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中國夢”主題實踐活動下的教育四問
十八大精神,中國夢 ,教育系統 ,教育模式 ,杭州教育, 潘旭華現象, 滿意的教育, 人民需要的教育,

“中國夢”主題實踐活動下的教育四問

作者:何東濤 杭州市源清中學1491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6/6/27
分享到:

在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國夢”主題實踐活動中,教育系統如火如荼開展教育理念大討論。認真梳理出落后錯誤的思想或違反常識的教育行為,端正教育理念,明確目標,以期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加快杭州教育現代化國際化進程。這些年,我校以辦人民滿意學校為己任,高舉素質教育大旗,為學生可持續發展謀篇劃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平日里在教育實踐過程面對具體問題頗有些困惑和無奈,剖析個中緣由感觸很深。

有四個問題與大家討論:

 一、教育是靠教出來的嗎? 

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大生產需要大批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的勞動者,一個老師教幾個學生的私塾式教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標準化生產的方式成為教育的主流。這種教育必然壓抑個性。毋庸置疑學校教育的作用與科學知識的價值,但是,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與理念的確會在某種程度上阻礙著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成長。聯想到最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國作家莫言的教育背景,個中意味,的確引人深思。 
       

2013年1月8日《浙江日報》報道浙江武義“潘旭華現象”,其后這個人物引發的關注、討論持續發酵,讓傳統學校教育尷尬和窘迫。1981年中專畢業,到工廠里當工人,而后下崗自己辦企業;2003年潘旭華開始研究數控的高科技,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位“三無人員”(無學歷、無職稱、無課題研究經歷)拿到國家863計劃項目,這是國家旨在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科學研究而設立。一位同行專家解釋個中原委,“正因為他是一個中專生,且長期工作生活于浙中山區的偏遠小鎮,‘孤陋寡聞’,才使他幾乎沒有任何思維的束縛,以全新的思路,創造出他人很難想象的成果”。雖然此言略顯武斷,但也不無道理:沒有受過嚴格的學校教育訓練,使得潘旭華的創造天賦得以保存下來,而沒有了“系統知識”桎梏,使得潘旭華的思維得以天馬橫空。 
       

真正的實力是怎樣培養的?我們總認為教育是先教后學,先打基礎再創造,系統學習才能形成完整知識。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是為了不教,教育工作不應把教的本領變得越來越強,我們教得越起勁,結果可能越糟糕!其實,很多知識是學生在生活經驗中耳濡目染獲得的,有專家認為50%或更多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基于此,我們應該實現“從課堂到學堂”是轉變,真正地把學當作課堂的中心,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長才干。 
       

二、教育是可以設計的嗎?

我們現在的老師和家長,都太喜歡設計。因為我們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認為可以為學生設定完美的成長攻略,做什么練習題,發展什么特長,讀什么學校,進入什么專業領域,攻城略地,直達夢想彼岸。說到設計,一定是自上而下,外來的或者舶來貨。這些是學生需要的嗎?是學生喜歡的嗎?也可能我們恰好選擇了孩子最適合的路徑,但因為不是他自己選擇的,沒有試錯過程,他怎么會判斷對錯呢?那我們也就不該責備他們的不配合,而沒有達到我們設計目標了。 
       

況且,知識時代經濟(以信息為推動力的、全球網絡化的經濟)使世界天天在發生變化,對于教育意味著什么?每個人如今要想成功,需要學什么東西?我們應當怎樣去學習這些東西?這些問題無法得到確切答案。當前,我們在幫助學生為從事尚未出現的工作做好準備,為運用迄今尚未問世的技術做準備,以便他們能解決那些我們現在甚至還不知道是問題的問題。用昨天的知識,今天的教育,面對未知的未來,這是對我們設計的教育藍圖的最大挑戰。孩子未來究竟該有怎么的成長軌跡、成才方式,是我們未知的。 
       

