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山東日照一中 許崇文
【時間】2010年12月2日
【嘉賓】山東日照一中許崇文
【主持人】記者
記者:許校長,您好!首先歡迎您參加這期校長訪談欄目。日照一中創建于1924年,八十多年來,始終勇立改革的潮頭,走在時代的前列,成為日照市乃至山東省基礎教育的領跑者。作為一所名校,必然有一種文化在支撐著其傳承與發展。請您談一談日照一中的文化特色好嗎?
許崇文校長:“山同脈,水同源,樹同根,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理念。”八十年來,盡管風雨滄桑,盡管人事更替,盡管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考驗,但一中始終是和諧的一中。一所學校,特別是歷史名校,要有精神支柱,要有主流思想,要有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回顧學校發展的歷史,我們一直傳承著“和諧”的薪火,并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我們的教育是環保的,是原生態的,是遵循生長規律的,是以發展人的生命價值為取向的。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學校是文化的圣地,“文化立校”才能構建一個人心凝聚“場”,從而使學校抵達一個理想的彼岸。我們一直倡導文化管理,就是弘揚人文精神,用文化來熏陶人、感染人、培養人,這是最高層次的管理。早在三十年代,我們就提出了“勤樸勇誠”的校訓,就有“蔚為大器邦家光”的歌詞,引領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作風,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大氣有為,敢為人先,為家鄉、為祖國爭光。如今,我們正在追求“文化立校”的管理境界,用文化來引領學校發展,用精神激勵師生成長,把學校變成師生共同成長、和諧發展的精神家園。我們提出了“人文日新,和諧發展”的辦學思想,塑造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正由科學管理的大道向人文管理的境界過渡。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學校會真正變成一個人心凝聚的文化場,成為教師享受職業幸福、學生體驗成長樂趣的和諧家園。
在先進的學校文化引領下,我們取得了豐碩的素質教育成果,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對教育的理解。我個人認為,教育既是“人”學,又是“文”學,教育既要回歸人的本質,又要回歸傳統。為此,我們對孔子的教育智慧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相長”、“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等古訓重新進行了溫習。個人認為,整個《論語》就是“人”學、“文”學。教育首是“人”學。“人”的回歸,是教育的前提,教育者要首先把學生當成“大寫的人”來看,教育要先使人“成人”,再使人“成才”,要培養既有社會性又有豐滿個性的人。基于這種理解,我們堅持“以學生健康成長為本,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有成功的體驗和成長的樂趣,讓學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中培養特長、發展個性、提升自我。教育然后是“文”學,以文化人,教而化之,“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樹立了“啟智勵學,誨人不倦”的教風和“尚真求實,學而不厭”的學風,全力建設“共同體”文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創建和諧校園,以使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學和“文”學。
文化如山,引領人勇攀高峰,從一個追求奔向另一個追求;文化如水,滋潤人的心田,給人的心靈帶來慰藉。文化可以說無處不在,融化于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體現在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構建的“師生成長共同體”,就是現代演繹版的“教學相長”,要以此為載體建設一種師生共同成長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互動、合作育人的學校文化,讓文化融入制度,讓制度體現文化,實現人文管理引領下的科學管理。
學校只有構建成一個經典文化學習的共同體,才能擁有不竭的發展動力。“接受傳統文化的滋潤和國際文化的洗禮”應當是一所名校追求的文化品格。我一直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發展之根,根深才能葉茂;舍棄中國優秀文化而一味崇洋媚外者,大多都因舍本逐末而失去其發展動力。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我們要想成為這個“村”里合格的公民,就不可能游離國際文化之外。所以,傳統文化只有在與國際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才能彰顯出獨特的魅力,并為世界文化所接納和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應當是烙印著中國經典文化的思想,又有著現代國際視野的文化者。為此,我們提出了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質人才的育人目標,與青島二中等省內六所名校聯合成立魯東半島城市高中聯盟,與13個國家的許多中學和高校建立友好關系,每年有近百位外國專家或教育界友人來校訪問、講學,面向海內外招收、輸送留學生,與友好學校組織師生互訪,架起了傳播文化與友誼的橋梁,實現了促進交流和發展的雙贏目標。
我們目前正在通過“師生成長共同體”的構建與實施,來培養這種融匯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國際文化為一體的“蔚為大器”者,培養大氣有為的世界人。“大氣”不但要有一種博大的胸懷,還要有為這一胸懷支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想真正“有為”,就要為自己不斷地進行“生命儲蓄”,而經典文化恰恰是這一儲蓄的最佳精神營養之一。讀書是人生命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驗成功喜悅和職業幸福的重要渠道。我們以創建師生共同成長的文化為目標,開展教師全員讀書活動和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活動,開展誦讀經典活動,努力建設書香校園。在這種文化的根基之上,我們探索實施了“師生成長共同體”,引導師生獲取優質的生命狀態與積極的人生,努力創建具有人文和諧教育特色的現代化學校。
記者:最近,日照一中同時有兩項“師生成長共同體”科研課題立項為國家級課題,這在全省尚屬首例,在全國也十分罕見。 您能具體談談你們的“師生成長共同體”嗎?
