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全人類的偉大教育家,他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思想,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寶貴的財富。中國的科舉制度,被譽為指南針、造紙、印刷、火藥之后改變歷史進程的第五大發明,歐洲的考試制度乃至文官制度,就是從借鑒科舉制而來。而近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學校制度,則是從歐美傳過來。一直到現在,中國學校的教學體系和管理體制,仍然深受歐美影響。因此,一部世界教育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中國教育和歐美教育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歷史。
今天,我們要推動世界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還要堅持這種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最美莫過多樣化,我特別欣賞費孝通先生關于世界文明的那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各國的教育,都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應該彼此欣賞,彼此借鑒,春蘭秋菊,各擅勝場,在和而不同中共同營造世界教育事業的百花園。
當代中國的教育,既要順應世界潮流,也要堅持中國特色。習近平主席有句話說得極好,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我們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中國教育這雙腳做出最合適的鞋。怎樣才算最合適?我的理解,一方面,正確處理好古與今的關系,有因有革,返本開新;另一方面,科學處理好中與外的關系,取長補短,洋為中用。
培養人,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給學生謀生的技能
辦任何事情,都既要有具體操作,也要有頂層設計,既要有現實目標,又要有遠大抱負。超越階段,激進冒進,只會欲速則不達,甚至適得其反。中國有兩三千年崇文重教的傳統,獨生子女政策讓崇文重教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急切。但目前我國的教育資源還不充裕,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十分稀缺,教育條件與老百姓的預期之間,有很大反差。中國的優質學校承擔的壓力,空前絕后、無與倫比,恨不得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能多招一個學生就多招一個。
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科學的教學方法,我們明明知道很好,但不能實施。比如小班制,一個班的學生最多不能超過24人,好不好?當然好!可目前我們能實施嗎?肯定不能!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苦悶。如何化解這種苦悶?最有效的辦法,是司馬遷講孔子的那句話:“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心向往之,至關重要。有些理念和辦法,我們一時做不到沒關系,關鍵是我們知道它是好理念好辦法,我們目前的工作要盡最大努力向這種好理念好辦法靠攏,要為將來實施這種好理念好辦法創造條件。仰望天空,腳踏實地,這就是我們應有的狀態。堅持理想不動搖,直面現實不盲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徘徊,我們要做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者。
人大附中近三十年的改革創新,著眼點和著力點,主要放在把握好兩個度上,一個是速度,既要超前,又不脫離國情、不脫離現實;一個是力度,既保持革故鼎新的態勢,又讓教師、學生、家長、同行、主管部門和全社會能承受。把握好這兩個度真的很不容易,稍有閃失,就要出紕漏。把握好這兩個度,才能做教育改革創新的領跑者。領跑者首先要領著大家朝著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同時要時刻關注后面的人,既要給后面的人以壓力,還要讓后面的人使把勁就能跟上。因緣際會,人大附中已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中學,我們除了把自己的學校辦好之外,還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我們要在努力擔當中國基礎教育的領跑者中,實現人大附中人的教育自覺、教育自信、教育自強。
說一千道一萬,教育,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凡事要立其大、取其上。我們說教育,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關于這個問題,已討論多年,我也講過無數次。但這樣的話題就應該時時講、處處講、反復講。豐子愷先生在紀念他的老師弘一法師李叔同時說,人活在世上,有三種生活: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靈魂的生活。物質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精神的生活主要指科學技術、文學藝術; 靈魂的生活則是超越,是終極關懷,是心靈的凈化和美化。弘一法師的一生,生動地體現了這三個境界的遞進和提升,因此,他的一生是完美的一生,是了不起的一生。