有專家測算,今天在校讀書的學生在18歲到42歲期間,有望擁有11種以上不同的工作。雖然目前我們尚不確定在42歲之后工作崗位有望發生多大變化,但隨著人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人在一生中從事的工作總數很可能輕易達到這一數字的兩倍,即22種甚至更多!任何人只要具備專業知識,擁有手機、微機和網絡連接能力,都能在世界任何地方從事知識勞動(在接下來幾十年多數人需要的那種勞動)。 
       

教育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培養未來的社會公民去應對他們所處時代的挑戰。培養具備專業知識的勞動者,有賴于面向未來的教育體系。不論是必修學科教材、自主研發選修科目,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或是社團志愿者活動,等等,都僅僅是發展學生能力的載體。基于以上對未來職業領域的描述,筆者以為教育僅能做頂層指南:快速獲取并應用新知識的能力,運用關鍵技能(如口頭和書面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專業水準和工作道德、在不同團隊中協作能力、技術應用和革新能力,領導才能和項目管理能力)完成工作的本領。 
       

三、人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我們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己任,換一個角度思考,人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事實上,我們會悲觀地看到家長最關切——孩子是否讀名校,排名是否前列。高考成績在全省排多少名?在這個基礎上,他們才會進一步關心學校教育其他方面的努力。孩子們也關心排名,考什么學什么,最好是即輕松又名列前茅。教育的結果被等同于排隊游戲。 
       

講到排隊的無奈,我們可能會從1991年萬圣節發生在美國依阿華大學的悲劇得到啟發。噩夢般的一天:中國留學生盧剛開槍射殺了該校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和他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同胞山林華,飲彈自盡,6死一傷。此事震驚中美兩國。 
       

盧剛一直排在隊伍的最前列:他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李政道中美物理學交流計劃,公費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成長過程一帆風順。但他畢業時未能獲得最佳博士論文獎,并面對巨大就業壓力。他在遺書中歷訴自己所遭受的種種冤屈以及他與幾位受害人的糾葛積怨,他認為自己因為校園政治而遭遇不公,投訴無果,致使夢想破滅,最終走上暴力之路釀成悲慘血案。校方簡單強調為:一名中國學生因獲獎未果而殺人!華文報刊幾乎眾口一辭,對盧剛其人痛加鞭笞。受害者安·柯萊瑞博士家屬以她的名義捐出一筆資金,成立國際學生心理學獎學基金,用以安慰和促進外國學生的心智健康,減少人類悲劇的發生。 
       

尋找歷史真相,客觀地看待這個事件,既反映了人們如何正確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的問題,也觸及到中美文化之間差異和缺乏相互理解的現實。盧剛那種極端的思維方式,又何嘗不能在某些敏感的國人身上找到影子? 
       

殊不知,當下我們教育面對的諸多困惑也是基于以上緣由產生的。
回想二十多年前班級里的學生中,少有美女帥哥官富二代的炫耀。那時人們信奉“知識改變命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在一個專業人才奇缺的年代,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是一個人人認為自己有權利去追夢的年代。現在,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比那時富裕多了,但分配焦慮、環境恐慌、拼爹時代、屌絲心態,導致極端事件、群體抗議頻發,百姓、社會、市場、政府的關系進入“敏感期”,全社會出現集體性情緒不安定,甚至恐慌。 
       

絕不能讓青年成了屌絲。那些沒有更多的背景的年輕人從事著苦與累的工作,拿著并不豐厚甚至是微薄的報酬,在繁華的城市里勉強分得一杯羹。如果不重視底層青年的訴求,社會階層的流動出現了問題,國家就會動蕩。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群眾不僅要福利的拓展,也要公平的過程。教育是首當其沖的民生工程。如何讓窮孩子們能完成學業?如何讓孩子們學到對未來就業有用的東西?回想幾年來對初中保送生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擔心成績處于后段且來自薄弱學校的孩子因自卑而產生心理問題,到后來思量如何把所有孩子們的上升通道拓寬更開朗些,免得我們的社會患上心理疾病。 
       