許崇文校長:要使師生始終處于生命發展的激情狀態,就需要有源頭活水,這個源頭活水除了誦讀經典之外,還要弘揚人文精神,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以學生成長為本,建立一種常態的管理機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師生成長共同體”。這是推行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既是一種具體的實踐操作,也是我們日照一中的辦學特色。
一是“師生成長共同體”的概念。
“師生成長共同體”在微觀上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師生在團體情境中通過有效互動而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活動組織。“師生成長共同體”的成員,在彼此尊重、理解、坦誠、關愛、接納、民主、平等的和諧氛圍中,就思想、心理、行為、生活、學業、教學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合作,共同制定目標計劃,探討解決辦法,不斷實踐反思,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師生成長共同體”在宏觀上是多維的、開放的、生態的。學校首先是一個教育教學的大共同體,在此基礎上分三類、多級建立共同體。一是管理共同體:分成級部、行政班、合作小組三種層次。其中合作小組式的管理共同體以行政班為基礎組建,由6至9名學生和1至2名教師組成。二是教學共同體:分成走班單元、教學班、合作小組三種層次。其中實行選課走班的年級每6個行政班組建一個走班單元。同一走班單元分成A、B兩個層次的教學班共同體。合作小組式的教學共同體,由來自同一行政班的學生組建,一般由6至9名學生和1至2名教師組成。另外,不實行選課走班的年級的教學共同體與管理共同體一體化。三是社團共同體:分成校級、年級、班級三種層次。由具有共同興趣、愛好、需要和個性特長的師生構成。如研究性學習共同體、社區服務共同體、社會實踐共同體、學科興趣小組共同體、藝體共同體等。三個“共同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得其位。管理共同體以行政班為基礎組建,管理起來更加方便、直接與有效。教學共同體以教學班為基礎組建,有利于“教學相長”,有利于老師之教與學生之學的和諧。社團共同體以社團為基礎組建,則便于個性愛好相同者之間的切磋與學習,會使這些“志同道合”者產生更大的興趣。
二是建設“師生成長共同體”的動因和意義。
學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圣地,是放飛理想的殿堂,教師和學生作為這里的生命主體,在競爭壓力激增的今天,用什么來詮釋生活的健康,用什么來享受職業的幸福、體驗成長的快樂。我們認為只有把學校變成師生共同成長、和諧發展的精神家園,才能實現師生生命成長的幸福。孔子“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師生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教育理念,給我們深刻的啟迪和思考:學校教育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多邊活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依存、相互推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教師和學生只有共同體驗、共同創造,才能共同成長。
“共同體”在教育領域的研究探索,國內外最有成效的當是“學習共同體”、“道德發展共同體”、“教師發展共同體”、“實踐共同體”等。近年來導師制備受關注,但其研究更多的是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指導,強調的是教師對學生的作用,較少涉及師生共同成長的問題。新課程改革強調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究”,倡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共同體驗,共同發展。
正是基于這些認識和思考,我們創新實施了“師生成長共同體”。“師生成長共同體”就是教師要走進學生,了解學生,指導學生,在指導學生的同時提升自己,實現雙贏、共同成長。“師生成長共同體”是一個師生平等、有效溝通、交互作用的基本教育單位,強調的是師生同發展、共成長,追求的是和諧。它能夠為師生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溝通交流,并使這種交流溝通常態化、生態化,解決新課程背景下尤其是走班教學之后因師生、生生關系松散而造成的師生間有效溝通減少、交互影響削弱、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降低等問題,消除教育場各要素之間的不和諧現象,在動態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建立起緊密的相對固定的教育活動組織,發揮“團隊”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和諧發展。
三是“師生成長共同體”的實施。
第一,創新育人機制,提升教師師德修養和學生道德素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這也是辦學的使命所在,我們必須不斷追求管理的新境界,在不斷前行中超越自我。在“師生成長共同體”的規劃下,我們有效解決了一些棘手的德育問題,德育實現了活動化、主題化、系列化和課程化。我們創新實施了“三步五環節”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模式。三步:設計—實施—評價;五環節:主題設計—情景體驗—感悟交流—內化踐行—總結評價。具體實施:一是師生根據自身實際,制定成長的長期計劃和階段計劃。二是師生對照成長計劃,定期交流與反思日常行為表現。三是教師定期與家長交流,共同研討學生的成長問題。四是根據基礎素養評價要求和學生實際,開展系列化的德育主題活動。五是根據中學生基礎素養評價要求,設計實施《學生德育評價量表》;根據教師專業化標準,設計實施《教師專業精神評價量表》,對師生共同成長情況進行多元化、發展性評價。如我們舉行法制安全主題教育活動,首先由“師生成長共同體”成員一起進行主題設計,確定好活動的目標、內容、過程、重點等,然后創設活動情景(如舉辦模擬法庭或組織學生到看守所實地觀看),師生一起在情景體驗中感悟交流,體會知法、學法、守法的重要性,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最后師生一起對這次活動進行總結評價。
