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總書記的報告再一次強調了教育的地位,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民族振興、社會進步,是中國共產黨的兩大歷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發揮著基石的作用,責任重大,所以黨提出了教育優先的方針。下面我談一下十八大報告中感觸最深的幾個問題。
第一是發展問題。在主題報告中,“發展”兩個字出現了294次,這說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在新的時期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教育是重要的發展內容,而且教育是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我們沙市中學目前面臨著發展的重大機遇,這個機遇是與荊州市的發展同步進行的。在未來幾年中,我們是否能夠延續過去的輝煌,能否領軍荊州教育,應該是每一個沙市中學師生考慮的問題。在發展過程中,要有爭先進位的思想,要把握教育的規律,洞察時代的變化,創新發展理念;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整合學校目標和文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在辦出學校的特色上多做文章,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要破解學校發展中的難題。
第二是報告中“人民”出現了145次。此外,“民主”70次,“民生”18次。這些詞匯如此頻繁地出現,充分反應了中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貫宗旨,推進民主政治進程、著力改善民生的決心。大會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反映了執政黨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學校辦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學校的社會責任。從微觀上看,我們要對在校每一個學生的教育負責,同時也要促進教師的發展,提高教師的生活水平,重視教師的利益關切和需求,服務每一位教師。
第三,十八大對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我們在學校教育中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堅持課堂育人、課程育人,嘗試建立學科德育的體系和模式。另外還要堅持實踐育人,開拓德育工作新渠道。建立社會實踐活動體系,加強實踐活動基地建設,讓學生走出校園,爭取社會資源進入校園。
第四,十八大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領會十八大精神,就要把握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準確定義教師素質的新內涵。促進教師隊伍與時俱進。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首要任務是師德建設,我們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把立德樹人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任務,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注重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對我們教師隊伍的素質要求更高、更全面,我們不僅要學習學科專業新知識,還要學習教育教學新方法,掌握新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要有改革和探索的精神,善于創新。培養未來的創新人才,需要敢創新能創新善創新的教師。我們既要能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又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學生。
第五,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教育。
十八大報告提出24字的核心價值觀,這是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結和提煉,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對于國家發展、社會建設和公民道德要求的提煉,24個字有利于傳播和培育。我們要引導學生自覺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的理想,弘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規范,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我們宣傳這24個字,動員組織教師認識和理解涵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學校管理,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有道德、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合作精神、有愛心的合格公民。
上一篇:校長要用“心”治校
下一篇:如何提升校長綜合素質?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