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追尋學生自由成長的教育之路
高中教育,自由成長,創新能力

追尋學生自由成長的教育之路

作者:鄒正 南京外國語學校2221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6/6/2
分享到:

摘要:針對當下教育現狀,過度的訓練往往會遏制學生真正的成長。自由成長是學生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向上的環境中,智慧得到啟迪,潛能得到激發,身心趨于成熟,主動發現自我,逐漸自主、自律,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把人的自由本質引申出來去從事創造,去打破已有的生成,邁向更高的未成。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一線長期耕耘,又在學校管理層奮斗多年,我關注著學生們的人生歷程,常常為他們的成長而感動,也關注著當下林林總總的教育現象,常為之思考、探索。有困惑與迷茫,有糾結與尷尬,更多的是上下求索。
  一、那些讓我感動的孩子們
  30多年的從教生涯,無數的孩子在我眼前長大成人,我甚至記得我教過的第一屆學生的名字。更多的時候,我在沉思他們的人生軌跡對我的啟迪。我常常在孩子們的成長中感動著,思考著。
  在2012年和2013年的高考中,金陵中學相繼誕生了兩名“高考狀元”。一時間社會熱議,媒體爭相報道。然而令我難忘、引我深思的不是她們令人艷羨的“狀元”身份,而是兩個孩子成長的經歷與感悟。
  2013年的“狀元”、如今已進入復旦大學學習的費欣意說:“雖然絕大多數高中生最終都要經歷高考,但高考絕不是高中生活的全部。高考成績決定了我們能夠走入怎樣的一所大學,然而,當我們真正地在大學里學習生活時,我們才會體會到,比起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我們在大學中更加需要的,則是我們的綜合素質與人際交往的能力,而這些都是學校教給我的學習能力之外的東西?!薄霸谶@里沒有人會逼著你去學習,除了一定量的作業,課后的學習幾乎都由學生自由安排?!辟M欣意自豪地說。
  費欣意同學說,金中給了她自由發展的空間,這種空間不僅體現在學習的自由上,同時也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她飽含深情地說:
  金中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在親身參與的活動之外,我更樂于用鏡頭記錄下我們的高中生活。從攝像機所記錄下的畫面中,我看到了青蔥歲月特有的青春與活力。這使我深刻體會到,金中除了是一個刻苦學習的場所,還可以是一個讓我們盡情揮灑汗水的場所、一個記錄著友情和青春的場所、一個讓我們彼此分享歡樂與淚水的場所。高一的軍訓、學農,高二的籃球比賽、職業體驗,高三的拔河比賽、畢業典禮,每年的環湖跑、美食節、聯歡會……看著這些珍貴的鏡頭,仿佛又回到難忘的金中時代,以后一定要剪輯出一部記錄金中歲月的《致青春》。這樣的自由其實也是一種挑戰,它要求學校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供更加高效的教學,要求教師在作業的布置安排上更加合理有效,它并不意味著學習不重要,它只是體現了一種觀念:生活品質與努力學習其實并不矛盾,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也同樣需要停下來喝一杯咖啡的休憩時光。
  這種自由還體現在她對高中畢業后求學之路的選擇上。以費欣意當年高考的高分,關愛她的老師們有意勸她選擇北大或清華,她卻令人意外地選擇了復旦大學,她的理由很簡單:想多陪陪生活在上海的年邁外婆。老師們帶著欣賞和感動尊重了她的選擇。
  “在這個被陽光和自由的氣氛所籠罩的學校里,我們可以以我們的意愿去實踐、去延伸我們的青春年華。”相信,這一定是費欣意同學的肺腑之言。
  2012年高考“狀元”宋玥的故事同樣也發人深思。這個風格爽利的孩子回顧了自己很有意思的成長經歷:
  我的父母都是80年代的大學生,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在新生兒時期就沒有按照老家的風俗捆綁我的手腳。他們沒有把他們的夢想加載到我的身上,而是知足常樂。媽媽養孩子的目標是只要孩子快樂,不危害社會,自立自足。小時候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學習跳舞,彈琴,我也想跟風,媽媽給我報了名,結果,我的舞蹈生涯只持續了兩節課,就因為拉不下筋而結束了。所以當別的同學都在瘋狂地趕場子補課時,沒什么恒心的我有大把的時間看閑書和自娛自樂。因此,除了身體的自由自在,我也擁有比同齡人更多的精神自由。
  去金陵中學讀高中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覺得長大了,就應該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雖然當時也可以去另外一所重點高中,但我被金中的人文底蘊所吸引。
  時光飛逝,高考過后,當港大向我伸出橄欖枝,且提供選擇專業的自由時,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力薦金融專業,而我還是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主修心理學,而如今我即將大學三年級,回首這兩年的大學生活,愈發覺得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感謝金中,感謝老師,感謝父母,給我了夢想和選擇的自由,讓我可以做一個有想法的人,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將來從事自己所熱愛的行業。
