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堅持走地方化戰略 建設區域特色大學
堅持走地方化戰略 建設區域特色大學

堅持走地方化戰略 建設區域特色大學

作者:王興林 安康學院3237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7/10/30
分享到:

在近代全球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歷史背景下,歐美等國高等教育的異軍突起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鑒,尤其是美國威斯康星和斯坦福等知名大學的發展模式。作為中國地方性高校要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和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建設有影響力的區域性特色大學,助推中國教育強國夢,就必須將自身優勢和區域經濟、科技、文化等發展緊密融合,在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中,凝練辦學特色,增強辦學實力,提高辦學水平,擴大辦學聲譽。以顯著的“有為”贏得實實在在的“有位”,以實實在在的“有位”彰顯區域特色大學的神圣使命。

安康學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綜合型應用本科院校。2006年升本后,經過不斷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安康學院特色”的地方性院校成長道路。

繼承辦學傳統,瞄準區域發展,凝練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是高校辦學質量與競爭能力的核心要素,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升本后的安康學院通過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在認真總結分析學校辦學傳統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把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專業優勢,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努力鑄造鮮明的辦學特色,作為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的有效途徑。制訂了以學校事業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以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專業建設和校園建設三個規劃為支撐的科學完整的發展規劃體系,理清了辦學思路,確立了“立足秦巴,服務基礎教育、服務‘三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宗旨,堅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思路,并使之成為師生共同的夢想,上升為學校發展的行動綱領,為指引學校特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加快專業改造,服務區域發展,打造學科特色

升本后,學校結合辦學傳統和地域特色,積極適應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積極培植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又能在同類院校中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學科專業,積極探索學科專業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協調的互動機制與合作機制。在鞏固教師教育傳統優勢專業的基礎上,新增并重點建設如電子信息工程、財務管理、旅游管理、中藥制藥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藝術設計、學前教育以及涉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蠶桑、畜牧、生物科學、園林等一批服務區域經濟建設急需的相關專業。目前,學校共有本科專業30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以地方應用為主的非師范專業占60%以上。以學科建設為龍頭,著力打造優勢特色學科,凝練出了“以陜南民間文化研究為重點的文學學科方向、以秦巴資源保護與開發為重點的理學學科方向、以蠶桑為重點的農學學科”三大特色學科方向。建成省級重點扶持學科1個,校級重點學科9個,組建科技創新團隊8個。圍繞這些重點學科,積極搭建科研平臺,先后建成了陜西省蠶桑重點實驗室、陜西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陜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陜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實驗室等6個省級科研平臺和安康市現代養豬技術研發中心、安康市茶葉技術研發中心、安康學院新型材料研究中心等14個市校級科研平臺。形成了學科專業建設與開展服務地方科學研究相互促進的良好建設格局,在同類本科院校中凸顯了辦學特色。

密切校企合作,強化應用研究,提升教師科研能力

圍繞學校的辦學定位,學校始終將應用研究作為科技服務的重點,以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產出為宗旨,大力引進和培養地方高層次科技攻關緊缺人才,構筑區域人才高地。為了積極推進安康學院“地方化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學校在機構改革中,專門設立了“合作與發展處”,出臺了《安康學院服務地方行動方案》,實施“百名專家學者下基層”和“三大科技創新與服務”工程等,大力開展與地方政府、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合作和聯合攻關,推進協同創新。鼓勵教師成為活躍的學者,引導教師深入企事業單位生產一線和田間地頭,以地方需求為研究重點開展應用研究,把論文寫在秦巴山區和漢水之濱。

升本以來,學校與西北農大、陜西師大、西南大學、浙江蠶研所等十幾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安康各縣區政府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全面科技合作協議,開展合作研究項目達240余項;先后在以“陽晨種豬繁育中心”為代表的綠色養豬、桑苗高效繁育技術推廣、彩色繭新品種選育等方面開展技術合作,開發出的“天然彩色絲綢服裝”和“富硒茶葉”等10多個產品,實現經濟效益20億余元;依托高層次人才資源優勢,開展決策咨詢服務,先后主導安康市旅游總體規劃、安康市富硒產業發展規劃、安康市山水園林城市發展規劃等重大決策咨詢服務;發揮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主動聯合陜南三地研究力量,在陜南民間文藝、民俗、方言、明清移民等方面的發掘研究工作,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紫陽民歌研究、漢調二黃研究、平利弦子腔,及安康方言研究、“三沈”文化研究、旅游文化推廣等方面形成新的研究優勢,獲得國家社科規劃項目3項,取得了突出成績。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和第二屆“三沈”學術研討會等高規格的大型學術會議。學校每年編輯出版叢書之一《文存》,被地方政府譽為“地方文化年鑒”。學報“漢水文化研究”欄目,被評為第二屆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學校引進安康籍全國知名青年作家李春平,其長篇小說《步步高》獲得柳青文學獎,多部作品被省內外媒體連載。根據李春平同名小說改編的我國第一部實名制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在第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榮獲3項金爵獎,被授予“紫陽縣2011年度經濟社會發展十大工程”,并位列十大功臣之首。每年都有千余名師生參與到地方重大文化、旅游等推廣活動中。安康學院的文化成果,已成為安康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的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地方文化名人,成為傳承和引領安康文化的生力軍。以上開展的應用研究和服務地方發展的舉措,對安康富硒產業、醫藥化工、生態旅游、新型材料、蠶桑等主導產業和文化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教師常年活躍在地方生產一線,主動在基層生產中選擇自己的研究課題。有的教師被一些中小企業和省廳示范基地聘為首席專家、首席工程師和科技特派員,有的教師被地方政府選調到縣區蠶桑局掛職副局長,有的教師長期蹲守在校縣共建科技示范區進行技術指導,有的教師默默堅守在學校恒口實驗農場潛心研究,有的教師長期服務于地方文化建設,參與市縣區文化挖掘策劃等重大文化活動,為我校乃至安康地區的科技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學、科研及服務地方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升本以來,學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近300項。目前學校80%以上在研項目與地方發展問題密切相關。通過與企業多種形式的深度合作,開展應用研究,提高了廣大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反哺教學后又大大提高了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密切與地方發展互動的關系,實現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發展的雙贏。

