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搭建平臺 深化課改
校長論文,深化課改,李熙,城郊中心學校,

搭建平臺 深化課改

作者:李熙 城郊中心學校3363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7/9/25
分享到:

新課改已真切地走進校園,走進學生的生活。我們在推進課改的同時,很多學校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和空間,然而面對新課改的實施,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提高綜合素質都將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艱巨而又迫切的任務。我想要出色的完成這項“任務”,唯有深刻領悟課改實質,搭建三個平臺,理順兩種關系,才能勇立潮頭,踐行課改使命,順應課改發展。

搭建三個平臺   夯實課改基礎

一、搭建一個學習平臺,讓學習引領“課改”

推進課改需要找準切入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要有現代的理念支撐,更需要一支能把現代理念轉化為現實成果的高效團隊,其關鍵所在還是管理層。管理者的理念上去了,組織協調能力,權威性上去了,工作就好辦。如果說“課改”是一項系統工程,管理層就是整個工程藍圖的“讀圖人”。只有我們的校長們把“藍圖”讀懂了,“整個大廈”才能按照設計理念建造起來。因此提升學校行政成員的理論水平和指導力是推進課改工作的第一要務。記得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就課改工作多次與孫谷良校長、王金保校長交流,當談到“課改前途”時,我們也有所茫然。但我們相信,任何工作,任何改革的成功,關鍵在于“人”。人是最根本要素。我坦然的講,一所學校課改是否能順利推進,成功在教師,失敗在領導。我們一線的課改教師的課改理論水平更是課改推進的一根刻度尺。教師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終執行者,教師觀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角色的轉換都與新課改理念息息相關。要改變教師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我們必須對教師加強培訓。因此,作為學校更應傾全力為教師構建學習平臺,讓教師在學習中引領研究。

1、大力營造“課改”氛圍,激發教師教學研究的潛意識。

前段時間,我們的各中小學校乃至我們中心學校都在這個問題上動了腦筋,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城郊中心學校是多次召開課改研討會、精心組織課改流動現場會、培訓會,舉行“課改論壇”、下發理論學習資料,扎實抓好“三項督導”,大規模組織課改一線教師到山東杜郎口中學、浪拔湖中學、實驗小學觀摩學習。力爭做到課改督查、課改指導、課改活動并舉,做到理念先行,行動付后。全方位落實工作舉措的目的。在后階段工作中,我們更要進一步加強學習。一是要開展競賽活動,誘導教師在“”中學,要求我們的教師多讀課改理論專著,寫出學習心得,特別要認真學習縣局《“六步、五悟、四疑”框架說明》,學習縣局《課改實施意見》,制定出本校、本人的行為規范。更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解讀》,讓自己從舊思想的禁固中真正解放出來。我們的學校要舉行以上述這些內容為主的教師理論考試和競賽,以此來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內化為教師學習行為,形成學習化的校園文化。二是要引發思考,引導教師在“”中學,我們要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主動性,督促鼓勵教師多聽課,多交流,多評課,從觀摩課中學。三是要多組織“教研沙龍”活動,采取賓主互動交流的形式,敦促教師在“”中相互學習。四是規范行為,指導教師在“”中學,鼓勵教師開展教學行為研究、多進行案例剖析,使研究學習和教學合一。

2、構建學習和教研的環境,凝固學校團隊作戰的力量。

確切地說就是我們的教師要通過合作,要逐步形成支持教與學的良好環境,學校一旦有了這樣一個教學環境,就能形成無窮的課改力量,為此我們的學校特別是大的學校要建立起“學校、教研組、學科備課組”三級教研網,形成學習型研究集體,共同總結課改階段性的成功與不足,共同交流探討課改中的困惑,集體攻關教學實質問題。

3、重建教研教改制度,確保課堂教學改革有序進行。

制定合理的制度是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基礎和保證,也是促進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內在需要。為確保課改工作的順利開展,前段時間,我們的大部分學校都做到了經費保障、組織保障、人員保障。我們還在廣泛聽取老師的意見的基礎上通過對已有制度的反思,重新建立一套以課改為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如《課改研究服務制度》、《課改組織制度》、《課改研究指導制度》、《課改研究交流制度》、《課改研究激勵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課堂教學評價制度》、《小組合作學習評價制度》、《小組合作學習組織與操作辦法》等等,力求達到規范課堂教學改革行為的目的。一句話:先進的理念只有轉化為一定的制度才能指導人的行為。我想這些制度的建立將更有力的為課改的規范推進提供保障。

二、搭建一個實踐平臺,讓實踐催生研究

只學理論,不予實踐,那么理論就會處之高擱,課改也就是一句空話。太多的理論又會使我們的教師無所適從,所以我認為一線教師更需要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東西,如怎樣規范的撰寫教學案、怎樣規范課改課的操作流程、怎樣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怎樣科學分組等等。所以要落實課改,學校應及時給教師提供一個廣闊的實踐平臺,使教師能全身心置身于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讓教師在實踐中展示身我,在實踐中催生研究。在課改實踐中我們提倡同伴互助,倡導教師與教師之間針對性的相互聽課,實地感受,各取所長,共同成長。更提倡校際聯手、學科聯手,典型引導。我們雙堰學校的吳雅芳、新顏中學孟麗紅老師的語文課都很有特色,她們的課都得到了教研室專家的充分認可,其他學科教師都可以予以借鑒,課改課理念不變,模式不變,僅學科特點不同,我們可以互相探討,從而更好的整合教學資源,促進教師成長。

