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社會將升學作為學校評價的唯一價值取向。而真正的教育,應該著眼于健康人格的培育和精神品質的提升。因此,我們提出以美育重構學校生活的教育主張。作為一所百年名校,我校努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校悠久傳承的歷史文化相結合,以傳統文化筑牢學生的精神底色,以學校精神涵育師生的道德品格,以課程整合傳遞教育的價值追求。
圍繞核心價值觀 重構中學生活
南菁高中創辦于1882年,其前身是著名的“南菁書院”。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曾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如黃炎培、陸定一等國家領導人,蔣新松等10多位院士和10多位將軍,還有汪曾祺、顧明遠等一大批文學家、教育家、藝術家。昔日的輝煌成了今天我們繼承的精神傳統,也讓我們能夠于社會主義新時期秉持核心價值,堅守育人理想,創新書院教育模式。
我們力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校園生活的細節之中,創造一種充滿人情味、親和力、正能量的學校氛圍和教學觀念,使學生在既有別于社會又不脫離人情的審美氣氛中健康成長。
每年5月,我校50多個學生社團協同開展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其中“校園商業一條街”活動就使校園呈現出“社會”的氛圍:學校主要道路一夜之間變成了商業市場,面向全市所有學校開放。學生們通過市場調研,制定商業營銷方案,深切體驗與人溝通、談判的生活場景,從而對“中學生活”有了別樣體驗。活動的淺層意義是增加了學生們對市場經濟和社會規則的理解與認識,但這還不是“重構校園生活”的關鍵,我們的著眼點在于:這條“街”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插入了一段不同的生活經驗,不但豐富了對生活的認識,也讓他們在另一種情璄中完成了學生身份之外的自我想象——這是一個價值建構的過程,也是學生成長為“完整的人”的過程,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學教育中得以實踐的過程。
什么樣的生活才能使學生成長為“完整的人”?我們的回答是:“審美的生活”——以美育為特色、以充滿想象的藝術生活氛圍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和主戰場,即一種既有別于社會又不脫離人情、充滿審美氣氛的中學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學生們可以體味到天然的生活之美,在鈴聲、作業,班會、考試、課間操、升旗儀式之外的零零碎碎、點點滴滴中尋找到“完整的人”的想象,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的濡染和浸潤。
圍繞傳統文化 涵養學生審美意識
我校2011年以“中國傳統藝術與審美”為項目,成功申報了江蘇省首個美育課程基地。此后一直以傳統文化的美育為核心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首先是環境育人,讓學生在充滿價值追求的文化校園里浸潤、成長。我校新校區位于江陰東南的敔山灣中,雖遠離市區喧囂,但絕非荒野,從走進校門的第一步開始,就有一系列富有傳統價值的文化景觀:校門口的“南方之學,得其菁華”巨石、校園中間的“正學亭”,還有“書味亭”以及“沈鵬藝術館”等校友捐助的建筑。通過校園環境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性與園林、建筑的藝術性高度結合。
其次為“校史育人”。學校第一任校董會主席、主張“實業救國”的清末狀元張謇為南菁校訓題詞“忠恕勤儉”,今天,這四字校訓已經逐漸凝練成南菁學校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渾然天成,滋養著學校的每一位師生。學校不但教育學生要以“忠恕”待人,在學校計劃、教學制度等安排中也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愛好,尊重學生對教育內容、方法、途徑等的自由選擇權。
書院傳統和革命傳統,孕育出我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三個層面——“精神育人”。2012年130周年校慶期間,1948屆校友中的三位耄耋老人:沈鵬、顧明遠、邢秀華捐贈設立的三座藝術館(書屋),成為“精神育人”的物質載體。今天,每一屆新生的第一課就是參觀學校藝術館,將“愛國、勤奮、誠信、友善”的價值追求轉化為“勤奮學習、立志成才、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
圍繞美育課程 整合落實核心價值觀
課程整合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南菁的課程整合更強調全人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課程文化觀。如我校獨特的校本課程《國蘭與文化》美育課程群,就含蘭花養殖、蘭花詩詞鑒賞、蘭花描摹與創作等課程門類。學校專辟大面積玻璃房,以“蘭桂齊芳”為題,開設蘭花養殖基地,以此涵養學生“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君子品格。
而各種主題文化活動,則讓學生浸泡在愛國詩詞、名家經典、金曲雅樂之中: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辯論賽、走進企業或大學開辦的十八歲成人儀式、以弘揚社會功德和家庭美德為主題的社區實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菁充分利用優秀校友資源、社會資源,強化高中生學業規劃教育,例如邀請家長走進教室的“能量課堂”、每年二十場大學教授、社會名流來校開設的“南菁大講堂”,都已成為我校的品牌活動。此外,學校還開設有《論語選讀》《國學經典賞析》等校本課程。
通過如上課程整合與主題活動,南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合了傳統文化教育,落實為“公民素養”培育,為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責任意識、誠信精神和友善品質提供了多種可能。而這些可能又在學生自我管理和參與學校日常管理活動中加以踐行,真正使“完整的人”走出課堂又沒有完全脫離校園,讓學生在中學生活中就完成人格的全面塑造。目前學校常規管理的檢查、反饋、評比、整改等各方面完全由學生來操作,學生干部競選和干部輪換是南菁學生自治的常態。
上一篇:名校的“七種武器”
下一篇:學校課程的學科層次變革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