立德樹人,立足基層,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

學校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調整專業結構,不斷增強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新增了促進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旅游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園林、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著力培養在地方生產、管理、服務等基層一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應用型人才。聘請區域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授,促進教學與生產的緊密結合,在企事業單位、基層學校建立多元化的實習實訓基地,促進資源共享,促進產學研結合。以產學研合作和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開放辦學是安康學院快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學校以本科教學評建為契機,不斷強化教學中心地位,狠抓教學質量工程,使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深入人心。通過不斷修訂和完善本專科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明確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注重專業內涵建設,強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與培訓,重點投入實驗室建設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引導學生面向基層,增強實踐能力。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同時吸收學生進入教師科研項目,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結合科研、生產實際的應用性題目所占比例達50%以上。充分利用校內外專業競賽、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認證培訓、頂崗實習和見習、綜合素質培養、感恩教育等多途徑實踐教育平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與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與西北規模最大現代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安康陽晨牧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設了“陽晨班”,每年為企業培養用得上的科技人才;與陜西美華酒店集團聯合開設“美華班”,每年為美華酒店集團培養經理人才;為了培養安康地方劇種“漢劇”傳承人才,與安康市政府聯合開設“漢劇班”。同時,學校大力開展非學歷教育培訓。先后設立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經濟管理類人才培訓基地、基礎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等,每年為地方行業培訓專業人才數以千計。近幾年,學校在教學改革與質量工程建設方面不斷取得新成績,實現了國家級教改工程項目和國家級特色專業的新突破。建立國家、省級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特色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等教學平臺19個。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穩步提高。2006年以來,學生獲得省級以上各類學科競賽獎300余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76個、二等獎66個、三等獎71個,省級特等獎6個、一等獎18個、二等獎40個、三等獎53個;園林專業2007級一班被團中央、教育部評為“國家先進班集體”。300余名優秀學子考取國內外知名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

學校在提升學生文化知識水平的同時,注重立德為先,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近幾年,畢業生中涌現出了“打造黃河沿岸第一村”的村官白一彤、“全國優秀大學生援教教師”全東、“全國優秀援藏志愿者”呂濤、陜西省見義勇為大學生馮浩杰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優秀畢業生。

學生就業質量穩步提升。20062012年,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88%以上,2012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和全校綜合就業率均突破90%200810月,學校被省教育廳授予“陜西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105月,學校被省教育廳推薦參評“全國50所就業工作典型經驗高校”。

推進開放辦學,攜手城市發展

大學與環境的互動是大學得以發展的基本前提。一所大學有沒有活力、有沒有發展潛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近年來,學校在快速發展中,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和建設開放式新校區的嶄新理念,贏得了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陜西省教育廳與安康市政府簽訂了《共建安康學院協議書》,學校啟動江北新校區建設。樂山親水的新校區規劃理念,老校區拍賣、市政府即征即返的創新之舉,校地共建共享的創新模式,和諧搬遷的善舉,市紀委全程監督的廉政舉措等,都成為陜西省高校新校區建設的亮點。尤其是在新校區內與市政府共建安康市圖書館、安康市大劇院和安康市體育運動中心等三大社會公共服務項目,實現資源互惠共享。時任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在視察學校新校區建設后,欣喜地說:“有了安康學院,安康城市文化品味提高了不少。要支持好安康唯一本科院校的建設發展,依托安康學院的科技人才智力優勢,實現市校發展的雙贏。”

2012年9月底,學校江北校區一期工程順利竣工,一所具有濃郁陜南地域特色的山水園林式現代大學校園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江北新區安康大道旁,成為城市教育發展一張亮麗的名片。2012年學校不僅實現了新校區建設的歷史性突破,同時在校生規模也突破了萬人大關,正式邁入了以內涵建設為重點的發展快車道。

    扎根秦巴凝聚發展夢想,砥礪奮進打造辦學特色。2012年陜南三市發展定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康學院將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把握發展機遇,開闊辦學視野,堅定地方化戰略,以開放的姿態緊跟高等教育發展步伐,以更加創新務實的精神探索中國地方性院校的特色發展之路,為實現中國教育強國夢貢獻力量。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黄金精品在线观看 | 午夜色福利视频 | 偷拍久久肏屄aⅴ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1 | 在线不卡日本v二区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