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生命都發生在石頭縫當中,光禿禿的石頭上是不會有生命的。教育改革的本質,不僅僅是改變學校的課程表,而且發生在人的大腦之中。
互聯網不能替代學生動手實踐的課程,經驗不能直接獲得。互聯網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診斷和反饋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學生的自我反省;互聯網技術憑借豐富的信息可以引發學生的豐富聯想,但是不能替代學生頭腦中的聯想和想象。互聯網技術不能替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
16年前,我曾經在北師大參加過一個論壇,當時討論的話題就是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后,我們的教育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我們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進行大膽的探索。那時候我們還用電話線撥號上網,今天已經走到移動互聯的時代,這個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辦了一個網校,覆蓋了200個地級市。回想起來,技術改變了我們30年的教育,改變了30年的生活。
互聯網改變了一些教和學的方式
互聯網能夠做什么呢?不能夠做什么呢?這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互聯網能夠做什么?能夠給我們提供無限多的資源,它改變了我們一些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
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培養學生哪些“核心素養”,網絡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首先它改變了信息存儲、傳播、檢索的方式,人類具備了基本生存條件后,信息成為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僅僅幾分鐘的時間,我們在座會有1/3甚至更多的人會看一下自己的手機,我們對信息有一種超越任何時代的渴求。技術給我們提供了新的信息組成方式、處理方式和呈現方式。技術怎樣改變了我們的教學?一個學生在作文當中寫道,“9·11”事件發生后的第二天早上,第一節課就是歷史課,趙老師一改往日的幽默風趣,很嚴肅地給我們講了這件事情。僅僅在事件發生幾個小時后,就進入了我們歷史課堂,這是十幾年前發生的事情。由于參與創造知識的人數與信息傳播水平的變化,使得今天的知識產生了劇烈的膨脹。
面對無限的信息,我們沒有必要把學生約束在考試科目的學科范圍之內。我們希望學生具備什么呢?首先,要具備積極熱情終身學習的態度,保持好奇心。其次,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時間資源和個人的資源,能夠面對巨量的信息快速地做出選擇,能夠精準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這種信息,能夠對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快速的整理和分類,建立知識之間、碎片之間的聯系,然后抓住核心知識,構建起自己獨特知識的網絡框架等。我們過去僅僅是讓技術適應傳統的教育,但是今天要徹底改變生活的方式,如果把老師的內容放到網上叫作技術1.0,把實現在網上智能化學習叫作技術2.0,我們已經實現了,今天包括北京四中網校已經完成實現了智能化的學習,通過老師的講課,迅速、自動生成一個試卷檢測知識掌握的程度,在檢測的基礎上提供精準的學習資源。
互聯網時代教育改革的本質,改變的不僅是學校課表
網絡時代更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更有利于學習者采取專題探究式學習。我們今天做老師的最怕“專”,我們通常把這個“專”理解為偏科,其實不是,“專”的學習不應該是偏科,而是高度綜合的學習。一個專題往往涉及很多領域,甚至跨學科、藝術、人文、技術等多個領域。比如我們給高中學生提供的一個問題:能不能設計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軌道?但首先要確定衛星的功能是什么,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軌道,根據軌道的高低設計什么樣的動力系統,發射點的選擇,發射過程以及發射基地的建設,這里涉及到地理、地質、氣候、氣象等一系列的問題。
今天網絡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碎片化的學習,提供了很多線索,這些線索需要我們進行整理,需要學習者有高度的熱情和效率。我們在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這個問題真正由學生發現的話,他們的熱情絕對不是考試可以相比的,會釋放出無限的創造力。傳統的教育是以知識的完整性為目標,構建單一的學科,相同的知識體系。而這種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的方式,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構建的是一種多學科、問題化的知識體系。如果我們的學生腦子里面是同一張知識結構圖的話,還談什么個性化教育?
教育改革的本質,改變的僅僅是學校課表嗎?我們在做教學改革的時候,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高考制度下,為了讓學生獲得較好的成績,我們教導學生不要偏科,要均衡,于是我們得到了這樣的知識結構圖。這張圖的本質就是一個矩形,這種才智結構的特點就是窄、密、均、缺少個性。在當前的考試制度下,我們常常把全面的發展理解為均衡的發展。實際上真正具有突破性思維能力的人,他的才智結構不是這樣的,而是一種叫作埃菲爾鐵塔式的才智拓撲結構。一個學生有他最感興趣的學科,跟這個學科關系越緊密的,發展得越好。比如說這個學生對物理感興趣,數學可能就會強一些。每個人有不同的才智結構,個性被充分體現,所以我們經常要求學生每年讀幾十本書,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為什么?不同知識領域的邊界,不同領域之間的縫隙、邊界,常是產生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的地方。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都發生在石頭縫當中,光禿禿的石頭上是不會有生命的。所以教育改革的本質,不僅僅是改變學校的課程表,而且發生在人的大腦之中。改變教師的行為模式,改變人腦中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和過程。
真正啟迪心靈的教師不會“下崗”
互聯網是無所不能嗎?互聯網有很多事情不能做。不是說我們通過網絡把課程傳到農村留守兒童的校區中,學習成績就都提高了,沒那么簡單。
互聯網不能替代學生動手實踐的課程,經驗不能直接獲得。有的時候我看到有一些公司開發的軟件,沒有什么價值。有些東西必須要通過直接的體驗,比如說看雜技演員走鋼絲,看得懂嗎?看得懂,什么叫作學會,你走不掉下來就學會了。我們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缺陷,絕大多數的學習活動起點是書本。這個源于中國的語言里面,常常把學習叫作讀書,把上學叫作讀書,很多學生認知的過程是不完整的。這也是為什么經過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學生仍然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精神的原因,是因為他的知識的來源主要是間接經驗構成的,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互聯網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診斷和反饋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學生的自我反省,互聯網技術憑借豐富的信息可以引發學生的豐富聯想,但是不能替代學生頭腦中的聯想和想象。互聯網技術不能替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
這就決定了今天教師在短時間內不會下崗。但有些教師可能會有下崗,就是傳聲筒式的、復讀機式的老師可能面對互聯網會失去他的職業,但是真正啟迪心靈的導師,他們不會消亡,他們永遠是社會的需求,永遠是年輕人的需求。
所以,我們對于互聯網引發的革命,要有一個客觀、冷靜的認識,我們要利用他們的優勢,用我們其他方面的工作來彌補他們的不足,至少現在還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前一段時間,圍棋人機大戰,實際上不是人和機器誰勝誰負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人和一群人的較量,我們不要過分夸大機器的作用。
上一篇:普職融通破冰啟航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