第二,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學生學習效能。課堂教學既是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滲透德育、培養創新精神、提升人文素養的關鍵環節。所以,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智慧課堂的建設之于教育非常關鍵。在“師生成長共同體”的整體規劃下,我們創新實施了“三步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三步:自學—對話—評價;五環節:定標自學—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講點撥—課堂評價。具體實施:一是建設學案導學體系。發揮教師集體智慧,精心編制不同課型的學案。二是學生參照學案自主學習。三是規范課堂流程。首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學、討論、探究,然后小組成員代表展示學習成效,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精講點撥;接下來,通過達標練習對學習質量進行檢測,并當堂對學生學習情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三步五環節”教學模式,將“三維目標”融為一體,促進學生全面富有個性的發展,促進了教師施教水平和專業素養的不斷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學生在德與智方面都有了收獲,教師的育人理想也得到了更好的實現,師生共同成長變成了現實。
第三,創新管理評價機制,引領和激勵師生共同成長。
首先是“師生成長共同體”日常管理。一是學生方面。每個“師生成長共同體”均有自己的組名,設學習、紀律、衛生、生活、宣傳組長等,負責全組的管理;每位成員還要擔任學科代表,達到小組內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發展愿景,小組內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為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標志性成果或事件,這個記錄袋是動態的、開放的,由學生、指導教師和家長共同完成。二是指導教師方面。要求全體教師人人承擔育人責任,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導等。通過多種形式與學生交流,并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制定成才目標。如舉辦“師生成長共同體”論壇,組織召開班級會商會,指導教師和班主任一起分析、解決本班學生在學習與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印發《指導教師與家長互動表》,把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情況、取得的進步及時反饋給家長,并廣泛聽取意見和要求等。
其次是“師生成長共同體”考核評價。我們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個體評價與團隊評價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自評與他評結合的原則,制定實施了“共同體”考核評價辦法。整個評價體系分六個一級指標若干個二級指標,分別賦權量化評價。一是學生方面,通過考核評價,“共同體”成員之間與“共同體”之間互相競賽,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實現了“共同體”成員增值性成長。二是指導教師方面。首先,在對“共同體”學生成員進行考核評價的基礎上,量化出“共同體”的評價結果。然后,把“共同體”的評價結果以及學生進步情況、教師成長情況,作為對相應指導教師評價的重要依據,對指導教師進行評價,具體分為3個緯度,每個緯度分別賦權量化評價,評價結果納入對教師的綜合評價。
四是“師生成長共同體”的成效。
第一,學生體驗到了和諧發展的喜悅。“師生成長共同體”為學生提供了親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務,使原來的班級管理“大班制”變成了如今的“小班化”,讓更多的學生零距離感受到了人文關懷,有了個性化的交流機會,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夠充分地展示自我,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拉近了師生間的心靈距離,融洽了同學之間的關系,營造了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我們培養的學生品德優良、基礎扎實、素質全面、特長鮮明,在每年高考、高校自主招生和保送生考試中表現非凡,深受美國加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大、清華、復旦等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歡迎。我們的男子籃球隊連續10余次奪得全省中學生比賽冠軍,奪取第六屆全國高中男子籃球錦標賽冠軍,躋身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訓練基地調研賽全國前四強,多次代表省青少年隊赴海內外比賽訪問載譽而歸,參賽隊員已連續10年獲得高考專業免試資格,學校被命名為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籃球分會副主席學校,被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授予特殊貢獻獎。我們的兩屆藏族插班生,全都考取國家重點大學,有2人先后以山東省藏族學生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取清華大學,學校多次受到國家、省市表彰,并在省內外交流會上作典型發言。我們的奧林匹克競賽接連取得全省領先的好成績,近3年有18人榮獲奧賽全國一等獎、133人榮獲全國二等獎。李振摘取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信息學奧賽銀牌;楊棟、厲侃2人摘取物理奧賽國家金牌(全省共3人獲國家金牌),其中楊棟獲得全省第1名、全國第7名的好成績。我們在海內外創業的300余名博士校友,以他們昂揚的精神和驕人的業績詮釋了學校的文化內涵和教育理想。
