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多年的校長大都有在兩所甚至多所學校擔任校長的經歷。由于學校不同,如何勝任不同學校的校長,讓自己的教育理想如愿地照進學校現實,是一個挑戰。當然,贏得了挑戰,有了眾多學校的“校本”作支撐,校長也會實現更快的成長,并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成就自己的教育事業。就我本人講,我有17年在3所學校任校長的經歷,1997年從濟鋼三中(小、初)調任濟鋼高中,2010年又調任到山東省實驗中學。我的實踐思考是:校長在“走換”之中,關鍵是形成與堅守自己的教育思想,對先前的辦學經驗保持高度“覺醒”,克服經驗的“羈絆”,用思想“執掌”不同的學校,創造學校新的未來。
從“末位”到“一流”的崛起
我此前任職的濟鋼高中,是一所因質量下滑、升學率連年為零、1995年停止辦學、1997年另起爐灶的重建學校。作為重建的“掌門人”,我面對著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壓力,僅僅10多年時間,濟鋼高中由一個最初只有4個班140多名學生的濟南市規模最小、質量最差的學校,發展到現在近60個教學班,在校生達3300余人的濟南市優質高中。靠的是什么?我認為關鍵是校長對思想的引領和教師的支撐。
在1997年建校之初,我就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育人第一,升學第二”,為學生今天的學習,明天的升學和終身的發展負責。在辦學過程中,我又提出了“教育是一種精致化的服務”,“人本+精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等教育理念,這并非簡單的口號,而是內化于教師教育行為之中的工作信條。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濟鋼高中的快速崛起,關鍵依靠的是“以師立校”,在于打造了一個堅強的教師團隊。我始終認為,思想是師生精神與生命力的“火種”,一個有思想的校長,能帶出一支有信仰的隊伍,成就一批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學生。校長的真思想從何而來,我的經驗是“多學習、深研究、重實踐”。思想不是憑空想出來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經過廣泛的讀書學習、深入的思考研究,反復的實踐之后的一次次價值印證和理性選擇。
名校的堅守與創新
2010年,我調任到山東省實驗中學任校長。作為山東省的名校,與濟鋼高中有著很大的不同。作為一所傳統名校,相比濟鋼高中,實驗中學在辦學的傳統、內在的文化、管理的方式、發展的路徑上有很多的不同。把原來濟鋼高中的成功經驗硬搬到實驗中學,肯定行不通。但究竟能從原來學校帶走什么?我深思后,感覺只有一條行得通,即“以師立校,以生為本”的辦學思想。應該說,這8個字并沒有鮮明的特色,但的確是我在辦學實踐中所堅守和追求的。這一辦學思想抓住了學校教育之所以會發生的兩個要素——教師和學生,較好地回答了“辦什么樣的學校——以生為本的學校”以及“如何辦學校——以師立校”的問題。我認為,真正屬于校長自己的辦學思想一定是具有根本性、包容性和可遷移性的,只不過需要校長在不同的學校,從實際出發,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罷了。有了這一思考、判斷,我在實驗中學的辦學之路也堅定和從容起來。
在教師發展上,我的定位和思路與濟鋼高中又有不同。我認為,省實驗中學應該培養出在全國擁有較大“話語權”的名師,要樹立起高中學科教師的專業高度。每位教師都要努力實現由“經驗型”向“專家型”轉變,想教育的大事,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高層次發展殫精竭慮,不斷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更多地讓教師體驗到自己的專業幸福感。
在教師專業上,我們的新做法主要有:設立了“教師專業發展日”,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的常規化平臺;形成了“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團隊互助、課題研究、讀書涵養”為特征的教師校本研修模式;成立“教育星空”教師成長分享匯,堅持每周一個活動主題,讓教師在平等、自由、輕松的氛圍中,匯集、交流、交鋒、分享各種教育教學思想和實踐感悟;開展學校課題公開競標活動,用課題引領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新型教研組建設等重點問題的解決;啟動“燎原計劃”專題研修,以及“相約周三、共讀共寫”活動、深入開展小課題研究、設立了“教師出版基金”,一系列促進教師發展新舉措,激發了廣大教師自主發展的熱情,使教師發展不斷向專業化、高層次邁進。
在踐行“以生為本”的辦學思想上,我著眼于實驗中學學生成績好、素質高的特點,努力使學生成為學校各個教育環節、各種教育現場的主人,讓學生實現充分的、生動活潑的自主發展。我始終認為,學生只有成了主人之后,才能把學校真正當成自己的學校,才能擁有真正的自信和自由,才能真正喜歡學校。也只有成為主人之后,才能為自己的發展負責,才能過快樂的、有夢想的、有抱負的校園生活。
我的主要做法有:提升校長的課程領導力,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可選擇的優質課程資源。學校著力構建了以“基礎課程體系、校本課程體系、德育課程體系、國際課程體系”為內容的多元課程體系。開發了六大類130門校本課程,全面推行了“選課與走班制”教學,學生自主選擇,到不同的教室上課。我們還改革考試方式,采用了“長卷出題,自主選擇,分層計分”的加長型發展試卷。
創新學生培養方式,深入開展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和研究性學習。在校內精心開展每年一屆的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等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豐富和拓寬學生的社會體驗,提供了列車乘務、超市服務、游學天下等“菜單式”的社會實踐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率先在全國創造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有效經驗,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
積極開展對話教育的活動,推行學長制管理,加快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公民意識。學校成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組建了學生諫議團、建立學生聽證會制度,由學生競標活動舉辦權,建立了40余個學生社團,開辦了完全由學生主講的“實驗學子”論壇,讓學生在學校中真正“站立”起來,成為了主動發展的主人。學校成立學生成長指導中心,不斷完善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為每個學生建立了科學完備的心理檔案,對學生的學業進步、生涯規劃、心理健康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導與幫助。
下一篇:學者型教師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