進行相互的教學觀察,使大家對教學有一定的共識。
當然,要讓課堂學習走訪發揮作用還需要校長有耐心,能堅持,以平等的姿態與教師平等對話,真誠交流,虛心學習;不斷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掌握與自己專業不同學科的要點,避免以偏概全。
以下兩則短文是我在走訪中采集的案例,并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坦誠地交給老師閱讀,結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們都把我的隨筆收藏起來,并表示很受感動。這種評課方式打破了以前講課者與評課者對立的尷尬格局。校長處在與教師平等的位置上,真實地描述課堂上的學生與教師,發現問題,挖掘閃光點,寫出感悟,并與教師交流,從而使教師自覺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習研究,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課堂走訪隨筆1:周二我走訪了七年級數學高振英老師的一節課。高老師的課十分注重誘思探究,注重滲透數學思想,善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習慣。她從不直接告訴學生是什么,而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這樣,學生的能力怎么會不逐步提高呢?難怪高老師的數學課學生們都喜歡。高老師十分注重讓學生去充分的展示自我,培養學生的自信,提高學生的興趣,小組教學特色鮮明,彰顯了以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注重課堂形成性評價,學生學習氣氛活躍,思維敏捷。雖然僅觀察了短短的10分鐘,卻讓我領略了她的學生主動學習的精彩場面。但感覺略有點遺憾的是,學生“合唱”較多,這樣容易掩蓋一些細節性問題,使部分學生精力容易放松,濫竽充數。
課堂走訪隨筆2:我在三次課堂走訪中都發現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即學生的舉手問題。我分別展現三節課上一個學生的舉手情況。
一節是低年級的數學課,一個學生從老師的第一個問題開始就積極地舉手,并且舉手時是傾斜著身子站起,很迫切的樣子。課堂進行到15分鐘,他舉了8次手,但是他沒有被老師點名發過言。
后面的語文課和數學課都是高年級的,是同一個班,我觀察了同一個學生。語文課上,他舉了6次手,沒有被點到;數學課,雖然老師設計的提問比較多,但是可能有點難,他舉了5次手,沒有被老師點到。
所謂教育就是一個兒童生命個體在每一堂課,每一個教育事件,每一本書籍中汲取營養進而成長的過程。而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課堂是一個很重要的場所,在6~20歲以前,我們白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而一堂堂這樣的課就這樣進行著,我們的孩子就這樣一堂堂課的舉手,一直舉到自己對自己的水平有了懷疑而不愿意再舉手為止。優秀的孩子可能越舉越有自信心,因為有老師的表揚,同伴的羨慕。中等的呢,或許也敢舉下去;可是,我們的后進學生呢,他們在一次次的舉手中最后還有“力量”把手舉起來嗎?
這個案例讓我震撼。如果教師眼里已經忘了我們的教材,心中只有我們的學生,那老師在課堂上就會真正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從學生每一個細微的表情、閃爍的眼神中敏銳地捕捉到每一個孩子當下的狀態,真正關懷每一個學生。
上一篇:用教師的智慧解決教師的問題
下一篇:要學會“留個缺口給別人”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