  曾經以南京市中考最高分考入金陵中學的戴文翰同學,從小就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不尋常的天賦。進入高中的戴文翰以他厚實的基礎、全面的發展,完全可以把下一個目標鎖定為沖刺高考狀元,但是他對“鐘情”已久的數學癡心不改。戴文翰說,他感到非常幸運的是,高中階段各個學科的教師對他都非常支持,他因為經常參加競賽和各種集訓,時間比較緊張,老師們常常給予他免交作業的特權,但是所有學科的老師對他的要求都一律是十分嚴格的,所以他從來都沒有輕視過其他學科特別是文科的學習。戴文翰深有感觸地說:“全面發展對我數學方面的進步起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搞學科競賽的同學千萬不要走入偏科的誤區。”他反復強調說:“在學習上千萬不能太狹隘,只有注重綜合素質,才能有可持續發展。”戴文翰說,他其實對文史知識很感興趣,《戰國策》《東周列國傳》《穆斯林的葬禮》《白鹿原》等是他給自己開的書單。他說,有太多的好書需要他去閱讀。戴文翰最后因獲得保送資格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他的綜合成績相當優秀,教過他的老師評價,以戴文翰扎實的功底和穩健的個性,他如果參加高考可能又會拿一個“狀元”回來。當年媒體還就此采訪戴文翰,問他為什么選擇保送而不參加高考再去爭取個“狀元”。戴文翰表示,過去被宣傳為中考狀元就給了自己一定的壓力。他說,搏擊“高考狀元”畢竟有偶然性,自己不會刻意去追求,他也表示很感謝學校對他的選擇的支持。戴文翰說,當年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金陵中學,是因為他所了解的金中寬松的教育環境、多元的文化氛圍十分適合自己的發展。
  無意渲染這些取得成功的孩子,只是從他們的成長經歷和感悟中發現了諸多共同之處。由此我想起了很多金中學子的肺腑之言:
  在金陵中學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母校不僅重視課堂教學,而且很重視研究性學習課程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她除了教我知識,更教我學會辯證地懷疑和批判,學會科學地思維和認真地思考?!墙?br />   我是一名興趣廣泛,對各個學科的學習均富有熱情的學生,但從另一個方面說,并不是一個拔尖的學生。我一直不喜歡題海戰術,而是有目的地選擇一些題型靈活、綜合運用的題目來解析,并盡量做到舉一反三。另外,我的課外興趣也比較廣,喜歡音樂與鋼琴演奏,喜歡游泳等體育運動,喜歡網絡游戲酣戰。這些雖然也花去了我_不少時間,但這些業余的愛好,讓我始終處于身心愉悅的狀態,學習時效率很高?!笱?br />   我喜歡金中校園里自始至終存在的自由的氣氛,我是一個喜歡自由的人,在這樣的氣氛里,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鄭悅
  我非常幸運,金中給了我很多很多,金中近三年的生活,我學會了自理,學會了自制,學會了獨立,這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岁?br />   ……
  二、學校教育面臨的尷尬
  令我們遺憾地看到:功利的社會環境使學生異化為應試教育的工具,而浮躁的社會風氣使教育走向急功近利,沉重的輿論壓力讓教育喪失了風骨?!吨袊嗄陥蟆吩沁^湯勇的《做樸素的教育》一文[1],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文章直言一些所謂“名?!痹凇盁挸伞边^程中存在的問題。他說,據他所知,一些名校“成名”的途徑主要有兩種:要么把學校辦成應試工廠,把學生當成應試機器,通過一味高壓,以犧牲學生身心健康為代價,靠分數、靠追求片面升學率去贏得“名?!惫鸸?;要么就是采取不正常手段,到處挖優質生源。一些學校甚至組建專門隊伍,到處散發宣傳單,通過內線和提供信息費等方式,尋找好生源,再以各種承諾和重獎等方式將其挖走。
  人的成長,一般來說就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身心趨于成熟的過程,成長肯定離不開訓練。但有的時候,過分的訓練,或者訓練走得太遠就會忘記了訓練的目的。假如我們對異化的訓練不加以限制,往往會遏制真正的成長。所以,黎巴嫩的紀伯倫有一句名言:“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焙敛恢M言,作為金陵中學這樣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長,我也同樣不時地面臨被家長教育的尷尬。我常常接到家長的電話或郵件,要求學校周六補課,要求學校給走讀生統一安排晚自習,質疑學?;顒舆^多等等。也有家長面對高考升學率的壓力,擔心學校開設的門類齊全多樣的校本選修課程和社團活動課程是一種浪費。這些家長的看法顯然過于功利了,但是對家長的訴求,我還是充分理解的,也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做解釋溝通工作。