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如何銜接,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的重視。由于長期傳統高考壓力的影響,做好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的確是一道難題。我認為中學教育應該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促進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
一、從改革課程設置入手
高中可嘗試實行課程學分制,設立學分制的目的是避免理科學生輕視人文學科,同時也避免文科學生知識面狹窄,人文精神薄弱。靈活而富有彈性、鮮明時代性的課程結構,為學生打開了選擇的空間,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學習,學會負責,學會規劃人生。
二、實現教師的角色轉變
教師要變演員為導演,在教學中不替學生做自己能做的事;教師要變單一為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要交流、對話、溝通, 要師生互動、共同參與教學過程;教師要變牽引為放手,使學生獲得充分自由地發展。
三、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
進入大學的諸多變化,使得許多學生很難適應,心理矛盾加劇,感到學習與生活都缺乏了目標,從而茫然、空虛,產生倦怠、苦悶、不思進取、厭學和離群等消極現象。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中學階段就應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
四、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勇氣,責任感和自我約束能力是銜接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保證。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形成從高一到高三的德育遞進目標。
五、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
高中新課程的教育目標與大學的教育目標基本上是相同的,兩者雖然在任務、內容、途徑、方法、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都把培養社會主義“四有”人才作為目的,均把育人為本作為核心內容。也就是說,高中新課程把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育人目標“銜接”在一起。
六、培養學生溝通與交際能力
培養學生學會自我推介或介紹別人。教師可創設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對學生進行交往技能訓練,如開展在班集體中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生活,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社會關系等活動。
當我們用全部的愛心與教育事業相結合,在新課程改革中燃燒激情、釋放智慧、追求卓越時, 我們就一定能實現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良性銜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要從“協同合伙”走向“共同發展”
中學與大學的合作雖然已經部分展開,但大多數還處在“協同合伙”的較低層面,合作對于大學教師教育和中小學的發展并沒有起到實質性推動作用。我們認為認為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應從“協同合伙”走向“共同發展”,旨在推進大學與中小學的實質性合作。
協同合伙表現為一方施予另一方接受的合作關系。如大學將其畢業生安排到中小學實習,并由中小學教師指導這些新手。在“協同合伙”的合作中,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合作目標不一致,地位與權利也不平等,大學是合作的受益者,中小學只是大學教育實踐的基地和服務者。大學與中小學“協同合伙”層面的合作,無法解決大學教師教育發展與質量提升所面臨問題:一是大學教育科研成果的檢驗與轉化問題;教育實踐課程的實施問題;大學為中小學服務功能的實現問題。
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要從“協同合伙”走向“共同發展”,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從“協同合伙”走向“共同發展”既是基礎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學提升教師教育質量的客觀要求。其次加強組織建設,這其中包含健全組織機構和合理選配人員以及明確組織目標等。再次是要拓展合作領域,主要應該從在宏觀的體質領域以及微觀的教育教學等領域下手。
最后應該加大經費支持力度:政府要設置大學與中小學共同發展的專項撥款;大學和中小學都要重視共同發展的經費投入;要提高教育實習的經費標準,改變目前的撥款方式。
只有“共同發展”,實現大學與小學的實質性合作,就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