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教學應用型大學將是我國地方高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重要的改革發展方向之一。教學應用型大學應根據所在區域的發展實際,緊緊圍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一中心,抓住以“人”這一元素為核心的師資隊伍建設和以學科這一元素為核心的 “物”的建設這兩個基本點,瞄準高水平學科團隊打造,提升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打造與地方主導產業相適應的有特色的專業集群,從而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地方經濟和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教學應用型;學科建設;專業建設;特色;路徑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里,建設教學應用型大學將是我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重要的改革發展方向之一。教學應用型大學是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體的大學,主要為所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其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教學應用型大學的科學研究活動,主要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服務于學校的人才培養。
一、學科專業特色是教學應用型大學內涵建設的必然選擇
特色化是教學應用型大學學科專業建設的內生動力。在經濟結構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日益明顯,大學之間存在著激烈競爭。教學應用型大學要在競爭中處于有利位置,差別化、特色化辦學就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其中學科專業特色是其內涵建設的必經之路。大學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學科專業上,即要在學科專業上更加符合服務對象的需要。具體來講,學科專業特色體現在有不同于其它學校的服務面向、培養目標、教學理念以及圍繞培養目標的課程設置、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實習實驗條件和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及其素質等。教學應用型大學必須做到依托學科,面向應用,增強專業的適應能力,即在教學、科研、服務諸方面都以應用為導向,堅持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面向行業、面向人才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和辦好專業。
地方性、區域性是教學應用型大學學科專業建設的內生特性。教學應用型大學辦學規模相對較小,多屬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辦學機制相對靈活,這就決定了這類學校應主要面向區域經濟和地方社會事業培養人才,具有與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相關聯的辦學特色。在最體現辦學特色的學科專業上,就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遷,鼓勵專業與企業對接,通過校企、校地密切合作進行專業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和開發行業、企業擁有的教育資源和信息資源,確保專業與產業的零距離對接,建立學科專業與產業的聯動機制,解決不同企業、行業、社會單元對人才的特殊性需求。教學應用型大學培養的是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又具有動手操作能力的,愿意深入基層,能夠直接在教學、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擅長于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在與這一目標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建設上,應重點發展體現地方性和區域性特色的應用型學科專業,創辦和扶持體現本校本地特色的具有相對地域優勢的新興學科專業,形成應用型的學科專業體系,構建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學科專業結構。
二、教學應用型大學學科專業建設特色培育的路徑選擇
教學應用型大學在辦學層次上屬于教學型大學,以培養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實用型人才為重點任務,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也要立足于地方的特殊資源和特殊需求,強調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而展開。
長江師范學院將“建設教學應用型大學”作為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應用型學科、專業的建設上,堅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開辟出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建設路徑,對教學應用型大學建設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學校借重地緣優勢,整合學術資源,通過錯位競爭,培育了服務地方發展的“烏江”、“三峽”研究特色。
1.發揮學科專業建設主體的能動性,培育區域研究的學術平臺和應用型學術團隊
