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山西省汾陽中學 王繼民
【時間】2013年12月19日
【嘉賓】山西省汾陽中學王繼民
【主持人】記者
汾陽中學是山西省中學教育史上屈指可數的百年老校,占地面積125畝,校園建筑布局靈活,并與樹木花草融為一體,呈現出濃郁的園藝風格。這里既有中國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延伸,又有歐美創新文化的激活,走進校園,幽幽小徑亭臺樓閣,鳥語蟲鳴聲聲悅耳,松柏參天片片蔥郁,丁香簇擁花香撲鼻,曲徑通幽處又見一番新天地。幽雅寧靜的校園讓記者一顆奔波的心也隨之沉靜下來,在王繼民校長古樸典雅的辦公室內聽他娓娓道來在汾中的心路歷程。
【記者】:汾陽中學高考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應屆文科生達線率在呂梁市穩居第一,理科達線率位居第二;興汾學校文理達線率均居于呂梁市第一。請問王校長是如何抓教學工作的?
【王校長】:一個學校的好壞,高考達線人數是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標準。若一個校長只盯著高考,不考慮長遠,學校就得不到真正的發展,這個學校的高考成績最終也會滑坡。所以在我看來,高考達線人數只是我們高中教育、學校發展的結果,而不是目的。
汾陽中學現在的成績與汾中多年的教育理念、辦學方式、育人歷史都息息相關,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藝術素養和思維品質與求真精神,致力于培養會學習、會生存、有德行、能創造、全面發展的現代人,而不是單純只追求高考。若一個學生具備了上述這樣一些素養,我想高考對他也就不在話下了。
中學教育所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培養習慣,包括生活習慣,也包括學習和思維習慣等。我們學校就是要努力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習慣,讓學生學得快、有激情、愿意學,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自我發展。比如,汾中從高一到高三各個年級,都開設體育、藝術等課程,還有眾多的學生社團,讓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當然在開設這些課外活動的同時,我們也從嚴管理,嚴格保證一個高中生應有的學習時間,高中生不吃苦不行,但也不能死抓時間,要讓學生們快樂學習,而學生的快樂學習是我們的老師用汗水和努力換來的,我一直引導我們的老師在課下多花時間,做足功課,保證課堂教學堂堂精彩,以此來節省學生的時間,讓學生高效的學習,快樂的學習。歸結起來,汾陽中學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有三個因素,一是科學的教育理念,二是學生快樂學習,三是教師吃苦努力。
汾中一直以來以理科著稱,但作為一個大校,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老校,若不注重人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與學校的歷史、地位及聲譽是不相符的。所以本世紀以來,汾中開始注重文科發展,文理并重,而且實現了文科上的突破。我們于02年引進外教,04年開始與美國卡爾頓大學合作,并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圖書館、天文館、探究實驗室,此外還擁有60余個學生社團、各種文化興趣小組等,供學生研究、探討和交流。
【記者】:都說汾陽中學文科教學是特色,近幾年汾中的文科達線人數名列全區第一,請問您的教師隊伍是如何管理文科生的?另外,如果其他市、縣的學生要來汾中上學,您是怎么看待的?
