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平 上海復興高級中學校長、上海市化學特級教師,曾獲“2014年中國長三角最具影響力校長”“2015年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
好的學校應該為學生的多元成功鋪設立交橋。高中教育要做的,就是架起多元發展的立交橋,把學生導引向不同的但一樣成功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高考新政下,我們正努力把復興高中辦成學生發展的“通衢”——讓所有學生在這里經歷一段獨特的人生歷程,然后走向各自幸福的未來。
我們從學生指導、教學管理、課程實施、培養模式、評價方式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學校課程教學模式變革。而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針對性、豐富性、自主性、選擇性,精準地對接了學生的成長需求,實現了從教程到學程的轉變。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在有成長基礎、成長需要和成長可能性的學生與高校之間進行了對接,如為有數學學習志向的學生與復旦大學共建了“蘇步青班”、為有工程思維的學生與同濟大學共建了“苗圃計劃”……我們讓這些高校主動參與復興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設計、培養過程和綜合評價,從“掐尖”式選拔變為先培養后選拔。
為了讓學生在多元選擇中發展獨特個性,學校的課程不僅要滿足他們的共性需求,還應尊重個體差異,提供多元化發展環境。為此,復興高中提出“四多”原則:
課程類型多元——將現有的基礎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進行重整,結合新增“學生發展指向”維度,形成二維多類結構。
課程要求多層——承認并允許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基礎與能力、潛質發展有差異性,對資優學生開設以加深和拓寬為目的的補充課程,加強跨學科學習,在知識廣度與深度上進一步提升;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采取不同進度和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對于部分困難學生,開設以補缺和矯正為目的的補修課程。
課程結構多模——根據學生自身個性需求和特長發展,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不同時間模塊,如選修課分為長課程、普通課程和微課程三種,學生可根據選課規則,按不同模塊組合自己的課程;不同空間模塊,如在大禮堂組織各種講座,在閱覽室開設語文研修課,在視聽室開設英語聽力課等;不同內容模塊,如校園科技節、讀書節、藝術節等各種專題討論;不同目標模塊,分別為專業精品培訓和普及推廣掌握,在范圍和程度上都是不同的。
課表組合多選——在確保完成國家與地方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教改新思路,大力開展走班制,對學科進行分層分類,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給予并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力爭做到“一人一課表”。
我們認為,高中作為15歲至18歲這一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定位于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及基本素養,必須真正把大寫的‘人’字放在核心位置。復興高中努力以實踐體驗式的活動課程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通過“生涯規劃”讓每個學生找準自己的方向。由于上海高考有20種學科組合,許多學生會面臨選擇困難。我校因此開設了系列“生涯規劃”課程與實踐,以生涯規劃輔導、生涯規劃大賽、職業角色體驗等提供科學選科指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清晰定位。
通過“求真社團”讓每個學生找尋自己的興趣。我們把社團活動作為學生創新實踐的舞臺,通過營造自主、探究、創新、高尚的社團文化,將學生的自我體驗、自我管理和自主發展緊緊結合在一起。學校現已形成了5大類30多個學生社團,參加人數近千,指導教師來自校內校外,活動場地覆蓋全校。
通過“社會實踐”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不僅需要淺表的認知理解,更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提升。近年來除了常規的軍訓、學農、社會考察以外,我們還著重開展了由黨團組織與江灣鎮街道10個居委會共建的活動。在海內外交流方面開展的社會實踐也接連不斷,如安排學生接待海外友好學校修學團,從中體驗自我控制、容忍他人的心情;組團出訪,學生遠離父母師長,必須學會處理人際關系,鍛煉交往能力與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合作精神。
上一篇:一條教育理念奉行30年
下一篇:名校的“七種武器”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