學科專業建設的方向以及建設成效,首先體現在學科專業建設的主體即教學團隊、學術團隊的能動性上。要建設教學應用型的學科專業,必須首先培育具有能動性的專業團隊和學術團隊以及相應的學術平臺。長江師范學院堅持把服務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促進地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作為學科專業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力培育著眼區域研究的學術平臺和團隊。在這種價值取向下,研究過程與研究成果能夠切實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相對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大大提升了研究人員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學校先后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組建了三峽庫區環境資源與社會發展、教師教育、武陵山區新農村發展、烏江流域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教學研究大團隊。對到企事業單位參加生產實踐或合作研究的教師給予生活津貼,并將是否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經歷作為崗位聘任和職稱晉升的條件之一;同時,選派教師到應用型大學進行相關專業交流、培訓,大量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參加一線實踐鍛煉,到國內應用型大學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這使得學校師資隊伍結構產生了顯著變化。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聘請行業學術技術骨干到學校任教,建立兼職教師隊伍,如聘請涪陵周邊中小學以及太極集團、涪陵榨菜、川東造船廠等企業的專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負責實踐課的教學。初步形成了與教學應用型大學相適應的應用型師資隊伍以及科研生態環境和自主創新體系。
學校搭建了多個學科建設平臺,如紅外線光譜分析檢測實驗室、微電機工藝流程與技術創新實驗室、三峽庫區特色作物研發中心、三峽庫區大氣環境監測實驗室、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三峽庫區特色作物工程中心、三峽庫區環境監測與災害防治中心等。同時,在《長江師范學院學報》開設地域性研究專欄。優化學校學科布局,大力扶持新興學科,將化學化工、文化創意、電子信息等學科打造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學科。在這些團隊和平臺的支撐下,近幾年,學校科研工作者對三峽庫區、武陵山片區的特色作物、生態環境、災害防治、民族文化資源、特色農產品加工、文化創意等進行研究,有力推動了烏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為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提供了智力支持,產生了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 把握學科專業建設的互動性,建立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體系
學科專業建設的互動性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學科專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互動,一是學科與專業之間的相互支撐滲透。長江師范學院積極適應渝東南民族地區、三峽庫區、武陵山貧困山區(簡稱“三區”)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環境發展的需要,開展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整合辦學資源,建立學校與社會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關系。積極開辦與地方產業結構相聯系的應用性非師范專業,建立了符合區域經濟社會需要的學科專業體系。學校設置新專業均是建立在對“三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人才需求趨勢及自身辦學條件進行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如:為與涪陵區支柱產業對接,興辦了農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專業;為與重慶市部分支柱產業對接,將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列為重點學科;根據重慶市“集中力量發展電子信息技術、汽車摩托車、化學醫藥、食品、建筑建材、旅游等支柱產業”的規劃和學校地處烏江長江交匯處、全國著名的榨菜生產加工基地,設置了市場營銷、食品科學與技術、藝術設計、旅游管理和環境科學等專業。目前,新辦專業生源充足,平均報到率在90%以上。為與三峽庫區后續工程對接,興辦了生物工程、環境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專業,建有重慶市級工程中心——三峽庫區特色作物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實驗室。學校還將在文化創意、文化產業、工商管理、化學化工、電子信息、生態環境等領域,建成2~3個對接地方主導產業的專業群。
學校在推進學科專業之間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支撐方面也進行了有效實踐。學校的專業設置都具有一定的學科基礎,如依托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突出教育技術學專業在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特色;依托歷史學、管理學等學科,突出旅游管理專業偏重于歷史文化旅游的特色。根據“三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民族工作等專業人才的需要,將民族學打造為重慶市“十二五” 重點一級學科,物理化學打造為重慶市“十二五”立項建設重點二級學科,將生物學、工商管理、美術學、化學工程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學作為學校立項建設重點學科,初步建立起了與區域發展需求、地方產業結構相契合的學科專業體系。
3. 突出學科專業建設的選擇性,做大做精“烏江研究”品牌
教學應用型學科專業建設范圍廣泛,層次眾多,學校必須根據自身特點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學校通過反復推敲比較后認識到: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在通過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我們與老牌地方高校特別是重點院校相比,在宏觀研究、一般理論與高端應用研究方面缺乏競爭力,無法做大做強,在學科專業建設上面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有選擇性。