【王校長】:我不主張文理分科,但現階段文理分科是現實,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去適應它。汾中這幾年在文科教學上的主要做法是抓優勢學科,扶優補差,學校開展了各個學科、各種類型的輔導班、講座,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優勢。在文科班的教師配置上,學校也做了很多工作,如給文科班配置數學老師就需要動一番腦筋,文科班的數學老師不需要搞偏題、難題、怪題,但要適應文科生的整體水平,做到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
文科的另一重要科目就是外語了,而外語教學一直是汾中的優勢。我們的學生進來時,外語總水平在全區也就是七七八八,經過三年的學習,高考外語成績要比全區平均分高出十幾分,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于我們引進了外教,送老師去國外進修,投資數百萬元用于外語學科的建設,讓外教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使學生感受到了純正英語的魅力,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水平。下一步,我們計劃培養我們的學生考雅思、考托福,直接到國外去讀書。
汾中的文科教育一直堅持扶優補差的做法而不是取長補短,按照這種思路,只要堅持三五年,就會見到成效。現在文科是汾中的優勢,全國各地的一流大學里我們的學生有很多,一本、二本的升學率在全區更是遙遙領先,如08年我校文科達線人數61人,其中達一本線19人,達二本線42人,達線率20.2%,在呂梁市名列第一,今年我們的文科還會再上一個臺階,會被更多的人認同。當然,我們在保證汾陽人民的子弟上學的同時,也歡迎其他市、縣的學生來學習,我們會從學習、生活、管理等各個方面提供便利,讓學生學得高興,家長送得放心。
【記者】:汾州文化呂梁聞名,汾陽中學的校園氛圍也一直為眾人所樂道,請問王校長是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
【王校長】:汾中文化的根是中西文化交融。汾陽中學至今已有103年的歷史了。早在1906年,汾州府就創建了“汾州府中學堂”,1915年,美國卡爾頓大學基督教公理會創辦了教會學校——銘義中學,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銘義中學,并將汾陽、文水、介休、孝義、銘義、尊德等中學合并組建了山西省立汾陽中學,在晉中、晉西招生。
汾州文化有2000多年的厚重歷史,而汾陽中學繼承了其精髓,并與現代西方先進理念相結合,中國的國學、博學和仁德結合西方的科學、實證和民主,使汾中成為一批又一批國家棟梁成材的搖籃,歷史上曾有國家領導、著名學者、藝術名流在這里執教和就讀,培養了中國油畫先驅衛天霖、學部委員侯外廬、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浚、著名電影導演賈章柯和省部級領導等一大批社會精英。所以在全國各地,以至到了國外,大家都知道有個汾陽中學,汾中人的足跡遍布海內外。
汾中的校園文化、歷史底蘊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副省長張平評價汾中為“山西省最好的學校,來到這里,有種讀書的沖動。”這就是環境育人、文化陶冶、歷史熏陶。我相信,來到汾中,學生想不學不行,想學不好也難。
【記者】:前面您提到汾中特色之一外語教學,那么請問您是如何抓外語教學工作的?
【王校長】:高中教育,數學、外語是最重要的兩科。數學的教學,各校都有各校的方法,各家都有各家的名師,但外語教學,中國人大多都是啞巴英語、聾子英語。汾中的外語教學改變了這種又聾又啞的現狀,我們從02年起就聘請歐美本土的外教來汾中任教,每年都至少有兩名外教加盟到教學隊伍中來,學生在新奇中激發著學習的興趣,在交流中鍛煉著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提升著自己的實力。我們外語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我們的學生比別的學生學得好、學得活。就這一點來說,學校投資的值、利用的好、管理的活,而學生學得好、考得好。
全省請外教的中學并不多,能連續八年聘請外教,而且都是原籍外教的,汾中獨此一家,舍得投資、長期堅持、潛移默化,我想這也就是汾中外語教學遙遙領先的一大重要原因吧。
【記者】:都說汾中的教師敬業精神好,請問王校長是如何進行教師隊伍建設的?
【王校長】:一個學校發展、騰飛的關鍵是教師隊伍。沒有一流的教師隊伍,就培養不出一流的學生。但如何培養一支一流的教師隊伍,是目前學校管理的一大難題,它不僅需要資金的投入,更需要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教師想干、樂意干,把教學工作當作樂趣。
校長有很多種當法,而我主張做一個平民校長,在學校就是后勤部長,為教師、學生服務,為他們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問題,并且帶領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都真正服務于廣大師生的發展,使各部門的領導真正成為教師實現人生追求的服務者和促進者。我們奉行一切服務于教學,一切服從于教學的宗旨,努力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和學校管理方式的三大改變,以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三大發展。行政、后勤工作的核心是服務,若學校垮了,要校長干什么,要服務干什么。這一理念讓我們高效服務,老師沒有后顧之憂,心情舒暢,教學工作自然能做好。
我們的教師可以到北京、上海等地接受最好的培訓;我們的教師可以花最少的錢住最好的房子。我們有優美的校園環境,老師們愿意來,工作的舒服,干的高興,加班加點雖然很累,但仍愿意做。“學校的發展與其自身發展緊密相連、息息相關”,這是汾中老師們的共識、理念。學校也提供各種便利鼓勵廣大教師成名成家,做“專家學者型”型教師。對教師的業務素質,我們定位在這樣的層面:寬厚的專業知識;扎實的現代教育理論功底;科學的教學方法;感人的教育教學藝術;優良的組織管理能力;獨立的科研能力;熟練運用現代教育設備的技能,通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學校培養起了一批優秀的教師隊伍,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念已深入人心,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滲透到每一位教師的日常教學行動中,從而提高了教學水平,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記者】:請問王校長是如何怎樣看待您的日常工作的?
