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做事有禮有節、有尺有度,是為人處事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工作的藝術。
教師教育的對象是性格、天賦、思想各不相同的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做到因人而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其實就是教師對教育尺度把握的藝術。
教育有度,既是教育工作的一個目標、一種理想狀態,也是教師在其教育歷程中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更是評價一位教師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
言有度——教育學生語言要適度。語言是教育藝術的直接反映。教師一句溫暖的話語,可以讓愛滋潤學生的心田,可以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可以讓學生記住一輩子。但教師一句不恰當的話,可能會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使學生失去尊嚴,甚至會記恨老師一輩子。這就要求教師教育學生時,語言要有度,即表揚要適度,批評也要適度。俗話說,過頭飯不吃,過頭話不說,不要讓舌頭跑在腦袋的前面。
賞識教育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也要把握好“賞識”的度。一味賞識學生、表揚學生,甚至學生做錯了事仍從賞識的角度去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只會使學生的虛榮心日益膨脹,受不得半點委屈,使學生的心理發展受到影響甚至扭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不能正確面對和處理自己以后漫長生活道路中可能遇到的挫折。
批評學生更要講究語言的藝術。在學生犯錯時,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真相之前,切不可劈頭蓋臉地一味指責和批評,更不可侮辱學生,否則會引發師生間的沖突。教育實踐表明,教師和學生發生沖突,往往會使教師顏面盡失。要知道,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說教過程,而是通過開啟人的心靈使主體接受教育的過程。教師首先要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的人格,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此基礎上再指出學生行為不當之處和給集體帶來的不利影響。
教育語言的藝術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步提高。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尊重學生的人格,二是注意說話的分寸,三是注重心靈的交流,這樣即使教師的語言藝術暫時有所欠缺,但是教師的良苦用心也會得到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行有度——教師教育行為要適度。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的教育行為應當在學生的心理承受范圍之內。動輒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指責某個學生,或擅自停學生的課,或當堂將學生趕出教室,或經常把學生的家長叫到學校,雖然可以消解教師恨鐵不成鋼之氣,但卻可能會引發教師自己都預想不到的后果。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角色首先應該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需要最起碼的做人的尊嚴。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人的尊嚴一旦受到了侵犯,就會產生悲傷、憤怒等情緒,給人造成精神上的巨大傷害。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個性強的學生還可能會出現自殘或攻擊等過激行為。
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父母長輩將其視為掌上明珠,長期的溺愛使學生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個性,少數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心理發育不夠健全,所有這些因素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的困難。在教育學生時,教師要全面考慮這些因素,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和家庭生活環境,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情緒,樂于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學生心靈深處播撒希望的種子,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師發自內心的真誠關愛。只有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激發學生生命的巨大潛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當眾表揚、個別批評,是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處有度——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要適度。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每天和學生相處,師生之間的相處之道構成了教育藝術的一個重要因素。現時代強調師生平等、以人為本,注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應有的職業素養,與學生平等交流,是教師尊重學生的體現。但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作為教師,要有與教師身份相適應的角色定位,與學生的距離既不可太近,也不可太遠,不能過分親昵,更不能冷漠無情,教師要與學生保持適度的距離。
如果教師與學生距離過遠,教師就不能充分地了解學生,也就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學生會認為教師不關心他們,從而對教師敬而遠之,這樣教師就不能清楚地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況,學生也不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教師分享,這就會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困難,也與“親其師,信其道”的古訓不符。
如果教師過分地與學生打成一片,甚至和學生勾肩搭背稱兄道弟,則會喪失作為一個教師在學生面前應有的威嚴,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曾經有位教師問自己的學生為何敢在老師眼皮底下做違反紀律的事,學生回答:老師,我們不怕你,你跟我們太接近了,就像一個學生。教師在學生面前應該有做教師的威嚴,有父母親人般的愛,再加上淵博的知識,才能形成教師應有的人格魅力。
本著教育學生、愛護學生的良好愿望,在獎賞、責罰的過程中,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把握好教育的尺度,教師就可以掌握主動權,教育就可以更加精彩。
上一篇:營造良好生態,學校要有所不為
下一篇:學校文化建設要避免“形式化”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