學校所處的涪陵是“烏江門戶”,憑籍深厚的文化底蘊、濃厚的城市文化氛圍和快速發展的經濟,涪陵對烏江流域保持著強大的經濟文化輻射作用。學校一貫重視對烏江流域特色資源的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已成為烏江流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學校成立全國唯一的專門以烏江流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機構——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給予獨立建制,圍繞烏江流域及西南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開展科學研究,努力在民族歷史文化、社會變遷、區域經濟、生態環保、民族教育等領域開展研究,參與烏江流域地方決策咨詢等。該中心創辦的學術交流期刊《烏江論叢》,以“社會責任、學術品位、地域特色”為辦刊宗旨,系統研究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為廣大烏江流域研究者搭建學術平臺,發表了眾多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在學界和烏江流域各市、區、縣產生了較好的學術效應。
烏江流域經濟社會文化研究中心現為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全國唯一系統研究烏江流域的專職研究機構。近年來,研究人員先后主持、主研了以“烏江”、“渝東南”、“涪陵”冠名的課題近二百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六項,獲得各級各類科研經費三百余萬元,在《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學術刊物發表有關學術論文四百余篇,其他作品三百余篇(幅),出版了《重慶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論》、《烏江流域民族史》、《烏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教程》、《烏江經濟文化研究》等著作30余部,獲各級各類獎數十項。同時,研究人員還為烏江流域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政策咨詢和公共服務,如受酉陽縣政府委托,參與制訂了《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化發展規劃》;參與起草《武隆縣旅游發展規劃》,參與武隆喀斯特地貌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工作。《中國教育報》曾以“彰顯地域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為題對學校烏江研究服務地方經濟作了深入詳細的報道。
4. 凸顯學科專業建設的地域性,開展三峽社會經濟以及地方文化的研究
學校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科專業建設的落腳點,以地方性課題的立項為支撐,加強與地方的學術交流,以區域民族經濟、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為重點,重視田野考察、注重現實需求,對地方人文歷史資源進行發掘、整理、研究,有力開辟了弘揚民族傳統,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
學校成立了“長江三峽文化研究中心”,以三峽民俗研究為切入點,逐步拓展“三峽文化”研究的領域。三峽工程的建設進程不斷推進后,學校的相關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有關三峽庫區環境保護、區域治理、移民政策的研究。以教育部“春暉計劃”項目、重慶市社科規劃、科委和教委課題為支撐,學校在課題申報方面實行項目傾斜和扶持政策,引導課題組與地方部門合作,積極開展直接為地方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和公共服務的研究。同時,學校重視所在地域民族文化搶救與保護的研究工作。學校研究人員對涪陵的榨菜文化、巴文化以及涪陵易理文化也進行了大量研究;學校研究人員主持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系統地發掘和整理了烏江流域各地的民俗事象、民間美術、民間文學等資料,并著力關注體現烏江流域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倡導將流域整體進行文化空間考察,堅持整體性、活態性、開發性、人本性以及保護與教育并重等原則進行保護,對該地域的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學校研究人員還調研了瀕臨消失的酉陽陽戲、石柱土家啰兒調和黔江南溪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了全國唯一的烏江流域文獻資料室和烏江文化陳列館。學校還著力保護長江石文化遺存,在李渡新校區的修建中,載重10噸的卡車運輸800次,將8000噸三峽石化身為反映長江發源及入海的一系列景觀予以保存,并命名為“大江風骨”,成為學校重要的文化景觀之一。這也是保護三峽石唯一的非政府行為。
學校研究人員出版了專著《長江三峽地理》,對三峽庫區地方政府進行有關問題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其課題《長江三峽庫區珍稀植物保護與對策》研究報告,對三峽庫區的生態、環保提出了建議與對策。承擔了《三峽庫區腹地及沿江固體廢物的調查》、《三峽庫區腹地城市生活垃圾污的特殊處理方法》、《重慶市珍稀瀕危動物黑葉猴的生境選擇及行為研究》等教育部“春暉計劃”課題研究,試圖對三峽庫區環境保護有所作為。在三峽庫區政策咨詢與公共服務研究方面,學校研究團隊率先在涪陵發現了國家一級植物桫欏,著有《桫欏》一書以及相關學術論文,并以提案形式建議地方政府設立磨盤溝桫欏群自然保護區,為涪陵區政府所采納。通過上述舉措,基本形成了“地方為高校提供科研平臺、高校助推地方社會經濟事業發展”的互動共贏良性循環。
5. 落實學科專業建設的實用性,大力推進校地共建及產學研合作