【王校長】:我個人的人生經歷、閱歷比較豐富,在學校時學的是經濟專業,特長是搞管理,而管理的核心是人,我在工作中一直能夠做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
我的想法是,既然你與學校結合,就要為學校做點什么,就要給學校留點什么。從擔任校長職務以來,我一天在學校的時間有十幾個小時,堅持每天早到校、遲離校,節假日和寒暑假也很少休息,這樣的生活也累,但我選擇了學校,也就順其自然了。我聽一聽課、跟學生、老師探討一些問題,了解教學管理和師生生活的問題;改善師生住房條件,使老師們安心工作;改善學校環境,教學設備,為學生、教師創造更良好的學習、工作環境。
【記者】:汾陽市委、市政府是如何支持學校工作的?
【王校長】:一個學校的發展除了內部管理,離不開社會、上級的支持,汾中在這方面的條件得天獨厚,上級相關部門的一大批領導都是汾中人,是我以前的領導和同事,這使我在做學校工作時能得心應手,時半功倍。
作為汾中校長,我一直踏踏實實,勤于內部管理,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按照教育規律辦事,逐步彰顯汾中教育優勢,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首先汾陽市委政府對汾中一直大力支持,在教育經費和用人上給了很多優惠政策,汾中可獨立招收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六所高校的優秀人才,近幾年補充了80多名優秀教師,有力地激活了學校的教、科、研氛圍,加快了教師隊伍的建設。
有了市委、市政府及上級相關部門的支持,有了校友、社會的捐助,資助困難同學、獎勵優秀學生,汾中形成了政府重視、教育優良、社會關愛的良好風氣。
【記者】:老師、家長、學生都說您是“最好的校長”,請問您是怎么看待這一評價的?
【王校長】:我來學校已經9年了,一路的風風雨雨,聽到的不僅是褒獎,也有指責。家長們望子成龍心情迫切、希望子女進好學校,這樣的心情我能理解,所以對有時家長過激的話也能夠理解。
現在大家的認可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更大的壓力、更高的要求。要求我、認為我應該搞好學校,這是壓力,也是動力。
我在抓學校管理的同時繼續關注課堂教學、深化課改,始終把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主戰場,優質課、示范課,堂堂有效、堂堂精彩是汾中人永遠的追求。只有這樣才能不負厚望,學生才能有求真、崇善的品質,才能有思想、素養高,我想這樣的學生高考自是不在話下。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負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記者】:請問您是如何加強汾中建設的?
【王校長】: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什么都懂。我學的是經濟管理卻搞了教育,我不懂學校卻逐步營造了這樣一個美麗的校園。很多人都以為我有教育和園藝顧問,才能把學校搞得如此美好、如此協調,像一座優雅的園林,其實做好這一切的關鍵在于我愿意做,愿意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家去經營。一個校長、老師只有把學校、班級當作自己的家去經營,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把方方面面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工作做好。
我不敢說我們汾中的校園就是最美的,但我相信這里是學生讀書的圣地,青年教師成長的沃土,教職工生活的樂園。
【記者】:高考成績已經揭曉,汾中今年取得了達線人數和達線率兩個第一,請談談取得這一成績的原因?
