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廣州市第八十九中學 鄒俊
【時間】2013年12月13日
【嘉賓】廣州市第八十九中學鄒俊
【主持人】記者
關鍵詞:建設幸福校園,實踐幸福教育,讓學校帶給每一個人幸福與希望。
【記者】許多省一級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我們注意到第八十九中學近年以“幸福教育”為教育主題,請問,這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鄒俊】我校創辦于1962年,今年迎來了建校50周年。我們初中的招生地段是天河區北部4個行政村,屬于第4類生源。高中錄取線較低,生源95%來自周邊。
我們認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幸福,所以我們把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對待,堅持“不漏掉一個孩子”、“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
2006年初,為探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我的前任彭建平校長到一所名校考察學習。課間他問一個高中男生:“你在學校最喜歡上什么課?”“我最喜歡不上課!”繼續問為什么,孩子沒有回答。
為什么在一所高考本科上線近全部、辦學條件一流的重點學校里,學生會有厭學情緒?調查我校的學生情況,答案也類似。
可見,課堂教學忽視了師生在這一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內心感受,學生在課堂只有追求分數成功的體驗,成為了以考試為唯一價值取向的學科知識的“容器”和“奴隸”。
2006學年開學初,在全面檢視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行動后,我們提出了“建設幸福校園,實踐幸福教育,讓學校帶給每一個人幸福與希望”的主題口號。
從此,我校教育活動緊緊圍繞“幸福教育”展開,讓學校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熱土,成為學生終生留戀的地方。
關鍵詞:幸福教育離不開高教育質量,我們不斷地追求“質量”,而不是追求“分數”。
【記者】“幸福”的內涵豐富,如廣東省政府2011年發布的《建設幸福廣東評價指標體系》,“教育與文化”是10個一級指標之一。具體到你們學校,師生對“幸福教育”的理解是怎樣的?
【鄒俊】2008年,我們將“建設幸福校園,造就名師團隊,構建幸福課堂”的幸福教育,寫進了學校新三年的發展規劃和辦學指導思想中。
幸福教育就是把幸福作為核心和終極價值理念的教育。它指的是學校的課程,都是學習創造幸福本領的課程;教育的內容,都是促進其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培養學生創造幸福的崇高理想和美好道德品質的內容;教育的過程中讓學校的育人者感受到育人的幸福和美好的期待,讓學生享受到教育活動中學習的樂趣并得到幸福的體驗。
幸福教育離不開較高的教育質量。我們不斷地追求“質量”,而不是追求“分數”,不是不要考試,而是探索如何讓考試更好、更符合人性、更符合民主、更符合教育目的、更符合“教學生三年,為學生著想三十年”的教育理念。
我認為,中學教育的成績不是今天能夠簡單看出來的,不是通過升學率可以評估的。如果把“質量”理解和停留在強化對“分數”的單一關注上,就永遠走不出困境,就可能培養出目光短淺、興趣狹窄,對自身幸福追求和外部世界參與都顯出冷漠的人。
所以,我們把培養目標概括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他人有益社會的人;能有愛心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安全的生活、文明的生活的人;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幸福度過一生的人;能創造幸福生活和建設美好社會的人。
關鍵詞:讓校園成為文化浸潤、情感體驗的理想教育場所,學校的每個活動都給學生以生命的啟迪、豐富的享受。
【記者】有目共睹的是,在幸福教育的引領下,八十九中創建了一個幸福校園。請具體介紹一下你們開展的有效活動。
【鄒俊】幸福教育至少要體現“綠色、和諧、人文、感恩、生命、創造”這六個關鍵詞。我們學校毗鄰華南植物園,我們對校園進行了精心布局和設計,校園綠化覆蓋率達100%,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科學景觀為一體。
為了鼓勵師生發現學校的美,每年我們都組織評選校園“最難忘的地方”、“十件難忘的事”。我們開展班旗、班徽、班歌和班級命名的班級文化建設,每年舉行“百日讀書節”、文化大講堂等活動,讓校園成為文化浸潤、情感體驗的理想教育場所。
學校的每個活動都力求富有創意,豐富多彩,給學生以生命的啟迪、豐富的享受。
我們每月舉行“校園百花獎”頒獎禮,讓各具特長的學生走上紅地毯,給他們一份鼓舞,享受不同成功的樂趣。校園“風箏節”的放風箏比賽,從設計、制作和飛翔,全面展示了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際的創新能力和藝術素養。
二月的讀書節,要求學生在寒假里至少讀五本書,寫出讀書心得,學生逐漸認識到,“讀書節是一輩子都要過的最長的節日”。
四月的科技節,以“創新無大小·小發明展示”,鼓勵學生養成創新、勤思、動手的習慣。專家學者、科技大師進入學校開講座,被學生稱為“知識超市”。
五月開展感恩節活動,結合父親節、母親節,推動學生感恩社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伴的“感恩五行動”。
九月的藝術節,師生、家長齊登場,是一個才情的盛宴。
十月的體育節,學生能夠最直接地體驗拼搏精神,最直觀地體悟參與即快樂、過程即幸福。
學校還有蚍蜉文學社、跆拳道社、魔術社、動漫社、影視欣賞社、器樂社等幾十個社團,參與社團的學生達到了學生總人數的50%以上。在這些校園活動里,我們希望能培養出“明理誠信、智慧活力”的學生。