不過,我始終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而不是搞所謂的“軍事化管理”和“魔鬼訓練”。至于校本選修課程,作為金陵中學的傳統和特色,我們歷來堅守著這塊陣地。更讓我欣慰的是,全校教師也達成共識,并且努力付諸行動,不斷積極開發和豐富校本選修課程。我們還想方設法聘請大學教授、專家學者等進入金中課堂。在課程開設豐富齊全的情況下,我們盡量保留一些“小眾”選修課。我常常想,在課程的開設上,學校應該把學生的長遠需要和發展放在首位,為他們的成長不遺余力地創造條件,那種在人才培養上簡單計算投入的想法實在太褊狹了。選修課的最大價值在于,它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而且為學生個性化的自由發展搭建了優質平臺,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讓學生在選擇、嘗試中尋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很多的選修課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品牌課程。金中一位老師說得好:“我們的多樣化的選修課程,只是為有各種特長和愛好的孩子創設了一個有更多選擇空間的發展平臺,絕不僅僅是為了有好看的成績。比如競賽,我們從一開始就告誡學生,如果最終拿不到獎也無須后悔,因為過程是最大的收獲。所以那些沒有拿到獎項的同學都比較平靜。其實競賽成績只是學校為孩子的特長發展付出努力所產生的增值效應?!?br />   但是,那些雄霸一方甚至全國聞名的“超級學?!敝鴮嵙钊藷o法忽略。高升學率,誰不歡迎呢?但是如果伴隨著它的是匪夷所思的學生們“人間煉獄”般的生活,這樣的代價是不是太昂貴了?一位來自這樣一所“巨無霸”學校的學生這么說:“在理想的狀態中,青少年應該是自由自在、輕狂放縱的,但是這理想狀態只會讓高考失敗,從而耽誤一輩子,教育需要一種必要的犧牲———這是由犧牲與獲得的關系決定的?!币晃恢袑W老師也說出很多人的擔憂:“誰不學×中,誰就將被淘汰?!彼麄兊脑捲谶壿嬐评淼姆绞缴蠜]有錯,但如果追究起邏輯推理的基本前提,問題就相當復雜而且令人心情也復雜了。那么,怎樣才能建立起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符合教育規律、符合時代發展對人才要求的教育邏輯體系呢?
  三、追尋讓孩子自由成長的教育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弊杂墒侨说谋举|,人的自由發展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育的途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自由是人的活動的一種自主狀態。從教育意義上理解的自由,首先明確學生是“自由人”,即學生在社會地位、社會權利、社會關系上擁有自主的活動狀態,而非不平等的非自主的活動狀態。這要求學校的氛圍是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
  其次,強調學生擁有根據自己內在本性要求去支配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個性自由,這主要指學生自己本性(初心)的要求成為其活動的目的和塑造自身的存在、發展自身的需要和能力的真正準則,即學生的自由成長是其自身的內在需要而非外在強迫。學生有權利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者學習目標,確定自己達成人生目標或者學習目標的方式。自由成長與必要的教育并不矛盾,好的教育正是幫助學生學會自主發展的外因。
  學校需民主,學生需自由,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積重難返的師道尊嚴、應試教育等觀念問題,學校運轉中依然民主缺位,教育行為中依然自由受限,人際關系中仍然平等受阻,這些都是學??陀^存在的現象。
  孩子們的心聲真的讓我震撼。被成人世界津津樂道的“狀元”桂冠、“保送生”的名頭和令人仰視的高分,盡管可能讓孩子們興奮,但顯然這并不是他們最看重的,這令我對他們油然而生敬意。實事求是地說,一所學校能不能產生“狀元”,這是有著相當程度的偶然性的;但一所學校培養出來的是什么樣的“人”,卻無疑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教育結果必然性所決定的。我相信,一所真正對教育負責的學校,一位真正以教育為己任的校長,首先會把培養“人”作為教育的基本任務,至于“狀元”之類的收獲,只是教育的附加值,而不應是現代中學教育價值觀的核心取向。
  把選擇權還給學生,說得多好!我們歷來習慣于把學生看作是“需要教育的對象”,卻忽視了他們同時也是應該自主選擇、自主發展、自由成長的主體。無數現象表明,當今的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實際上已經在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的重重壓力和種種束縛下很難自由呼吸了。