【王校長】:誠惶誠恐的20天總算過去了,汾中今年取得了達線人數和達線率兩個第一,達線總人數為290人,一本120人,理科最高分640分,文科最高分596分,其中,文理達線260人,達線率37%,理科202人,達線率44.9%;文科58人,達線率23.4%;體育藝術類30人,達線率35.3%。汾陽中學孕育的興汾培訓學校,達線人數218人,達線率54.4%,達線率保持呂梁市第一,達一本線人數70人,占達線人數的32%。特別是興汾培訓學校文科參考人數為130人,達線人數97人,達線率為74.6%,最高607分。體育藝術類達線人數12人。盡管取得了好成績,作為校長我的壓力很大,教師的壓力比我更大,我現在考慮的是明年怎么辦,我們已經著手研究總結今年高考的題型變化和對策,以學科研討總結經驗并針對性的對新的高三的教師給予指導和幫助。我現在的工作就是要緩解壓力,讓教師們平穩地度過這最緊張的時刻,愉快的投入培訓學習和新的工作中去。
【記者】:如何看待差生?
【王校長】:“差生”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差生”可能只是文化課考試差,但其他方面一定有其未被發現的優勢。現在的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而這一時代對人才的創新、學生的發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發展,但又不是整齊劃一的發展。汾中始終堅持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和終身發展負責的辦學思想,以“培養會學習、會生存、有德行、能創造,全面發展的現代人”為目標,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精心組織教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積極探究的學習品質。如根據學科教學的需要,面向全體學生開放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深厚興趣和動手實驗操作的能力,我校的探究性學習課題已經有173個;通過開辟北大附中網校示范校、博雅數碼港、北京四中網校、21世紀基礎教育網、中國名校教育網、金太陽教育網、中教育星資源、網上圖書館等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廣大師生創設了良好的科研和學習環境;學校成立了體育集訓隊、合唱團、藝術特長班等,每年都有一大批學生考取專業合格證;學校還成立了國旗班、天文興趣活動小組、軍樂隊、學生社團……使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心理素質等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
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優勢,不能讓所有學生吃同一碗飯,穿同一件衣,而要根據不同優勢進行培養,如適合普通高考的、適合藝術考試的、適合體育發展的……總之,要幫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所以說差生,其實不是學生差,而是我們沒有給學生找對發展的路。
【記者】:請您簡要談一下您的個人經歷。
【王校長】:我個人的生活閱歷是比較豐富的,首先我是恢復高考后新三屆的大學生,1979年考入山西財經學院計劃統計專業。畢業后,不愿教書,自愿回到呂梁的行政機關,在行署統計局干了6年。1988年響應呂梁地委到基層掛職鍛煉的號召,回到自己的家鄉——汾陽縣,先后擔任粟家莊鄉副鄉長、鄉長, 1998年9月市委安排擔任見喜鄉黨委書記,基層的工作一干就是13年。 2001年春,我參加了汾陽中學校長公開選拔,走過了上山、下鄉、回城的經歷,正式跨入育人行列。從01年到現在,我做校長工作已經9年了,在呂梁各個學校中擔任校長時間算長的了。我當初當校長純屬偶然,“誤入歧途”卻又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么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對教育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我認為,當老師的不一定都懂教育,教學和教育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現在全市甚至全國既懂教學又懂教育的老師并不多。我國現階段教育的問題在幼小階段,幼小段應該是培養孩子們興趣、愛好和語言的最好時期,激發和引導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為他們今后甚至一生的專業和社會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可悲的是幼小段的教育盲目去適應一部分家長的不合理的、無知的要求而誤入歧途了,讓我們的孩子在幼小階段就厭學、逃學更談不上興趣和創造。在我看來,家長應該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配合學校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望,而不是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和學校就萬事大吉。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教育功能是學校教育不能替代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
【記者】:請您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您過去幾十年的人生經歷?
【王校長】:我想,應該說是:誤入“歧途”,樂在其中。
【記者】:如果要您用三個詞來概括汾中文化的特點,您會選哪三個詞?
【王校長】:求真、崇善、尚美。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