我們開展“享受教育幸福”師生評選推介活動,其意義正是引導教師追求職業幸福,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享受學習樂趣,為人生幸福奠基。我們將追求“質量”的目光鎖定在追求人生幸福質量、追求職業的幸福上。
關鍵詞:要讓上課成為師生的一種藝術享受,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幸福殿堂。
【記者】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請談談你們學校的幸福課堂。
【鄒俊】我先引用我校彭玉珊老師的話:“在幸福課堂的世界里,教學不再是告訴,而是學生在充分預習之后的個人體驗、探究與對話;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舞臺,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與體驗審美的地帶。對老師和學生來講,教即學,學即教。課堂上的我們快樂互動,在這里,我們有發現問題后的喜悅,解決不了時的困惑,也不缺乏老師引導后的豁然開朗,每個環節均體現了師生的智慧、品德、情感和創造才能,體現了人的力量。”這個時候,上課就是一種藝術享受,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幸福殿堂。
我們遵循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確立了“培養興趣、愉悅性情、指導學法、激勵創新、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以確立年度工作主題的方式分步實施,創設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課程、最優的課堂、最優的教學模式。
目前已基本形成“自主學校探究——合作交流研討——精講點撥釋疑——成果分享展示——多元評價促學”的“五環一步”課堂模型。
我們學校的幸福課堂具備八個特征:充滿愛心,安全和自由,輕松和愉悅,尊重個性,倡導寬容,擁有自主與挑戰,重視合作與分享,呈現滿足與成功。
例如,在一節“檢驗鐵元素存在”的化學課上,孫老師把全班同學分為10個合作學習小組。各小組事先已確定好自己
在學校的網站上,我看到“幸福盆地”欄目,學校在教職員工的評優當中全面推廣“我給自己申請一個榮譽稱號”活動,沒有固定的榮譽稱號,沒有名額的限制,只要個人或小組認為有鮮明的個性特色、風格特點,對學生的成長、個人專業素養的提高和學校的發展有成效的小改革小創新等,就可以向學校提出書面申請。
【記者】這種讓人人都能享受成功的活動,一定讓教師很有幸福感吧?
【鄒俊】我校許多教師在享受著教育、體驗著幸福,他們以多元、多姿、多態的幸福觀,詮釋著什么是教師的幸福。
因此,在“幸福盆地”里,我們有勤快的老管家莊岸霞,能吃苦的老黃牛吳采,尊重、理解、關心、愛學生的老師丁漢湘,最有歷史價值的老師徐奕霞,善于講求教學效果的老師蔣越萍,教育教學能手馬雪輝等一大批優秀教師。
我們也十分重視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我們有一個很經典的頒獎典禮——“校園奧斯卡獎”,包括最佳教學獎、最具魅力獎、最帥和最漂亮獎、作業批改最認真獎等十幾種獎項。評選過程、頒獎典禮以及頒獎詞等一切都由學生一手操辦。有一年,一個學生親手刻了一個石章,頒獎給學生心目中最好的數學老師陳偉賢。雖然刻得不是很精致,但陳老師覺得這是他一生中最好、最值得收藏的獎品。
我們深知,教師的幸福是感受到自己不斷成長,在教書育人方面越來越游刃有余、屢創佳績,與領導、同事、學生相處融洽,在學校找到歸屬感。
因此,我們通過各種方式,讓教師在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體會到幸福、成功。首先是督促和引導教師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計劃,讓不同職級、不同年齡的教師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我們實施骨干教師的引領工程,首席教師、名教師、骨干教師等一批優秀教師,主持開展學術講座、課題研究、開示范課等活動。
其次,我們啟動了“火炬接力工程”,組建了“睿翔班”,鼓勵師徒“結對子”“三同”,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加速青年教師的成長。近年來青年教師們在市區各級教學競賽中也取得了好成績。
關鍵詞:通過國際化教育培養對中外文化兼收并蓄、立足中國胸懷世界、具有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學生。
【記者】八十九中接下來的發展目標是什么?您怎樣規劃學校的遠景?
【鄒俊】培養國際化人才是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在2013年,我校高中部將開設國際班,在完成國家課程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基礎上,學生還會學習AP課程,他們既可以選擇參加國內高考,又可以選擇參加留學考試。我們的目標是:向全球排名前300位的大學輸送人才。
我們還計劃推行校本課程選修課,包括引進美國、歐洲知名中學的課程,結合我校實際,內化為校本課程,也包括中華文化的經典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傳統、審視自身。
這樣,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用國際班學生帶動全體高中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可持續學習的能力。
我希望,通過我們開展的國際化教育的學生是對中外文化兼收并蓄的學生,是立足中國、胸懷世界的學生,是具有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學生,當然,他們也會是無論走到世界的哪個地方,都可以自覺學習、幸福生活的人。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