  在有關家庭教育的若干調查問卷中,中小學生最普遍也是最大的煩惱是: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催逼著孩子奔上面向各級名校的沖刺之路。絕大多數的孩子在這條漫長而艱辛的名校沖刺之路上跌跌撞撞,疲憊不堪,而家長還總是抱怨孩子的學習不盡如人意。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段子冷峻地揭示了這個令人不安的社會現象:一個孩子問父親什么是幸福,父親說:“幸福就是考100分?!钡冗@個孩子數學考了100分,他仍然問父親幸福是什么,父親說:“幸福不只是數學考100分,而是語文、英語、自然、音樂……所有的功課都要考100分?!?br />   當然,家長也有苦衷。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為人父母者的普遍想法。更主要的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家長自然會寄希望于“成績改變命運”。要想將來找個好工作,就得上名牌大學;要想上名牌大學,就得考上升學率高的名高……以此類推,家長從孩子上小學,有的從上幼兒園,就絞盡腦汁,不惜代價,擠破了頭把孩子往名校送。孩子們在走進名校的光鮮外表下,卻經歷著無法逆轉的辛酸童年。
  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懷特海認為,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這種發展通常在16歲到30歲之間發生。高中年齡段,學生的個人意識日益強烈,但其行為往往表現出違逆成人規訓的一種無理性的“自由”。違逆的出現是一種必然,但違逆之后的種種結果,成為其反思、調整自己與世界關系的基礎。這個契機一旦失去,將終生不得自由,只會遵循外界法則。表現為思維上無創造力,態度上無進取心,精神上無節操———圍著磨轉的驢子,綁在柱子上的小象。
  教育自由是通過免除人為的(不合理的)干預,為學生提供平等、充分的條件,創造最大的個人精神成長的空間,使個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我創造。保護和尊重個人自由的教育將為每個在教育中生活的個體免除任何的干預、強制,為他們創造多樣的機會和豐富的情境,通過他們的選擇能力和選擇活動,在教育生活中運用各種力量和資源,實現精神的自主發展。自由成長,就是學生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向上的環境中,智慧得到啟迪,潛能得到激發,身心趨于成熟,主動發現自我,逐漸自主、自律,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自由成長有如下特征:健康舒展的身心;快樂幸福的體驗;獨特張揚的個性;開放活躍的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互動合作的意識;探索創新的精神;等等。自由成長的核心價值在于,它是智慧的發展、和諧的發展,它是面向未來的。
  人是自由的,教育的任務首先在于喚醒人的自由意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育要引導人們去創造。因為人的自由本質只是提供了發展的可能,如果沒有后天的創造,人的自由本質就無法得到體現和驗證。所以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把人的自由本質引申出來去從事創造,去打破已有的生成,邁向更高的未成。
  當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養做題拿高分的“機器”,我們的教育才能回歸本真,實現對“人”的培養,才能把學生培養成自由發展、具有自我個性的人,才能充分激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
  追求成功是學生、家長、學校的共同愿望,大家都在探尋著成功的最佳途徑。然而每一個成功者的軌跡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其發展軌跡必然也體現出鮮明的差異。問題是,如何保證讓所有學生盡可能適才適性地發展呢?一方面對學生而言,應該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家長、學校又應該如何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構建多元化成才的立交橋?總之,好的教育不是讓學生成為規格統一的產品,而是應該讓學生成為他自己。唐代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提出的“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養樹”法則,清代龔自珍在《病梅館記》里提出“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的“療梅”措施,至今仍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中國教育需要拋開本不該屬于它的重荷,沖出極端功利的應試教育的重圍,歸還學生自由健康成長的權利,歸還教師按照學生的成長規律施教的權利,歸還學校尊重教育規律辦學的權利。教育,需要調整航向,駛向自由的彼岸。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 | 亚洲精品首页在线播放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一国产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 亚洲中文字幕5g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