第二,教師感受到了和諧發展的幸福。“師生成長共同體”使全體教師在教書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育人的職責。通過與學生互動交流,指導教師發現了自身專業成長的薄弱環節,產生壓力和動力,促使教師們積極主動的學習,努力實現專業知識與人格魅力的自我完善。通過在學生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指導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熱愛學生,育人意識得到增強,教學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方法得到改進,幸福指數得到增長。同時,我們在“師生成長共同體”的規劃下,加強了對指導教師的培養。一是通過實施“向標工程”、“師表工程”、“名師工程”、“青藍工程”,舉行優秀黨員、十佳青年教師、教師行為規范先進個人評選活動以及課堂教學模式展示和推介活動,使不同層面的教師積極進取、和諧發展。二是重視校本研訓,開設網上教研系統,開展全員讀書活動,建立教師培訓機制,每年暑假組織100名教師到華東師大、北京師大等地集中培訓。每兩周舉辦一次教師講壇,每位教師都登上講壇,暢談所學、所思、所想,共同交流經驗、分享感悟、探討理論,在參與和體驗中共同成長。經過歷史積淀和不懈努力,建設了一支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目前我校在職在崗教師中有3人獲全國模范教師等國家級榮譽,5人被評為山東省特級教師,3人被評為齊魯名師,1人被評為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人選,10人被評為省級教學能手,123人被評為日照名師、日照市學科帶頭人、日照市骨干教師和日照市教學新秀,有42人獲全國優質課和省級優質課一等獎。
第三,學校變成了師生共同成長的和諧家園。“師生成長共同體”使教與學產生了諧振效應,教育回歸本原,實現了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和諧發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受到了各級領導、教育同行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與廣泛贊譽。我校“師生成長共同體”經驗在中美高中特色辦學研討會、山東素質教育論壇、海峽兩岸三地校長學術研討會上受到專家好評,《中國教育報》、《山東教育報》、中央教科所網站、省教育廳網站等多家新聞媒體對此進行宣傳報道,僅2009年,學校就連獲全國百所普通高中特色項目學校、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省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近20項國家、省市級榮譽。
記者: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們種下了教師與學生優質發展的種子,就結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師生成長的碩果。這就是你們追求的卓越,這就是一個承繼傳統,又具有現代胸襟的日照一中。您對學校的未來有什么樣的規劃?
許崇文校長: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大力推進,越來越注重學校的特色發展、內涵發展,我省基礎教育也進入課程改革的攻堅階段,全省的知名品牌學校正在重新進行大洗牌、大排隊。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以“面向世界”的眼光,以敢于與國內、國際名校競爭的氣魄,以科學發展的觀念,破解和諧教育難題,創新和諧教育實踐,我們才能在深化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大潮中繼續保持和擴大我們的優勢。 今后,我們要以創建省內領先、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化學校為目標,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精神為指導,精心實施學校五年規劃,堅持“育人為本,規范辦學,尊重規律,依靠科學”的工作思路,繼續以素質教育為主題,以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把學校建設成高質量、現代化、有特色的示范學校,建設成學生向往、教師自豪、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國內一流學校,建設成文化多元、名師匯聚、英才輩出的開放型國際知名學校。
記者:今天的訪談就到這里。再次感謝許校長參加我們的欄目。
【校長簡介】許崇文,男,漢族,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人,1957年11月出生,197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12月畢業于山東省日照師范學校,2001年6月曲阜師范大學函授本科畢業。現任日照市教育局黨委委員、日照一中黨委書記、校長。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