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培育,尤其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而在實踐中,絕大多數的壓力都集中在學校層面,我認為這是不夠的,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因此,更好地發揮家長的作用,實現更高水平的家校共育顯得尤為迫切。
目前,家校之間的關系整體上是良性的,合作共育已成為共識,但也難免有個別家長因為種種原因對學校教育不甚滿意,埋怨指責的現象時有發生。怎樣更好地做好家長的情緒管理工作,更好地營造孩子的成長環境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首先是真誠溝通。
家長的教育背景和職業背景遠比學校教師寬泛,他們的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和待人接物不盡相同。作為學校教師和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家長的訴求,傾聽家長的表述,了解家長的態度,做到真誠溝通,相互理解。曾經有一位家長抱怨由于孩子的課桌有點晃動,影響了孩子的考試成績。當時,班主任老師覺得這是小事,認為成績與課桌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忽視了家長的訴求。結果家長很不滿意,甚至指責教師的師德有問題。后來,學校出面調解,為孩子換了課桌,經過深入的溝通,家長消了怒氣,對學校的工作也更理解了。事后反思,其實家長也明白,孩子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課桌的穩定與否,但是家長期待孩子取得好成績,自身壓力很大,需要一個出口,而抱怨可能就是一個宣泄的途徑,老師只要耐心傾聽,和家長共同找到孩子進步的途徑,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在真誠溝通的基礎上,家校才能攜手共育。因為孩子的成長包括諸多方面,需要家校共同努力,相互協調,整體推進。一般說來,孩子在學校學到更多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學業,如何處理好同伴關系等等;而同樣重要的如何孝敬老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的力量更為重要。曾經有人說過“5+2=0”,意思是說學生在學校的五天教育成果,周末兩天就基本消失殆盡,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家庭教育缺失的嚴重后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孩子教育方面,學校和家庭都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都應承擔相應的職責,有問題及時交流,不能互相推諉,更不能互相指責。
因此,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罷,都是孩子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廢。只有加強溝通,攜手努力,才能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上一篇:有教無類與關愛“待優生
下一篇:在變革中樹立新常態意識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