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新時期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
學校文化,學校管理,校長管理,校長論文,東臺中學,

新時期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

作者:王兆平 江蘇東臺中學2718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7/8/21
分享到:

學校是一個文化場所,但不一定會擁有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因為學校的文化難以自動生成,需要學校的所有人有意識、多層次的建設。這些年來,我們加強了學校的文化建設,努力在物質的、制度的、課程的和精神的等文化方面凸現出“美”“善”“好”“上”等更理想的價值取向。

一、向“美”的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最顯現且最可感的,也是文化建設中最基本的層面。本世紀以來,我們充分利用新校區建設的契機,注重學校物質文化的建設。向“美”是核心的價值追求,盡最大可能地讓師生在“美”的環境熏陶中生活、成長,提升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塑造美好心靈。

1,美化校園環境。寓教于境,寓情于景,創造一個優美而和諧的校園環境,可以激勵和教育師生積極審美,努力向上。學校新校區整體布局,沒有過分追求單幢建筑的新奇與個性,而是采用統一和諧的造型元素與主題,表現了建筑的造型美與環境的和諧美。具體呈現為“四個結合”,即悠久的辦學歷史與現代化建筑的結合,運動形態與靜止狀態的結合,整齊劃一與錯綜布置的結合,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的結合。校園色彩以“九華紅”為主色調,間以乳白色和墨綠色,表達的是熱情、明快、活潑的情感。校園景觀,則有山水,有亭閣,有樹木,有花草,處處體現文化品味,塊塊體現美的追求。僅就綠化而言,講究了“點”的凸現、“線”的排列和“面”的普及,兼顧品種、顏色、空間層次和四季花開花落、葉綠枝黃的搭配。現在可謂是十年樹木,漸次顯現出其調色板的精彩。

2,再現歷史文化。我們學校有著107年的歷史,近些年來,強調的是百年歷史文化在新校區的傳承與創新,讓師生們在歷史氛圍中享受美的文化傳統。一塊長14.8米、高2.2米的石貼屏風,正面刻著“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背面則鐫刻著揚州大學李坦先生用文言文撰寫的《江蘇省東臺中學碑記》。碑記開篇記述了北宋時期晏殊、范仲淹兩任丞相在東臺西溪蒞職鹽官時興辦書院、講學杏壇的佳話,其后分為發軔之期、承續之期、救亡之期、發展之期和騰飛初期五個部分,敘寫學校百年來的辦學歷史和辦學績效。學校校史陳列室則圖文并茂,再現了學校經歷的晚清、民國、共和國三個時代和走過的新、舊民主主義革命風雨歷程,突出了雖然校名數經更迭,校址幾度遷徙,但學校獨有的清晰歷史脈絡:開校于1905年11月8日,始終保持公辦性質,“東臺中學”四個字一直見諸校牌,36任校長前后傳承,弦歌不輟。

3,創造雕塑藝術。校園雕塑是學校物質文化的一種表達。基于此,我們特別聘請了中國雕塑館館長吳為山教授設計了系列雕塑。最主要的是學校前庭廣場上,一縱一橫、一西一東兩組雕塑。其一,《天道酬勤》以“百年樹人,世紀東中”為主題,以滄桑巨變的歷史為素材,以新時期校訓“勤”為重要表現對象,建成16.8米高的碑柱。基座是九級石階,并有三幅校舍變遷的青銅浮雕圖案,柱身四周用青銅鑄刻著著名書法家言恭達作篆的“百年樹人,世紀東中,學海無涯,天道酬勤”標語,柱頂盛開著一朵碩大的鍛銅鮮花,8個花瓣上鏤空刻著“勤”字。其二,《夸父逐日》堪稱中國壁畫史上獨一無二的青銅浮雕。她以四個變形篆體形象地表述“夸父逐日”的故事,詮釋“永不言棄,永無止境”的學校精神。這些雕塑無疑是學校文化的縮影,其中豐富的藝術內容和文化價值需要我們身處校園里的每一個人認真去欣賞,用心去審視,從而獲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二、向“善”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作為文化的集中體現,反映和維系文化多層面所構成的整體。而文化整體的協調互動又必須通過制度文化才能達到。于此,我們在制度文化建設上努力向“善”,繼承、改革已有制度,又與時俱進努力健全、創新,以期制度的完善生成和制度的妥善執行。

