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網 校論文 教師管理 教育理念
讓管理成為教師需求
作者:孫光友 湖南省岳陽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1060次查看
許多校長都有這樣的經驗,約束性管理只對服從管理的人起作用。事實上,即使沒有約束,這些原本服從管理的人也會守住自己的底線。
由此,我想到,一般情況下,一所學校面對的教師群體無非是三類人:
第一類是優秀者,大約占25%。有的是熱愛生活型,愛是這類人的生態特征,為愛而活著;有的是追求理想型,懷有職業夢想,為事業而活著。優秀者是不需要約束的,他們是超越管理底線的那部分人,他們的榜樣作用牽引和促進了組織的發展。
第二類是合格者,大約占70%,屬應付生存型,為飯碗而活著。為了保住飯碗,為了對得住飯碗,基本能夠遵守組織的管理,管理要求稍微高一點,做得到,再高一點,超出底線更多,就做不到了。但管理即使不到位,他們也能夠憑良心做事,不會失去底線。這部分人是絕大多數,管理對他們是有作用的,但作用區間很窄。
第三類是后進者,大約占5%,屬憤世嫉俗型,不知為什么活著。這部分人對整個世界都看不順眼,自己又不遵守規則,做人做事都沒底線,視管理為無物。目前的組織體制,對這類人基本沒有多少辦法進行管理。這類人數量不多,但副作用不小。
由此可見,管理的顯性作用區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理不是管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蘊藏在每個人內心的底線。人之初,性本善,說的就是這個理。約束性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底線管理,我們講現代管理,不應該只是守住底線,否則管理就失去了意義。
近年來,我們提出美好教育的理念,美好教育崇尚自然之理,我們的管理主張不是底線管理,而是發展型管理。
發展型管理,即通過提升教師的素質、境界,幫助廣大教師實現職業夢想、個人價值,從而達到激發他們內在需求、自覺優化工作行為、強化學校運轉效能的目的。其本質特征是:讓管理成為教師成長的一種內在需要。
發展型管理摒棄了單純依靠制度約束優化教師行為的傳統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對管理行為的抵觸。教師看不到管理的痕跡,管理卻發生了,而且這種管理是教師的成長需求,是他們獲得職業幸福的來源。發展型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幫助和促進優秀教師向卓越教師發展、合格教師向優秀教師發展、后進教師向合格教師發展。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激活發展夢想,搭建發展平臺,提供發展動力。
怎么激活發展欲望?靠夢想。擁有職業夢想的人,都是向優秀、向卓越走去的人。那么,學校管理者又該怎樣幫助教師建立職業夢想?首先,學校要有夢想,并讓這種夢想內化為全體教師的信仰。學校有了明確的理念追求、發展藍圖,教師職業夢想就有了生成土壤和放飛空間。目前,多數學校缺乏自己獨特的價值追求和愿景,造成多數教師喪失職業夢想。我們提出美好教育理念之后,美好教育就成為全體教師共同的價值追求。其次,學校要幫助教師建立職業發展規劃,為每個教師量身定制職業發展規劃。夢想是靠規劃支撐的,教師的職業發展規劃建立起來,職業夢想就有了翅膀。
怎么搭建發展平臺?靠機制。發展型管理不是不要制度,而是要用發展性制度代替純約束性制度,用制度機制保障教師的發展權益和發展機會。我校在評先評優、職稱評定、專業發展等方面為教師的發展打通渠道,并建立起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機制。同時,美好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教師成為教育專家。顧明遠先生大力提倡教育家辦學,他說:教師是一門專業的職業,許多教師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培養一大批人才,而且有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風格,這就是教育家。因此,學校正在通過制度設計,采取多種措施,搭建教師成才成教育家的通道,把教師的夢想變成現實。
怎么提供發展動力?靠激勵。一是關懷。關懷不完全等同于為教師服務。關懷的目的是在管理者和教師之間形成心靈上的默契,這種默契一旦達成,教師的行為就成為學校管理行為的一種自然呼應。關懷的核心在溝通。溝通的意義在于,讓教師感到自己是受重視的,讓教師明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讓教師成為學校的主人。現在,我校管理團隊已經多渠道、多途徑、多層次、全方位建立了與教師的溝通機制,讓學校的管理真正走進教師的心靈。二是賞識。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教師都有把工作做得好的時候,管理者的主要精力應該用在發現教師的閃光點上,而不是吹毛求疵。贊美、鼓勵、表達敬意,就好像贈人鮮花,是令人開心的事。試想,如果教師每天都能收到一束贊美的鮮花,校園里將會釀出多少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