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年換了七任校長,我該怎么辦?
2004年我來到迎園中學時,此前學校九年里已經換了七任校長,并且正在經歷連續186天的“校長空缺期”。心懷不滿的家長頻頻投訴;看不到希望的老師紛紛逃離,留守的老師對未來感到迷茫;區片內的民辦學校提前招生……
我們頑強地生存下來,并且取得一定的發展,依靠的是全面、深入的改革。問題即是選擇。學校改革中,我們集體協商、層層推進,主要聚焦了幾個問題。
第一,是人治還是法治?
學校的發展史不應該是校長的輪換史,而應是學校制度不斷完善的變遷史。
學校建制的邏輯起點并非用制度限制老師的自由,而恰恰相反,建制是要完成解放。我們制訂制度是為了探討底線在哪里,這個底線之內是創新的空間。所以在學校中,制度越健全,人的自由度就越大,學校就煥發活力;學校越沒有制度,人們就越無所適從,學校就陷入混亂。
第二,是照搬還是基于校情科學研究?
只有基于自己的校情進行研究,才能真正誕生有持久生命力的制度。
于是我們建立起學校的科研室,組織科研隊伍,針對學校情況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理念,確立了“ISO9000標準視野下的現代學校管理研究”和“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推動學校管理創新的實踐探索”兩個研究課題。隨著研究逐步推進,成果被應用到學校的戰略規劃、組織、制度、文化、課程與課堂、德育與學生活動、教師專業發展等七個領域,形成了從理念到行動的完整的質量體系。
第三,是依賴第三方專業機構還是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一個動態均衡和利害博弈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助于實現制度的內化和完善。
管理應當尊重人性,而人性有趨利避害的一面。所以好的管理一定要讓人享受到有前提的利益最大化,前提是學校利益高于個體利益,不能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全校教師最后將管理制度原則下的合作精神總結為“迎中精神”,即顧全大局的合作,不求功利的默契,人道主義的關懷。
在共識下,每一位老師都參與制度制訂的過程,制度草案經過幾度討論和修改,在博弈過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基本實現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間的均衡。而均衡就意味著每個人有動機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管理制度不僅管理日常事務,還給每一位教職工提供了個人發展路徑的選擇。任何一位教師,甚至是一位職員,都可以在“管理”和“專業”兩條路徑中做出選擇,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恰當的回報。我們設立見習崗位,面向所有教師開放,使每一位教師可以得到嘗試和鍛煉的機會。見習經歷不僅給每位教師提供了成長空間,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潛力,確定自己的定位;還讓教師感受到管理不易,融洽了干群關系。
第四,制度管不到的地方怎么辦?
教育不同于工業生產,建立制度、監管流程并不能保證形成合力。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怎么辦?我們的答案是讓學校文化發揮作用。
學校文化首要的是精神內核,是共同的價值觀。我們將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定位在“悅、和、誠、慧”四個字上,快樂來自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內心世界,這種和諧又是依靠真誠和智慧創造出來的。
2
一所學校的課程體系是如何誕生的?
理念的清晰帶來價值觀的轉變,引領課程建設的走向。我們認真分析了課程的邏輯,從與課程相聯系的要素來看,首先,學校文化是課程的“要害”,決定課程的價值取向;其次,制度管理是課程運行的有力保障,帶動課程的落實;再次,教師培養是課程實施的關鍵,關系到課程呈現出的質量;最后是課程質量影響育人質量。從以人為本的理念上來看,校本課程為學生發展奠基,為教師發展鋪路,為學校發展改革。
在厘清課程邏輯的基礎上,我們明確了校本課程的價值:不在其多寡,也不在于對國家課程的內容有多少補充,而在于能否適合本校師生的發展,能否真正提升學生的素質,對學生的學習形成補充;校本課程要面向學生的興趣,尊重教師的能力,基于學校的情況,全面統籌,協同規劃。
根據課程基本邏輯,我們分析后得出四個基本結論:其一,學校課程和教學的基礎良好;其二,學校課程缺乏系統的設計,與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三,學校課程的自覺性明顯增強,但課程能力和課程管理能力需增強;其四,學校在未來五年中致力于課程發展,以富有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響應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需要,從而形成新的競爭力。
針對分析結果,我們梳理了學校課程建設的完整結構。我校課程體系建設包括三個部分: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校本化;基于教師能力點和學生興趣點開發的學校校本課程。課程實施主要采用行政班機制,與學生社團有機結合。
最終我們形成了“ACTIVE卓越課程體系”。“ACTIVE”即“積極(Active)、創新(Creative)、堅韌(Tough)、獨立(Independent)、靈動(Vivid)、活力(Energetic)”六大課程目標。
整套課程以三個層級面向學生,分為“基礎型核心課程”“修身課程”和“展能選修課程”。“基礎型核心課程”給學生提供最基本的知識能力;“修身課程”是為使學生成為合格公民設立的基本素質必修課程;“展能選修課程”則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的選修課程。
3
學校提升的突破點在哪里?
在課堂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不變的是對學生學習品質的培養。學習品質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態度、學習監控、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其中大部分是屬于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品質培養上的探索,我們以語文教學為例來說明。
真正的語文素養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靠學生自己讀書讀出來的,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我們以“語文是生活,不是考試”為核心理念,改變語文教學模式,搭建語文教學“金三角”,以生活化的閱讀、寫作和演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語文的學習品質。
為了推廣閱讀,學校主要采取了三個方面的舉措。一是增加圖書館購書量;二是組織知識競答、筆記評比、讀后感交流等活動來激勵和推動學生;三是建立起“學生閱讀發展平臺”,利用線上資源和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學生閱讀發展。
我們還借助第三方技術支持開發了三個功能:閱讀可進階,用游戲化的方式激發興趣,培養習慣;閱讀可分享,用平臺化方式充分表達,增強學術性;閱讀可分析,用可視化方式提取信息,反饋教學。
寫作方面,我們的學生主動申請成立“三百字團”,成員自愿加入,堅持每天寫300字的隨筆。學校配合社團活動在學校公眾微信上進行精選和推送。寫作正在改變孩子們的生活。
隨著愿意讀、愿意寫、愿意背的學生越來越多,老師們又積極開發學生“說”的能力,進行每節語文課前5分鐘演講活動。從確定內容到背演講稿再到緊張登臺,有的學生要準備好幾周,無數遍地在家長面前練習。而當學生們都展示過后,他們收獲的已不僅是能說、敢說,更是自己成長路上通向自信的一大步。
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讓所有的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如果孩子的學習方法與他人不一樣,那么這個孩子擁有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就與別人不一樣,這就是學校不斷尋找的突破點。
上一篇:孩子該學什么才藝
下一篇:師生緣分讓我們擁有最美麗的相遇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