今天,我們培養人,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給學生謀生的技能,停留于物質的境界,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給學生欣賞文藝的法門,停留在精神的境界。我們培養人,一定要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靈魂境界,讓他們有美麗的心靈和高尚的靈魂。心態決定生態,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沒有心理的和諧,哪來社會的和諧?我們要建設美麗中國,沒有美麗心靈,又哪來美麗中國?說到底,教育事業就是靈魂事業,教師是靈魂工程師,我們在這一點上,必須頭腦清醒、立場堅定。這些年,有許多學校、許多教師,把培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質的層面,最多提高到精神的層面,而對培養和提升學生靈魂的境界重視不夠,這種教育帶來的不良后果已經顯現,對此,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
中學的任務就是給大學輸送生源?答案是不。
在給教育事業定位后,我們要給中學教育定位。在高等教育已大眾化的今天,中學教育的地位在下降。民國時期,朱自清、葉圣陶、豐子愷、俞平伯、錢穆等等,無數頂級的學者和作家都做過中學教師,那時,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的流動是無門檻的,這種狀況在今天已無法想象。今天,小學、中學、大學,中學只是教育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中學的任務好像就是給大學輸送生源。這樣的定位,對中學教育的傷害是致命的。我一直認為,中學教育必須是獨立完整的體系,必須有自己獨立完整的目標。不這樣,中學教育形不成大格局,做不了大文章,也不可能有大作為大成就。
中學畢業時,正好十八歲。十八歲是個什么概念?在古代是成人,那是人生中的大事,要舉行隆重的“冠禮”,整套儀式之后,還要請德高望重的人給十八歲的成人在名之外起個字,十八歲成人后,名和字開始并用,名只有長輩才能叫,同輩后輩只能稱其字。十八歲成人,就開始受人尊敬了,當然,受人尊敬的前提是自重,要履行成人的義務、承擔成人的責任。十八歲在今天,則標志著可以成為法律意義上的公民,開始具有公民的所有義務和權利。
由此可見,中學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人的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至為關鍵的教育。我們從事中學教育的人,正是要在這一點自尊、自重、自警、自醒,自己先要對中學教育高看一眼,然后才能讓全社會高看一眼。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法治意識、人文情懷,在中學階段完成公民教育,讓他們成為合格的公民。這樣的定位很重要,是基礎性的。方位確定了,才有方向的問題,才有方法的問題。我們的教育改革,我們的教學安排,都要圍繞這樣的方位來進行。
學校以學為主,學習以通為貴。這兩年,社會各界十分關注“錢學森之問”,也就是中國的學校為什么培養不出大師。圍繞“錢學森之問”人們不知寫過多少篇文章,開過多少次研討會。其實,在“錢學森之問”之前,錢學森先生曾花費很多心血提倡通識教育,呼喚大成智慧。通識教育和培養大師是一脈相承的。通識教育是大師出現的基礎,只要通識教育蔚然成風,大師出現才能水到渠成。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在大多數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時代,出類拔萃、顯山露水的人,基本上都是經過良好的通識教育、形成大成智慧的人。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中學最適合通識教育,是培養大成智慧的黃金時期。因為中學不像大學那樣細分學科,有利于學生在知識上全面發展。在文科上有特長的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在理科上有特長的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這在中學是能夠做到的。錯過了中學時代,一但進了大學,文理學科涇渭分明,壁壘森嚴,要搞通識教育,難度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因此,我們搞中學教學改革,講提升中學辦學質量,主攻方向就應該放在開展通識教育、培養大成智慧上。也正是在開展通識教育、培養大成智慧上,我們可以有大的預期、大的作為。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比別的任何部門任何單位都更強調樹立人的歷史主體地位,都更強調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人的主體作用,當然面越廣越好。因此,在辦學過程中,互動很重要。互動的渠道和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師生互動,這是最常見的,即大家常說的教學相長;二是同學之間互動,即大家常說的學學相長;三是教師之間互動,即大家常說的教教相長。這三種互動,我們一直在努力運用,效果很好,今后還要不斷加強。我這里還要說兩種新的互動,一種是學校要和家長互動,不管在什么時候辦學、在什么地方辦學,沒有家長的參與和支持,教學效果都要打折扣,特別是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背后不僅有父母,還有更上心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學校如果不能與他們保持良性互動,很多事寸步難行。另一種是學校與社會互動,具體地講,就是學校要通過新聞媒體這個橋梁和紐帶,與社會各界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贏得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為自己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辦學環境。
人大附中這樣處在風口浪尖的名校來說,主動與新聞媒體溝通,與社會各界形成良性互動,事關重大,在這方面,我們有經驗,也有教訓,今天一定要予以更多的關注、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一口氣講了五種互動,也許還沒說全。我們就是要通過各種各樣的互動,激發和凝聚方方面面的正能量,提高人大附中的教學質量,推動人大附中的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學問學問,“學”必須與“問”連在一起
