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小傳】王浩波,滿族,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1988年6月畢業于西藏大學,同年7月分配至拉薩市第二中學。1998年7月至2002年6月,擔任拉薩市第二中學副校長;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擔任拉薩市第二中學校長;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擔任拉薩市第八中學校長。2010年7月至今,擔任拉薩市第三中學校長。
【成長之最】
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教育著作:《夏山學校》(A.S.尼爾著)
辦學管理中最有成就感的事:辦適合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初見成效。
教育教學中最有成就的改革創新:創新在民族區域的“理解教育”。
學校改革最亟待解決的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今年的7月1日,對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第三中學校長王浩波來說,顯得格外特殊——教育部領航名校長工程“王浩波校長工作室”在這天正式掛牌成立了。當接過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標牌時,王浩波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一些。
作為援藏二代,王浩波身上銘刻著“奉獻”的印記。從教28年,他始終堅守在西藏自治區教育的最前線。對于如何在教育中尊重和理解民族差異、探索藏區教改新模式,他從未停下過思考和行動的步伐。
實踐探索,走出藏區教育思維定勢
1988年,王浩波大學畢業后,踏上了教師工作崗位,他在高原地區的教育征程也拉開了序幕。而在5年的教育實踐中,他曾一度陷入了對西藏地區教育方式的迷茫中。直到他1993年擔任拉薩市第二中學德育主任期間,通過對西藏地區教育的實踐探索以及深入思考,才逐步意識到德育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形成了“全面育人應以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雛形。
王浩波在拉薩第二中學任校長時,以“課堂教育是學生成長陣地”為主題,開始研究和探索民族地區德育如何影響學生的成長。而在拉薩市第八中學任校長期間,他更加注重如何提升西藏自治區基礎教育的時效性,探索西藏基礎教育動態改革發展,讓學生優質成長、智慧成長、精神成長。在不斷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王浩波的教育思想也逐漸成熟。此時的他,開始追求一種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學校教育。
在擔任拉薩市第三中學校長以來,他立志要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辦適合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但學校的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當時的拉薩市第三中學學校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和落后,教師觀念陳舊,生源少、質量差,學生兩極分化嚴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困難重重。在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學校的人文資源、辦學歷史,深入細致地分析了學校的現狀和發展前景之后,決心從建設良好校園環境、完善硬件設施入手,發展和踐行民族區域理解教育。王浩波說,6年前,學校教師之間流傳著一個“笑話”:由于學校路面坑洼不平,一名教師開車進入校園停車后,發現車的排氣管竟然不見了。此后,他的車就一直停在學校大門口,再也不敢開進來。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王浩波在資金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想方設法自籌資金興建了綜合實驗樓、圖書辦公樓,多媒體教室、微機室、圖書室、語音室、實驗室、音樂室、舞蹈室以及德育室、心理咨詢室等現代化教室,都絲毫不遜色于平原地區大城市的學校。他還主持完善了校園網,先后完成了教師宿舍樓、綜合教學樓、自行車庫和校園新圍墻的建設,建成了300米塑膠跑道,實現了校園全面綠化和硬化,建成了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室和教師電子備課室,改善了教師的辦公環境,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從1998年擔任校長以來,王浩波無論在哪個學校,都始終堅定著一個目標——要辦就辦一種適合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要辦就辦一所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學校。努力在管理、服務、教學質量以及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下功夫,致力創新追求學校可持續發展。
五位一體,構建理解型課程體系
聽說拉薩市第三中學“王浩波校長工作室”掛牌,學生家長那仁特意換上了節日的盛裝。談起王浩波,那仁和許多家長一樣,臉上露出了贊賞的笑容:“王校長很樸素,沒有官架子,對于孩子的教育很有想法,能獲得國家級名校長工作室授牌,我們都不感覺意外。”那仁說,自己的女兒在學校讀初二。由于王浩波實施民族區域理解教育的差異化教學方式,女兒的學習壓力得到了有效緩解,成績很快提高。
在王浩波看來,“理解教育”是將關注點放在每一個學生個體上,去發現差異,從而尊重差異、理解差異、消除差異。在此基礎上,他賦予了“理解教育”更為豐富和深刻的內涵:在民族區域為消除由地域及語言結構所造成的誤解,增進理解,使教師與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他人,從而獲得較好的發展過程。
“全面育人”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民族區域理解教育的行動綱領。在王浩波的引領下,學校全體教職工秉承“民族理解,培優補差”的辦學理念,堅持從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構建理解型課程,深入推進全面育人的教學理念。
育人先育德,學生綜合素質要全面發展和提高,德育是關鍵。拉薩市第三中學在班級課程表中安排有固定的德育課程,讓德育進課堂,入心堂。學校在道德講堂中定期開展“經典誦讀”,讓學生感受“孝”“善”“溫良恭儉讓”,學會做人的道理;通過“道路交通安全”等講座,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和責任意識;開展德育實踐課程,組織學生到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參加義務勞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從而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最終實現勞動育人的課程目標。