杭州教育這些年奮發有為,讓教育這個公共軟福利不僅惠及杭州老百姓,也讓更多向往子女“上好學”的人為此來杭創業、務工。杭城里幾乎所有的學校火爆異常,雖然也帶來很多麻煩,甚至產生一些糾紛,但從更廣闊的時空范圍來看此事,“學在杭州”的后面肯定是“愛在杭州”、“工作生活在杭州”,實現夢想在杭州。當然,理想豐滿,物資豐富,現實卻骨感,實現夢想的路途相當地遙遠。 
       

杭城教育工作者要在喧囂中,有閑庭信步的淡定,坐看云卷云舒的從容。 
       

四、滿意的教育是怎樣的? 
       

真實的教育遠遠不是教科書上寫的教育學,科學可以總結概括出規律寫進教科書,科學實驗可以千百次的重復,但教育不行。我們要從個性化的角度理解教育,認識教育。梅蘭芳就是梅蘭芳,李玉剛是現代梅蘭芳,他只是李玉剛。什么是孩子成長中值得追求的?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教育弟子三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提出終極發展目標。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真正完美的全人是沒有的,歷代偉人也有瑕疵。沒有完美的教育,只有適合的滿意的教育。 
       

全面發展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人的全面發展不是全面發展的人,不是德智體美勞面面俱優的人,是個性豐滿精神充實的健康人。人的全面發展是生命全程的發展,每個階段的發展要有利于終身的發展,各階段的發展成果需用一生來衡量和判斷。人的全面發展是多層次的,同一個體在不同年齡時期發展是不同,不同個體在同一年齡時期的發展是不同的。先天的、后天的,內在的、外在的諸多因素形成人的個性結構的豐富性,因此也決定了成才道路的多樣性多方向。 
       

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教育就是滿意的教育。人民對教育的“巨大預期”,是投資教育希望獲得的豐厚回報。回報抽象為:展現個人才能,工作為社會作出貢獻,履行公民責任,弘揚傳統和價值。隨著放大器、存貯器和傳感器對我們的思考和交流范圍給予極大延伸,數字設備和互聯網成了當今形成能力、展示天賦的強力工具。這些工具變得人人可用,填平了信息豐富者和匱乏者之間的鴻溝,使學習者都有更多機會去展示自身的潛能。如此一來,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能利用自己的專才和稟賦,為所在團隊乃至為整個社會的健康和福祉作貢獻。作為世界上第一位競選和上任都在網上進行的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已經證明:技術可以成為一種強力工具,使公民能夠親身參與現時代的政治事務以及變革過程。從許多方面講,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如何利用在線社交技術的巨大力量,通過合作方式解決問題、參與政治活動和構建社會。學會管理數字動力工具,并通過必備的批判性思考和信息識別能力來使所有這些信息為我們服務,顯然是21世紀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世界扁平化使我們具有文化多樣性,給我們的社會增添了活力和新鮮血液,但不同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之間的差異,仍然是導致世界形勢緊張的一個惱人的根源,未來人需要學會寬容和同情地對待他人的個性和價值觀,維護社會和諧的任務日益艱巨。但是,構建更豐富多彩、更有創造力、更富有活力的社會的機遇也前所未有地增多。 
       

知識時代已經永遠顛覆了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需求和價值平衡,轉變學習觀念,終身學習成為一條公理。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受后人高山仰止,他用愛心哺育教育事業,一生滲透著對教育的熱忱。教育是職業,強調教師專業化成長,但僅此肯定不行。否則為什么現在搞績效工資,又回到大鍋飯時代,其原因是如果把教育當成職業,多干也拿不了多少錢,少干生活也差不了多少,就懈怠了。教育更是事業,是施展才華,實現理想,追尋夢想的一個舞臺,事業是必須要奉獻和傾注大愛。只有把教育當成事業,我們才可能真正辦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人民滿意的教育。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国产综合网址 |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Av高清中文Av | 日本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 中文字幕婷婷丁香色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