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簡介:唐江澎,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首批培養對象、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
作為一所百年歷史名校的校長,一定要心存敬畏,靜下心來,捧起卷帙,努力成為學校歷史的忠實讀者,在閱讀中去觸摸歷史、感悟歷史,慢慢地接近歷史的高度。我想,一個校長對本校教育歷史的閱讀史,就是他的教育精神成長史、辦學思想凝煉史,讀悟百年,當你對緬邈的歷史了然于心時,辦學思想自然呼之欲出。
百年歷史是豐厚的財富,也是極好的教育研究視角。透過百年去閱讀教育,應該更容易穿透教育的本質,應該更容易明確什么是百年的堅守。
把“人的成全”作為教育的至上追求
何為教育?教育應有怎樣的追求?應該培養怎樣的人?這是任何一個教育人都不可回避的基本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體現著一所學校的教育哲學,表明了最基本的教育主張與觀點,也直接決定著一所學校的教育走向。
在我校歷史上的匡村中學時期,學校的創辦者匡仲謀就立下“養成健全人格、發揚個人才能”的訓育主旨,明確了教育的目標所向——“人的成全”。其后,據《匡氏文存》刊載,他又進一步明確,“升入高中時,則以自由研究,發展個性,培育實用人才為主旨”;進而以主旨統攝,以原則、標準、方法列目,建構了富有個性的指向于“人的成全”的教育哲學體系。
對話歷史,讓我尤為感佩的是匡村學校頒訂的 “十大訓育標準”:“鍛煉健康強壯之體魄,陶冶言行一致之美德,涵養至公廉潔之節操,激發舍身為國之精神,鼓勵服從團體之主張,訓練謙恭溫和之體貌,養成靈敏精密之頭腦,練習增加生產之技能,培養節儉耐苦之習慣,增進活潑愉快之態度。”“訓育標準”從身心與道德、操守與價值、精神與氣質、思維方式與實踐能力、生活習慣與人生態度等方面細化了學校的人才規格與培養目標,使“健全人格,發展個性”的主旨呈現出更為明晰的展開式,也使匡村中學教育對“人”的刻畫更為立體而豐滿,套用今天的話語方式來描述,就是“成全”和諧而全面發展的人。
許多時候,我面對“十大訓育標準”殫思極慮,開始了與匡校主的遙遠對話,也開始了我對教育的深遠追問,最后終能有所感悟,而這一個個感悟又一次次澄清了我的教育迷惘,給我以堅守的信念,就有了從“教育成全人”這一本質上對體育的堅守:學校體育是為了成全生命的旺盛,應置于教育的首位。其基本指向不是為了挑戰“更高、更強、更快”的生命極限,也不是為了錦標桂冠的榮耀,而是為了增強體育意識與健身能力,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健身習慣,從而承擔起終身照料自我生命的責任,學校一切教育活動的開展,都不能以妨害人的生命健康為前提和代價。因此,高中體育課程的名稱和主要教育內容就應該是 “體育和健康”,而不只是體育。我校教學采用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基于健身興趣自主選擇的專項選修,而不是技能模塊的必修,活躍于校園的運動組織是“體育俱樂部”,而不再是“體訓隊”,選修專項的孩子們出去比賽拿了名次讓人高興,但我更高興的是,孩子們喜歡玩兒也更會玩兒。倍感欣喜的是,教育主管部門每年從高校新生中抽測的體能狀況,我校畢業的學生總是位居前列。
現在,我們不僅把“十大訓育標準”鐫刻于墻,要求師生銘記于心,更重要的是要切切實實地將我們堅守的教育哲學躬行踐履,落實在日常的教育行為中。
讓課程載體指向“人的成全”
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哲學的基本載體,沒有與教育哲學相應的課程,所有的教育主張都只是一種宣示,而無法成為教育的堅守。同時,課程開發的水平是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學校教育質量的根本保障。匡村中學時代的課程水平讓我震撼、艷羨不已,理科選用了國際一流水準的原版教材,教學過程實現了浸沒式英語教學,水平達到了與國際接軌的程度。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人才,校友是學校教育的名片,也是判斷一所學校教育影響力的重要依據,我校的那些院士、名家,大多從匡村中學時代走出,其顯赫的成就不能不歸因于那個時代課程的滋養。