三、搭建一個研究平臺,讓“課改”回歸本真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到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當然我們深化課改還需要嚴防追求形式,我們要堅決摒棄那種缺乏實效性的走過場的“偽課改”的現象,我們需要追求的是那種“原生態研究”(即源于師生自身的真實的教學情境),我們要研究那些源于師生自身的真實的教學情境,研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新課程理念,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完成教學目標出現的“問題”、“偏差”以及產生的“困惑”和思考。那么在校際層面上,我們要努力構建這樣一個研究平臺,讓“課改”回歸本真。

為此,我們的學校,特別是教導處、教研組要著手構建一個“真問題資料庫”,要將教師教學中發掘的問題匯集起來,再組織教師針對這些“真問題”進行研討,提出新的教學策略,然后將之應用于教學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研討。這樣,讓校本研究形成制度,走上常規。力求以解決“真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達到出問題——研討對策——實踐推行以求提高的目的。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教學中如何落實教材中課后的思考與練習,怎樣在預學案中組織預設問題,怎樣誘導學生質疑,怎樣教學生展示,怎樣處理課堂教學中的收與放等等,讓我們的課堂真正體現學生自主,真正達到師生情感的互動,真正的讓師生在互動中不斷的自我完善。另外,針對一些爭議較大的“真問題”,我們的學校就應以“教學論壇”、“研討沙龍”等活動形式引導教師深入課改,以活動促研究,在研究的基礎上達成共識,統一思想。

另一方面我認為深入研討課改的重點應是教學實踐的“常態課”。學校的各類觀摩課、展示課、匯報課、研討課都應“常態化”。深化課改我們不但要正視問題,而且必須回歸本真,唯有真實,“研究”才能提出科學可信的結論,“示范”才會具有真正的效能放大的意義。一堂課教學目標的完成、學生素養的提高主要靠的就是在一節節的“常態課”中落實,要真正規范教學行為,提升質量,發展教師專業水平,必須強化常態課的研究意識,使公開課“常態化”、“隨堂化”。

當然“搭建三個平臺”只不過是我們的學校給教師提供的一個展現的舞臺。其實,師生們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互建許多的平臺。然而“舞臺”上“表演”水平的高低還得靠老師們的“演技”。我認為真正要提高我們的“表演”水平,我們的教師還得走出傳統,理順好師生關系和教與學的關系。

理順兩種關系   踐行課改使命

一、新型的師生關系

1、高度重視新型的以“情感“為主紐帶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因教育過程形成,過去的以“知識”為主紐帶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受到學生尊敬、愛戴的基礎上確立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師生關系。當今以“情感”為主紐帶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通過師生之間的健康的情感交流的加深,而建立的一種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從本質上看是師生關系的理性回歸,以情感為主紐帶的師生關系,并不排斥師生之間的知識紐帶的建立和加強,恰恰相反,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紐帶,只會使學生因為與教師的感情融洽,深厚,而更加喜歡參與教師的教學。那么怎樣建立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我們的教師必須設法創設寬松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教師必須淡化權威意識,允許學生質疑權威,質疑書本,更鼓勵學生讓學生質疑自己,讓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重視。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來體察學生的需求,做學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更要善于向學生學習,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必須與學生坦誠相待,充分尊重、信任、欣賞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

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師生關系的轉變:鼓勵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相互得到自我完善從而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我們更應注重師生的共同成長,這樣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師生關系,也使得居高臨下,單向交流,一味輸出的教學一去不復返。同時師生的共同成長也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對學生的態度,把學生當成伙伴、朋友、合作者,勇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挑戰,意味著教師必須放下知識權威的架子,平視學生,與學生平等雙向交流各自的觀點,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會碰到許多自己學科以外的許多陌生的知識,將會遇到學生提出的很多難以應對的問題,必須接受預設的教學目標的難以完全達成,以及生成的教學目標的不斷衍生的事實。這更意味著我們的教師必須積極進取,融入到學習型組織之中,使終身學習成為需要。

二、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利。但有些老師對這一教學理念理解上不全面,把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為“自己學習”,整堂課全部讓學生自己活動。過去是“什么都管”,而現在是“什么都不管”,學生的展示完全變成了“對答案”式教學。由過去的“什么都管”到現在的“什么都不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現象在我們新顏中學的部分教師教學中有很明顯的顯現。在新課改的課堂中有的教師怕被說成“滿堂灌”不敢多講了,甚至于有的語文教師在讓學生讀課文時常對學生說“用你自己的方式讀”,“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中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還遠遠沒有達到對語言的欣賞水平,更難領悟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教和學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沒有對話,沒有互動和交流,也就沒有教學,因此,教學中仍然需要教師栩栩如生,聲情并茂的點撥之語,也需要教師“妙手生花”的示范。更需要我們的教師將學生帶入那種妙不可言的體驗,使他們愉悅地感受,快樂地暢想,在深沉的感悟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其實這種精彩的教學在我們新中孟麗紅、雙堰完小的吳雅芳、八方完小的王靜、桂花園的蔡運蓮以及火箭的雷霞等老師的課堂上均有顯現。“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他主學習”而言的,它強調學生的主體,但并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對立。“主導”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讓學生亦步亦趨,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是起著提升教學品質,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向善、求真與致善的釋放,從而獲得真正自由、真正自主的發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在于我們的教師要在課堂上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去感染,喚醒和引導學生的對世界觀的正確理解和感悟。所以課堂上既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又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健康發展。

各位同仁,新課改的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學行為,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逐步生成,它在教師不斷探索的流程中誕生,在不斷的矯正中充實,在不斷的充實中發展和成熟。我期盼課改春天的到來。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日韩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一色屋任你精品亚洲香蕉 | 亚洲色欧美色国产综合色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 | 婷婷夜夜人人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