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果落村的明天——貴陽市花溪區果落村教育現狀調查》的課題,是我校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由學生自組課題組、自選課題、自選指導教師開展的課題研究。學生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撰寫出了高質量的調查報告,并向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提出“修建果落村村級公路方便學生上學”的建議,得到地方政府的采納。這條公路很快建成,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近年來,學校諸如此類的新氣象,讓我深刻感受到:真正的課程引導力,來源于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自覺的課程意識,更來源于在課程設計中校長為教師和學生留下的自主空間。
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校長專業標準》在對“專業的理解和認識”要求中,校長對課程教學的認識被特別強調。那么,校長應如何提升自己的課程引導力呢?這成為我結合多年辦學實踐,對此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一個契機。
在引導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課程引導力的存在。它主要通過對校長自身、教師和學生三個主體的關注來實現。
對內而言,校長應擁有對課程的統籌、規劃、建設、創新、評價等能力,這來源于其對國家課程政策、學生成長與發展規律的理解,對課程教學基本理論和課程規劃、開發、實施與評價等相關技能的熟悉。
對外而言,校長得尊重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智慧,重視課程教學研究,具備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能力。校長雖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者、教師課程執行力的引導者和考評者,但其只有尊重教師職業特點和專業發展規律,將教師作為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并激發起他們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保證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功。
所以,校長應積極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樹立自覺的課程意識,主動學習和了解課程建設的有關理論,自覺踐行課程理念,涵養大課程觀。應拓寬和利用一切課程資源,掌握學生個性化發展特征,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多樣性和選擇性的課程引導。
在校園里,學生成長中的煩惱,莫過于想知道自己是誰、想干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成什么。為此,學校課程建設必須且只有把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落到實處,在具體辦學實踐中,致力于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下,構建適合本校學生成長需求的課程體系,由此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健康發展。
“揚民族文化,重現代教育”是我校的辦學特色。它發端于學校對內涵發展三條主線的明確:學?!ㄕn程——育文化、教師——抓課堂——提質量、學生——研課題——強素養。圍繞“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等途徑,我校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依托,以研究性學習為方式,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以實踐活動為抓手,積極推進課程改革。
在我校,學生即使到了高中三年級,除開設認知類課程外,每周至少開設一節音樂課、一節藝術欣賞課、兩節體育課,目的就是一以貫之地培養學生較高的美育欣賞能力、高雅的審美情操和強健的體魄。唯有保證開齊開足國家課程,才可充分實現社會需求,這也是學校的一種擔當。結合國家每年一次在貴陽市舉辦的國際生態文明論壇活動,我校開設了“生態文明貴陽讀本”地方課程,讓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學會以國際視野關注自然環境、關注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高中“基礎+選擇”的性質,我校還開設《生涯規劃》地方課程,培養學生形成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及規劃和設計未來的意識和能力。自2010年9月起,我校組織教師開發了“青少年創新力培養”“中學生領導力開發”“民族文化研究”等校本課程,培養學生自我知識化與自我行動化、自我能力化的素養,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獲得發展的同時,讓他們的性情、態度、價值觀等人格因素也更加完善。
上一篇:學“答”還是學“問”?
下一篇:校長得做設計師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