探究匡村時代的課程,最主要的方向應是探索歸納課程的設計思想。有什么樣的課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怎樣設計與規劃學校的課程。由此獲得的智慧、經驗與技術,可以指向課程領導力與課程開發水平的提升,也可以指向實現教育哲學途徑的探尋,更可能使“成全人”的教育堅守變為現實。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長達15年的時間內,我們在借鑒歷史和國際經驗中,逐步探索校本課程建設的路徑,并逐步完善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流程、操作規范與管理舉措,這些經驗也在全國產生了一定影響。我們的做法是:第一,明晰學校教育哲學,確立規劃校本課程的指導理念;第二,評估學生課程需求,把握規劃校本課程的前提依據;第三,把握地方課程期待,關注規劃校本課程的現實背景;第四,立足客觀條件,不斷優化校本課程的支持系統。
在此基礎上,我們完成了新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明確了新的課程目標:學會交往,提升團隊領導素養;體驗探究,增強創新精神;嘗試選擇,開展生涯規劃;熱愛生活,發展健康的閑暇愛好;認同自我,具有堅毅的心理品質,建構了包括限選類 (創業設計、團隊領導、合唱、演說、形體、國學基礎等6門課程,限選3個學分)、任選類(心理教育、生活技能、特長愛好、科技前沿、社會縱橫、大學先修課程等6類課程,任選至少3個學分)的新課程框架,并據此制訂《省錫中校本課程開發指南》。
通過課程載體實現 “成全人”的教育追求,在當前普通高中實施的三級架構課程體系內,我們的選擇是“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整體建設、功能互補,最大限度實現教育目標。對國家課程,以“忠誠”為基本取向,致力于提高課程有效實施的水平。這些年來,我主持開展的“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分解研究”“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研究”“研究性學習課程常態化實施研究”等項目,都圍繞這一指向展開,力求把體現著國家意志的對“人”的發展的目標要求,忠實而有效地體現于我們的課程之中。
走向“為了成長”的評價
記不清是在哪一個夜晚,我的目光落在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上,一個布衣少年佇立其中,表情靦腆而自信,照片的上方有一行小字“一年以上不缺課者”。相比而言,如今,我們的鏡頭里的主角都是考入名校的學生,或者是攬金奪銀的高手。事實上,校長把鏡頭對準什么樣的學生,他的教育追求便聚焦在那里了。教育原本就是如此精細,需要我們用心將每一個教育細節都指向于人的生命成長。多一種標準,就多一個人才;多一點激勵,就多一份希望。
我們最先想到的是變革開學典禮,要鋪上紅地毯、搭起領獎臺,讓每一個獲獎的孩子走上去接受莊嚴而隆重的表彰,這絕非心血來潮的刻意求新,而是承繼百年文化精神的具體行動。
一方面盛典表彰,力求評價形式莊嚴化。教育內容總要以教育形式為附麗,形式的隨意必然導致教育效果的減損。在開學典禮上,我們為學生鋪上紅地毯,搭起領獎臺;我們請出學校優秀教師、職工代表,社會各界人士、家長代表,身著正裝,胸佩紅花,擔任頒獎嘉賓;我們邀請地方教育行政領導和學生家長觀禮;我們為每一位獲獎學生精心準備精美而寓意深刻的獎杯、獎品,在獎杯上鐫刻激勵的話語……“紅地毯”“領獎臺”已成為我校一道獨特的教育風景,體現著我們對教育與評價的理解與追求。
另一方面豐富內容,追求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標準多樣化。每個人的生命是如此獨特,每個人的生命發展是如此不同,生動的生命狀況不可能僅用一種標準來衡量,單一的評價標準,只會遏制個性的活潑生長,使繽紛的生命色彩變得單調。除了品行優秀、學業突出的學生外,更多的獲獎者得到的是“樂于助人獎”“善于合作獎”“關心集體獎”“特長愛好獎”等等。作為校長,我能夠做的就是把紅地毯鋪得更長,把領獎臺搭得更大,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走上紅地毯,去體驗奮斗后成功的喜悅。