1,堅守傳統規范。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我們學校擁有著優良的傳統,也有著完善的各項規章制度。依據“規范”說話,按照“制度”辦事,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思想原則,已成為我們工作的信條。平時大多根據相關制度,在“質化”比較的同時,最終讓“量化”決定。每學年都要“量化”出各級優秀學生干部和三好學生,在強調有好的思想素質和學習成績等前提下,比較誰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或三好學生次數多,同等情況下再看誰的進步大。堅持“量化”提拔的干部,常常是大家意想得到又意想不到的人選。說“意想得到”,是因為某某所帶班級先進,教學和教研水平領先,甚至聚焦到獲得表揚的次數、發表論文的篇數等。說“意想不到”,是指被提拔的對象,也許是默默無聞的,不存在任何特殊的背景和社會關系。這樣的評優提干,有利于積極引導師生們注重平時的思想行為,用功于長期的工作和學習。

2,改善相關做法。新時期,我們與時俱進改善相關做法,突出體現理解人、尊重人和激勵人的思想,既有剛性的約束,又有柔性的關懷。如,我們健全了學生獎學金考試制度——擴大了參考的人數。由過去“年級前200名”,修改為“年級前500名”可以參考,同時提倡自主報名和班主任、科任老師特別推薦;擴大了獎學金的發放面,由過去的“占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修改為“占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每個年級總有三四百人能獲得獎學金;適當降低了獎勵標準,縮小了等級差距,其中三等獎只發放了100元。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學生擁有成功感,得到無法估價的激勵。再如,過去學校田徑運動會入場式的班級方陣,為了“六六”成整,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學生不能參加。現在我們要求全班全員參加方陣,對照班級花名冊檢核,不允許落下一個,意圖是尊重每一個學生,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和個體幸福感。

3,創新評價制度。我們與新課程同行,生成并形成了一系列評價制度。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不再是將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尺,而是把學生學習過程的表現作為評價的重點,從學生是否發展的角度來審視一堂課的優劣,設計和使用了《課堂教學評價表》和《課堂教學觀察檢核表》。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以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多少為標準,而是重在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化,包括了日常學習評價、考試評價、成長檔案袋評價和月度、學期綜合性評價等。對教師的評價,評價方式由過去靜止的鑒定式評價向動態發展的“增值”式評價轉變,評價方法由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轉變,評價主體由少數領導評價向多數師生、家長乃至全員評價轉變。每學期結束時,都形成客觀性評價一覽表和主觀性意見,以信件方式反饋給每一位教師。

三、向“好”的課程文化

勞頓曾說過,課程就是學校選擇文化的過程。顯然課程文化是學校教育所特有的文化,也是學校文化的主體和載體。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十年,我們堅持向“好”地建設課程文化,在創新和探索中不斷豐富和提升其內涵,進而為課程改革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動力。

1,實施必修課程。開全、開足和開齊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是起碼的要求,重要的是要實施好。在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指引下,我們注重實施有效教學,努力上好必修課程。一是教學內容在“取”與“舍”上花力氣,突出依據文本價值、教學目標、學生需求等去“舍”。因為有“舍”,才有“取”;會“舍”,才會“得”。二是教學方法在“出”與“入”上做文章。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都是理想的境界,而“出”則是基于“入”更高層次上的追求。其“出”路在于教學的延伸探究、對讀比較、多元解構等諸多方面。三是教學節奏在“張”與“弛”上下工夫。相比較而言,教學中更要思量、更要講究“弛”之有度,做到緊張中見寬松,激越中見舒緩,或在學習期待之時,或在方式轉換之間,或在動態生成之中等多個方面得到充分體現。

