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新聞
摘 要: 中學階段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成熟的時期,人文素養是中學生重要的素質之一。在政治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通過政治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政治教育所具備的最基本的功能。
關鍵詞: 人文 人文素養 政治新課標 思想文化史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是國民優良品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文”一詞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是對人的肯定。人文精神則泛指人文科學體現出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它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主張以人為萬物的尺度;肯定那些在使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活動中所折射出來的那種精神氣質:獨立不羈的自由思想精神,勇于進取、忘我獻身的精神,堅持真理、勇于改正錯誤的精神。在中學階段,學生的人文素質是指學生關注人類發展的政治,關注人類在政治中創造的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轉而由關注政治到關注現實,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由關注政治上的人類到關注當今的人類,由關注政治中個體價值的實現到關注現實中自我個體的發展;由關注人類全體到關注個體,從而關注個人的發展,關心他人。在這個由政治到現實、由全體到個體的體驗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思想、勇于進取、堅持真理、關注他人、忘我獻身的精神品質。
二、政治新課標在人文教育方面的體現。
在前言部分,新課標就提出了“普通高中政治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基本理念部分,新課標的突出特點是多處明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如提出“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提出了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要“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在學習方式方面提出了要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求教師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在評價機制方面,要求教師的評價更具科學性和人文性。
新課標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目標上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課程目標分解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其中,過程與方法的提出帶來的是學生學習政治方式的突破。探究性學習受到師生的重視。探究性學習會彌補傳統教育中科學思維教育和科學方法教育的不足。學生在探索問題、尋找真理的過程中如果不具備科學精神就無法獲得成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出更使教育者從傳統教育中單純的政治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轉變成為可能。政治是由人創造的,人在創造政治時必然會擁有自己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果教師只把政治本身交給學生,而忽視創造政治的人的情感、人的價值,那么我們所看到的政治只不過是一具沒有了靈魂的軀殼。因此,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心靈體驗,培養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讓學生懂得對人的尊嚴進行捍衛;對自由、平等、正義進行呼喚;對人的生死、信仰、終極價值進行反思。這樣學生學習政治才能做到與政治上的杰出人物進行心靈的交流甚至共鳴,才能觸及政治的靈魂。而在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學習又會促使師生共同發展,政治的人文教育功能才會充分發揮。
三、充分發揮政治學科的優勢,挖掘利用政治教學中的人文內容,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新的政治課程標準,改變了原來政治教學以政治史為主要內容,以王朝興替為主線,忽視了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內容的缺憾。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史、風俗史,尤其文化史方面的內容比重。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這部分內容,挖掘其中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以人民版教材必修模塊三為例,從中國古代傳統思想文化到近現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從古希臘的“智者學派”到近代的啟蒙思想,有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如“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專題,講述了中國思想傳統文化從諸子百家到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歷程,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古代圣賢孔子“仁者,愛人”“有教無類”的樸素平等仁愛思想,孟子“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墨子“兼愛”“非攻”“節用”的平民思想,還有明清之際黃宗羲、顧炎武等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體會古代偉大思想家站在時代的前列,為民所思,“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情懷。
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專題中,通過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理解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政治責任感;通過中國古代文學,古代繪畫、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
對于西方思想史,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再到近代啟蒙思想,有助于學生認識人文精神的起源,以及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具體發展表現出的特定內涵;文藝復興結束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啟了資本主義文明;人權至上,人的尊嚴與價值高于神、上帝,提倡自由平等博愛,人性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而馬克思主義則為人類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正確道路。
通過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我們可以了解中國近代的思想先驅者在外來思想的沖擊下,探索救國救民道路,追求民主的歷程,可見我國自“五四”運動以來一直在追求著人文精神的實現,從新文化運動到革命戰爭到社會主義實踐,再到改革開放,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挫折中不斷成長、弘揚。
通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發展,我們可以了解西方人文主義學者在反對宗教神學和封建等級制度對人的束縛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放人,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的人文精神,它經過啟蒙運動的升華已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因而,在新課程標準中列有專門的選修專題:如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尤其希臘公民對自由、民主、平等的崇尚,還有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凸顯了對學生民主、平等、法制思想培養的重要意義。因此,要充分利用近代社會民主思想的起源、主要觀點、民主制度不同的表現形式、爭取民主反對專制斗爭中的代表人物來培養學生民主、平等、法制觀念,幫助他們確立積極推動民主進步的政治責任感,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而且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推動中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提供意識形態方面的條件。
總之,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會導致優良品質的喪失,國民素質的下降,我們不能再辦沒有靈魂的教育了。全社會都應重視政治教育,讓所有的政治教師都關注政治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在政治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出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讓我們記住蘇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中的話:“教育的藝術就在于,要讓受教育者把他周圍的東西加以‘人化’……從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東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對人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