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巴爾扎克)”應是一名教師的座右銘。“要做就做有思想的教師”應是一名教師終身努力的目標。做有思想的教師要學會為師之道、育生之道、教學之道、帶班之道。
一、為師之道
當教師就要當讓學生心服口服的教師,當教師就當學生愛戴家長信賴的教師,不是靠教師的嚴厲也不是靠教師的權威,更不是靠一時的蒙騙和一事的表現,而是靠教師的品格、品位和品牌,影響著學生的一生一世。
1、教師要塑造品格。
塑造品格就是要教師塑造師魂、師德和師表,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建設遠離庸俗文化是塑造品格的根本。認真學習《教育法》和《教師法》、認真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模范遵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都是必要的,高標準規范自身言行,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名師大家的嚴謹治學精神和師表風范是為師學習的榜樣。
2、教師要提高品位。
作為一名教師要具有豐富的文化專業知識,嫻熟的課堂教學方法,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良好的教育科研意識。在教學工作中善于從同行的聊天中、從學生的交談中捕捉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經過分析然后確立為有針對性的研究,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不就事論事,就題論題,而是從解決問題中找出具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可以全面提升為師的教學品位。
3、教師要打造品牌。
教師也要有自己的品牌,這需要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積淀的結果。教師打造自己的品牌需要提升理性思維能力,善于總結實踐經驗,揭示教學活動規律,構建有效教學模式,形成鮮明教學風格,爭做教學名師大家。也就是用“心”去教學,無欲則剛,有容乃大,帶著愛心工作,帶著激情工作。
二、育生之道
學生的教育應從如何做學生開始。家庭和社會對學生教育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有調查表明:幾乎100%的“問題家庭”造就了“問題學生”,90%以上的“問題學生”源自“問題家庭”。“問題學生”基本上不存在智力障礙,而是思維方式、行為習慣比較偏激,通常表現以自我為中心,敵視、逆反學校的正面教育等。因此育生要做兩件事:一如何做學生,二什么是學習。
1、使學生明白怎樣做學生?
現在的中學生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把“泡吧”、吸煙、談戀愛以及玩手機、染頭發等當成一種時尚,極大地威脅著學校的風氣,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特別需要教師的正面引導和教育。這些所謂的時尚都存在“問題學生”身上,而且屬于易上癮、易傳染、難去根的頑癥。要對學生明確提出:一合格的中學生應文明禮貌、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具有積極的競爭意識,具有飽滿的學習熱情,具有充沛的精神狀態,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時尚是青年人的個性表現,追求時尚是青年人應具備的特征。時尚應當是高雅的,每個人追求的時尚都應當符合自身的身份和特點。“時尚”有很強的吸引力,也充滿誘惑力,這更需要學生要具有堅定的自制力。
2、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學習?怎樣學習?
調查表明:“怎么這樣沒有記性,講過了還不會”,教師抱怨最多的學生是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主動學習的意識的學生。解決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方法是教師的首要任務,要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學習,怎樣學習?
使學生認識到:知識是學生自己學會的,不是老師教會的。在學習的征程中,老師只能扶著你送一程,路還是要靠自己去走。老師為你鋪設了一條學習之路:寬敞但不平坦,暢通但不筆直,尚須每一位同學去開辟、去奮斗。
常規學習需做到:上課聽講有目的性(后面要講什么?)、課上筆記有科學性(應當記什么?)、課下作業有實效性(本課學習的漏洞是什么?)、課下復習有計劃性(自己的時間干什么?)。
三、教學之道
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作用(贊可夫)。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大腦中沒有知識只有學生,知識的傳授過程基本上處于下意識狀態,關注更多的是全班同學聽講的情緒和激情,這樣的教師才是名師。在課堂上若只有知識沒有學生,自我陶醉自我欣賞的教師,充其量是一名教書匠。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出現或存在熱情或激情的時候。教學的關鍵是把學生的熱情或激情能夠把持住并長久的保持下去,直到形成穩定的學習意識、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生產生一時一刻的熱情或激情是很容易的,困難的是將一時一刻的熱情或激情轉化成習慣。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的培養、保護、鼓勵、激勵、表率和榜樣等等的共同且長期的作用。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一要注意示范作用:教師嚴謹的治學思想、嚴謹的工作態度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二要引導體驗學習:教師的教學是使學生體驗認識——記憶——理解——加工——同化——應用知識的遞進式的思維過程,實際就是體驗成功。
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目標教學。教學中,教師是先知,學生是未知,教師是在自己設計好的已經知道結果的前提下進行講授,目的性、積極性較高;而學生聽課常常是被動的摸索著跟著教師走,往往沒有或不清楚目的性和主動性。學生聽課好比盲人摸象,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將科學的學習方法潛移默化地熔入知識點中,使學生逐漸地將教師的方法同化為自己的方法,逐漸脫離教師的引導并創造出新的方法,實現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境界。
四、帶班之道
“有思想的教師”一定是會帶班、帶好班的教師。班主任如何帶班?
首先,班主任工作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更是一項研究性的工作。在工作中要體現長期性、連續性、系統性,對學生需不斷地鼓勵、激勵和監督,特別是監督,不是開幾個班會、搞幾個活動、表幾句決心、喊幾句口號就能實現教育效果的。
其次,“真正的好心,必須顧及效果,總結經驗,研究方法”(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好心沒有得到好報(我們不是非要得到好報),不能埋怨對方,而要反思我們實施好心的方法問題。否則,不是真正的好心,甚至是壞心。
第三,常規管理要經常(思想教育),嚴格管理要從嚴(違紀行為)。形散則心散,心散則神散,神散則智散;秩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防止“劣幣驅逐良幣”,一旦那樣將出現惡性循環。
上一篇:實現高效管理的關鍵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