學科專業建設的成效最終是體現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上。全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實生產力,是長江師范學院學科專業建設的固有價值取向,也是形成和鞏固學科專業特色的主要途徑。為了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學校建構了富有活力的產學研合作體系,科研服務社會的觸角逐漸延伸。積極推進與企業共建實驗室、研究所、試驗基地,與企業聯合申報各級各類課題,合作攻關;主動參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的科學規劃、政策咨詢以及各種軟科學研究,努力擔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囊團”。學校通過調整獎勵政策等各種措施,引導教師學術創新,努力爭取高層次的科研項目和獎勵,積極通過科技推介、校企聯合開發等途徑,加強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形成了穩定的產學研戰略合作機制。
學校堅持把產學研合作當成鍛煉學生、服務社會、轉化應用的有效途徑。近年來,結合科研創新團隊和平臺建設計劃,學校先后與太極集團、涪陵區農科所等區域性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共建了科技創新團隊和研究中心,并聯合開展課題攻關,合作開展人才培養。依托學校附近的重慶重化工園區、重慶李渡工業園區等6大國家級、市級工業園區,與園區內相關企業合作培養電子信息、機械類、化工類、農副產品加工和食品加工類人才。據統計,學校工學類專業每年有近70%的畢業生服務于周邊產業發展,為相關企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人才支撐。學校先后與涪陵區農科所、建峰化工集團、辣妹子集團、倉興達公司等企業達成了戰略合作意向,并在共建創新機構、生產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了實質性合作。學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與涪陵區武陵山鄉合作開展了武陵山野生食用菌馴化栽培、百合育種、榨菜長效復合肥等項目;與武隆縣林海中藥材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開展中藥材種植、加工等全面合作,直接服務于武隆農民萬元增收和企業發展。由學校科研人員籌建的“長美影視動畫公司”在學校的重點支持下,現已初步形成了外來動畫片加工、自主創作、動畫節目推廣發行、衍生產品開發與銷售為一體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公司制作的動畫片《巴蔓游記》已打入美國市場,并在20多個國家發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同時,廣泛開展企業科技特派員專項行動,為教師開展研究搭建平臺。開展企業科技特派員專項行動是應用型學科建設的重要手段。如生命科學學院根據每位教師學科專業特點及特長,選拔了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和高層次人才作為科技特派員,對口確定了企業聯系人,開展各項合作,并積極輻射涪陵周邊。與涪陵區香秈酒廠就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合作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共建生物工程專業實習基地,加強產學研的聯合。與涪陵區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的“莖瘤芥(榨菜)長效復合肥示范推廣”項目,全面同對口企業開展項目合作、技術支持、信息服務、員工培訓、技術承包等業務,以此增強教師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切實推動了相關學科專業的應用型建設。
通過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更加明顯。學校在西南山區玉米育種、武陵山珍種植研究、榨菜施肥研究、農產品加工及檢測等領域研究形成了明顯的優勢和特色。其中西南山區玉米育種項目獲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學重點項目資助。2010年,高分子防銹薄膜新技術研究與新材料開發研究、新型尿素緩釋劑研制與應用研究、近紅外光譜法快速無損在線檢測中成藥活性成分研究等一批項目成為重慶市攻關技術項目。2011年與清華大學、重慶市、涪陵區政府等合作成立了跨學科、跨地域的研究平臺——“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監測與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改善和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撐。
結 束 語
總之,關于學校學科專業建設與特色培育及其關系,正如長江師范學院黨委班子用“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所進行的高度概括。即堅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不支援,兩個基本點就是以“人”這個元素為核心的師資隊伍建設和以學科這個元素為核心的“物”的建設,牢牢抓住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這兩大依托,瞄準高水平學科團隊打造,提升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在專業建設中把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這兩個基本點有機統一起來,從而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實現學校的轉型發展、特色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潔,王亮、田漢族.教學應用型: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科學定位[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12):22-24.
[2]唐紀良.“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動因與路徑—“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研究之二[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25-129.
[3]曾冬梅,唐紀良.協同與共生—大學“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研究與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38-39.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