2,開發選修課程。新課程特點是多樣性和選擇性。這些年,我們充分尊重和滿足廣大師生以及學校教育人文、自然環境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融入學校自己的教學哲學與教學思想,指導教師既能認真實施課程和研究教育教學,又能努力開發課程資源,努力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學會選擇,主動發展。多年來,我們依據必修課程,或點擊,或鏈接,或刷新校本選修課程。現在每門學科都有三至五門,分為學科課程拓展和興趣愛好兩個大類。學科拓展又有基礎訓練、專題強化和學科競賽輔導等三個不同層次的類型,以給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修機會;興趣愛好則體現為多角度促進全體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多維度促使不同潛質的學生獲得成功感,贏得自信心,有個性地發展。201 1年我們又加入到江蘇省僅有三十一家的課程基地建設中,正在聚集和優化各種課程資源配置,以選修課程為重點,建構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課程體系。

3,重視活動課程。相對于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特別要求做好的。它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如,作為綜合實踐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提出感興趣的問題、確定需研究的主題、選聘指導教師、落實研究步驟和進行課題總結、評價等過程。這些年我們的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主要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目的,運用調查、實驗和文獻研究等方式開展活動。其課題涉及廣泛,有從學校到社會的,有從農村到城鎮的,有從微觀到宏觀的,有從現實到未來的,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促進了他們以多維的視野、多向的思考獲得認知上的洞見和實踐中的創見。

四、向“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文化層次理論結構的最高層次。我們基于百年校史的積淀和選擇,以及師生們長期形成的心理狀態、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等,以向“上”為主旋律,用心建設學校的精神文化,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

1,建設學校特色。當今學校優質特色發展,勢在必行。擁有百年歷史的我校,“求實、奮進”的優良校風生生不息,“永不言棄,永無止境”的學校精神代代相傳。本世紀開始,我們把握住學校第五次搬遷新校區的契機,努力在做大中做強,繼承中創新,生存中發展。全體師生和學校所有教育活動的精神融通,更是指向于學校的特色發展。我們堅持全面性原則、基礎性原則和內在性原則,基于規范管理的辦學水平,依托豐富多彩的課程載體,最大限度地釋放學校教育改革的活力,最大可能地體現學校培養人才的實力,以贏得有質量的數量和有數量的質量。努力從規范化、現代化做起,走向國際化、特色化,維護和促進學校整體利益的和諧、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形成有追求的辦學理念、有水平的教育管理、有質量的教研成果和有品位的學校文化等四個特色。

2,打造教師專業。我們理解的教師專業發展,應包括理論素養、學科知識和教學實踐等在內的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樹立現代教師專業發展觀,營造教師“想專業發展,能專業發展,會專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構建“學習、實踐、反思”的校本培訓機制,通過實踐中自我認識和反思、制定專業發展規劃、理論學習和準備、實踐和行動研究、自我評價和提升等五個階段,促進教師教有思想,教有所長,并且業有收獲,業有提升。在長期形成的“嚴謹、創新”教風中,加強教與教、教與學、教與研、教與管等多方面的合作,引導教師能夠將想出來的做出來,做出來的寫出來,寫出來的展示出來,進而領悟教育的真諦,拓寬教學的視野,努力成為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學水平高和教育科研能力強的骨干教師,以教師自己的專業發展和專業水準,促進學校、學生和課程的共同發展。

3,促進學生自主。新課程倡導的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活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我們應當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全面,面向學生全程,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多年來,我們堅持與時俱進,因材施教,分層次推進,分等級教學,高一年級著眼“勤奮、求實”,高二年級著力“勤懇、求真”,高三年級著重“勤勉、求是”,以突出教育的全面性、主體性和差異性,體現教學的有序性、科研性和獨特性。落實新課程多樣性和選擇性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有選擇學,重合作學,能自主學,會應用學,逐步形成“勤奮、活潑”的學風,做到不同潛質的學生能夠量力而行,努力而為,優秀生學有所長,普通生學有所能,學困生學有所得,培養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最終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誠然,學校文化是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是學校所有師生高級的生存方式,其建設需要學校長期的發展和積淀,需要學校教育人共同取向和創造。唯有如此,才能讓文化釋放出凝聚力和影響力,進而提升學校的品位、品質和品牌,實現共同發展、共享成功的教育理想境界。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区 | 在线日韩亚洲电影aⅴ | 久久综合激情视频 |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天天综合亚洲日韩在线 | 亚洲精品在线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