在智育方面,學校各學科積極開展校本教材研發“四合一”導學案,在內容上進行針對性的篩選,通過“講、學、評、練”的教學活動,抓緊抓細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基本知識、思維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此外,學校還組織不同學科興趣小組,搭建育人平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協作精神。在全面育人過程中培優補差、關注每個學生,打造高效課堂。
在體育、美育方面,學校充分發揮傳統優勢和民族特色。如學校堅持“陽光體育一小時”,每年組織春季田徑比賽和秋季校園籃、足球比賽,給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每年學校都會舉辦文化藝術節,為學生提供展現藏民族能歌善舞的藝術才能的平臺,而學校的走廊也成為了學生們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畫紙”。
差異化培養,搭建多元成長平臺
“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育人,讓每一個三中的學生揚長避短健康成長是發展和踐行民族區域理解教育的目的。”拉薩市第三中學段世春老師說,教育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這也是王浩波實踐民族理解教育理念的初衷。
本著“沒有差生,只有差異”的培優補差原則,王浩波帶領學校教職工寬容、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由于多種因素產生的差異,不把這些低起點的孩子拒之門外。不管學生是在哪一方面取得一點點的進步,教師都為之喜悅,給予肯定。全校教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發現學生的優點,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掘學生的潛能。
現在正在上高二的更敦群培,曾與王浩波結下了一段特殊的“交情”。當時正在拉薩市第三中學讀初一的他找到王浩波,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他要從初一直接跳級到初三。王浩波起先很詫異,但并沒有直接拒絕他,而是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他的家庭情況。原來他家經濟困難,加上自己的學習基礎不是很好,他就想通過跳級提前畢業,拿到畢業證,早一點進入社會去打工掙錢。在明白緣由后,王浩波立刻安排學校對他的生活和學習給特殊的照顧,還自掏腰包解決他的生活費問題。直至今日,他還一直堅持定期資助更敦群培,關心他的學習情況。
為讓學生開闊眼界、多元發展、揚長避短,王浩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搭建平臺,讓學生免費在跆拳道、合唱、小提琴社團,美術興趣小組、實驗興趣小組和足球隊、籃球隊等多樣的平臺中學習,增強體質和自信,培養興趣,彰顯個性。
在教師培養方面,王浩波的“雷厲風行”是出了名的。他說,自己剛到三中時,很多教師對職稱考試不是十分重視,于是他采取“高壓政策”,督促教師們去參加職稱考試。如今,很多教師都順利通過職稱考試,獲得了更高一級的職稱,提高了業務水平。
除此之外,王浩波通過安排新老教師“結對子”、匯報課、公開課等多種方式,促進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他還請內地名師、專家來學校作專題講座,上示范課以及派教師去內地學習,開拓老師們的視野、增長老師們的見識,豐富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他還經常鼓勵教師讀書,倡導教師每年至少讀一本教育專著,不斷提升專業化理論水平,用理論思想保障培優補差的教學方式能夠深入推動民族區域的“理解教育”。
雙管齊下,孵化區域名校長梯隊
如今,隨著西藏自治區首批國家級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王浩波名校長工作室”落戶拉薩市第三中學,王浩波沒有停下在教育道路上前行的腳步,倍感責任的沉重。
怎樣發揮好名校長的引領作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名扎根西藏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王浩波在心里給自己立了一根標尺。他希望以名校長工作室的成立為契機,在思想和行動上,都能對西藏教育的發展起到一定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在思想引領方面,王浩波認為,如果校長沒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帶不出一所有特色的學校的。于是,他依托于拉薩市第三中學,在與同行分享學校辦學經驗和辦學理念的基礎上,力圖幫助工作室成員校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道路。
在實踐探索方面,為最大發揮工作室對教育均衡的推動作用,王浩波主張工作室成員圍繞聯盟學校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開展獨立或合作研究,通過合作研究中的思想碰撞,使各校長的辦學實踐和辦學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凝練和提升。因此,工作室需要吸引西藏自治區內一批優秀的青年校長共同發展,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習研究共同體和人才成長共同體。
王浩波通過創新西藏自治區校長隊伍建設模式,引領全區校長人才隊伍專業化發展。他主持制定“工作室實施方案”,整合區內、區外相關教育資源構建“工作室研訓活動”;建立工作室 “導學制度”,發揮名校長榜樣示范、言傳身教的作用;傾聽校長學員個人的學習需求,綜合分析和診斷校長學員的培養需求,堅持按需導學,為每位校長學員制定符合其專業成長需要的、持續的、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通過引導學習需求以及對理論學習、跟崗研修、課題研究、實踐學習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整合優質資源,拓展研訓渠道,促進參訓學員增長教育和管理的實踐智慧、思想智慧,幫助其實現專業成長。
王浩波希望,在自己的校長工作室的引領下,孵化一批區內名校長梯隊,促進全區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補上民族教育的那一塊“短板”。
上一篇:校本課程建設:校長的責任與使命
下一篇:學校的腳步,不妨慢下來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