上面說的都是宏觀中觀的問題,下面我想說微觀的問題,也就是在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語境下,我們如何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思來想去,我覺得擺在第一位的,還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中學培養創新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向內下功夫,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自學的自覺、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
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注重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學問學問,“學”必須與“問”連在一起,而且“問”是學問的發動機。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中進步的。創新人才,首先是善于發現問題的人才,而且是善于在眾多問題中發現核心問題的人才。
所有創新人才都是“問題中人”,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發現并解決了小問題,便成就了小創新。發現并解決了大問題,便成就了大創新。中學培養創新人才,一定要鼓勵孩子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一定要培養孩子在回答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專心致志、鍥而不舍。
獨生子女容易眼高手低 團隊精神先天不足
獨生子女容易眼高手低團隊精神先天不足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我們在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培養孩子的協同精神。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越來越重視系統性和協調性。適應這種變化,科學研究和各種創新也越來越體現出協同性。
“協同創新”已成為當代創新的主要形式,也是當代創新能最終成功、能產生巨大效益的根本保證。中學培養創新人才,必須認清這種趨勢,順應這種趨勢,從娃娃抓起,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中國的創新人才教育來說,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還有其特殊意義,因為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團隊精神先天不足,更需要后天培養。有沒有團隊精神,愿不愿意、善不善于協同創新,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
還有就是要提倡培養孩子的動手習慣。七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導動腦與動手并重,十年前,人大附中也開設了許多讓學生動手的勞技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兩年,這個問題講得少了,所以今天我要重新提出來。動手,首先是勞動,勞動光榮,是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學校里的動手類選修課,作為一種理論聯系實際,作為一種知識運用,也是一切創造創新的活水源頭。動手類選修課,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同能力。動手類選修課,也是讓學生放松身心,増加學習趣味的重要途徑。還有一點特別的,現在的獨生子女,容易出現坐而論道、眼高手低的毛病,讓他們參加動手類的選修課,也算是對癥下藥。總之,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具有多方面的綜合效應,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我們絕不能等閑視之。
減負:學校絕不推卸責任迎難而上改進教育方式
作為一線校長,我十分贊成“減負”,人大附中這幾年也一直在做“減負”的努力,只有減負,讓孩子快樂地學習,我們才能回歸教育的本源,真正按教育規律辦學。作為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的會長,我更是真切地懂得,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與“減負”同步;不“減負”,難以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但減負問題是典型的知易行難,因為減負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只要高考的指揮棒還在,只要社會心理對教育的預期居高不下,減負很難有大的進展,現狀也很難有大的改觀。
就學校而言,就教師而言,就現實條件而言,目前減負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負擔減輕了,身體才會放松,心境才會空靈,工作才會從容。身體放松了,心境空靈了,工作從容了,我們才會有時間讀書學習、加油充電,深入思考一些大問題; 身體放松了、心境空靈了、工作從容了,我們才會生發出更多更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寬松的環境從容地工作,這是我的教育理想,相信也是大家的教育理想。讓我們一起向改革創新要時間、以改革創新要空間,共同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努力。
下一篇:教育的目的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