學校更多的教育評價行為發生在課堂與教學的過程中,評價的范式應該從“對于成長”的評價,轉向“為了成長”的評價,從單一的對發展狀況的認證、評定轉向多方位獲取、診斷發展的證據與信息,從而服務、促進人的成長。近年來,我校致力于 “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研究,評價行為發生了顯著的改變:首先,使評價建立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各個學科都系統進行了從課程標準分解教學目標、確立評價標準的研究,使評價的目標、內容和判定評價結果的標準都基于國家課程標準。其次,使評價的目的指向促進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再是簡單地根據分數對學生進行比較,而在于發現學生在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差距,從而調整教學或者向學生反饋信息,促使學生進行自我導向的、反思性的、獨立的學習。第三,使評價方式更為多樣。教師在教學中會根據不同的評價目標和內容,選擇相適應的評價方式,一些教育專業評價術語也成了教師們交流時的話語。教師如果能在每個教學環節都將評價指向于“促進學習”“為了發展”,這種激勵的力量將更為有效。
用學校文化精神濡染人、“成全人”
以前到過省錫中的人,總會對匡園舊舍贊嘆不已。那是一個太有書卷氣息、教育味道的院落,省錫中所有的滄桑都刻在那里,一所百年老校的底蘊全厚積在那里。2005年,學校易地新建,校園敞闊、大氣、漂亮,硬件水平堪稱一流。但是,新校園看不出一絲百年老校的影子,人們不免擔心:當一切都變得嶄新,校園是否會因此而失去歷史的記憶?遠離故園,學校的文化血脈是否會因此而阻斷?易地新建,百年文化的厚重是否會因此而淺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校長的接力棒傳到我的手中。面對一個全新的校園,我在思索,如何才能傳承百年老校的歷史文化,讓新的校園同樣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最初的思路是沿著物態文化的層面展開,計劃仿造幾處匡園的建筑,讓人們從具體可感的物態上觸摸歷史文化。這一思路很快被否定,因為物態畢竟處在文化結構的淺層,最多可以營造一種環境氛圍,文化的傳承是深層次的精神繼承,應該向典章文化,向課程文化,向行為文化,向精神文化層面掘進。
幸運的是,前人留下了數百萬字的歷史文獻,校友捐贈了一大批珍貴的實物資料。但是,這樣的文化遺存,如果閉鎖于偶爾打開的校史館中,邈遠的教育故事又怎能給今人以生動的啟發,文化的傳承又依憑什么樣的載體來實現呢?苦苦思索中,一個全新的想法閃現了:打開百年的歷史,在新校園、在師生活動集中的區域,利用廊道的墻壁,辦一個敞開式的校史博物館,讓師生日日行走在百年的文化場中,讓歷史的傳承有現實的依托,讓文化精神的濡染成為教育的常態。
當然,學校文化精神不會如此輕易傳承,等待我們的將是漫長歲月中的化育、熏陶與濡染,但基本指向應是“核心價值”的堅守、“學校精神”的錘煉和“發展愿景”的感召。這里,談談文化核心與發展愿景。一、堅守“核心價值”,濡染學生的中國品格。堅守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根本意義在于堅守民族文化的主體價值,用蘊涵于文化經典之內的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滋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濡染學生的健全人格。這樣的堅守,要求我們把教育內容擴展到國學領域,形成國學特色課程。我們的語文課應該讓學生讀讀《論語》《孟子》,念念《大學》《中庸》,讓學生系統接受中華文化根源性典籍的熏染。二、展望愿景,用民主的土壤成全人。無論怎樣,教育者的眼里都應該寫滿“人”字。但是,要真正成長“人性”,還需要成長人的土壤,而適合人成長的最肥沃的土壤,莫過于教育民主。因此,為著人的成全,我們規劃了這樣的愿景:走向教育民主,建設民主的、學習型的現代學校。
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但如果不能從對明天的眺望中來堅守今天,那么,失在今天也必將誤了明天。
10余年來,我在對話百年中悟思教育,因為百年而有了教育的堅守。
上一篇:春天里,所有的樹都蓬勃
下一篇:基于《專業標準》重構教師文化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