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山西晉城市澤州一中 李海勇
【時間】2014年2月26日
【嘉賓】山西晉城市澤州一中李海勇
【主持人】記者
采訪李海勇是一次難忘的體驗。他更熱衷于帶領記者深入課堂看課,在他眼中,課堂才是最有力的成果詮釋,學生才是最生動的報道素材。更讓記者感動的是,很多時候,記者反過來成了李海勇訪問的對象,他對課改的最新思考,希望通過我們得到求證和回應。
這就是一位課改人的真實狀態。對于課改,李海勇執著得似乎有些偏執,他把課改作為帶動學校發展的最高綱領,也把自己置于課改的最前沿,不留退路。
對課改的一往情深,源于他對教育問題的深惡痛絕。李海勇說,“高中教育不自覺地陷入到了生源和高考利益的博弈之中。固然每一所高中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但我實在不愿成為壞教育的俘虜,更不愿做應試教育的幫兇”。所以,他采取的策略,就是朝著應試教育的反方向走,盡可能地減少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干預。
“說來慚愧,做了30年的教育,才發現教育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才發現教育的真相和秘密。”李海勇說,“以前只是在搞教學,不是在搞教育。”
李海勇說,澤州一中鎖定課堂教學改革,就是希望實現一種理想的境界:“教師少教,學生多學”。這種“由少變多”的改革,是真正意義上教與學的革命,將強制性、“填鴨式”的被動承受過程,置換成引導性、建議性和討論式的教學相長活動。
正是因為如此,李海勇給自己的博客取名為“精神家園”,這或許正是他的辦學愿景——把學校建成一所“生態樂園”,培養出一個個健康、陽光、自信的社會公民。
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有時候往往會鏈接在一起,形成一種對比。李海勇帶領他的團隊一路走來,走得并不輕松。據說,初期有不少教師在與學校考核組玩“躲貓貓”的游戲,只要考核組離開教室,教師就重新開講,不料考核組又突然殺了個回馬槍,讓教師無比尷尬,學生哄堂大笑;還有的教師拉上窗簾關上門,重復著“昨天的故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統一共識遠比技術突破重要得多。2010年1月,在一次全體教職工大會上,李海勇講了9個狐貍喝水的故事,他想通過這個故事,引發教師們的思考:當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找借口,而是尋找方法;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學會借力,協同攻關。
在艱難的環境中推動改革,信心顯得彌足珍貴。李海勇就是一個內心很有力量的人,他始終對未來充滿期待。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候,他也始終沒有懷疑過課改,沒有動搖過自己的選擇。
這就是“課改勇士”李海勇。一位頂住各方壓力、力挺課改的高中校長;一位在學生眼中“不像校長”的校長;一位教師眼中的“電腦高手”,善于借助網絡吸收課改營養,注重對自己“脖子以上部位”進行投資的學習型校長;一位愿意做《皇帝的新裝》里敢說真話的小男孩兒那樣的“敢言”校長。
堅持道路自信
【記者】高中課改的風險最大,所以高中課改的虛假性最嚴重。有學校用兩張課程表應付課改,有學校則是葉公好龍式地搞課改。澤州一中為什么會選擇如此決絕的態度啟動課改?
【李海勇】改革開放30多年,處處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唯獨課堂變化不大。我們的傳統課堂依然是封閉、保守、低效、凝固和不對稱的,這樣的課堂是不適應高中新課程的,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也不是我們想要的。
從社會角度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有很多種,比如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等等,但我們的課堂卻很難培養出來。作為校長,我始終在思考:要把學校帶向何方?尤其是成為省級示范性高中后,我們到底要示范什么?我想,首先要示范育人模式,通過課堂改革,把教學升級為教育,讓課堂流程實現育人的目的。
【記者】通過還學習權于學生,讓學習從個體走向團隊,從封閉走向開放,這正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題中之義。教師只有還權于學生,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他的教才有意義。
【李海勇】一個“還”字很簡單,但真正操作起來卻相當不易。過去,我們的課堂是教師的“殖民地”,教師掌握著課堂上所有的權力和資源,學生則是被動的、壓抑的。課堂矛盾主要集中于以生為本的理念和以師為中心的課堂現狀之間的矛盾,集中于教師講授過度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不及的矛盾,而這些課堂矛盾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學生學習特點認識的不到位。
【記者】據說,在課改之初,你遭遇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有家長還集體“上書”省教育廳,要求叫停課改,是這樣嗎?
【李海勇】確有此事,來自家長的質疑超出了我的預期,但并沒有動搖我的決心。當時有家長直接找到我,說這是胡來,“不讓老師講課,這叫什么學校?如果學生靠自學能會,還要學校干嘛?要老師干嘛?”也有家長質疑,“別的學校都不改,為什么你要改,不能拿我們的孩子做試驗品”。一時間,澤州一中成了全市熱議的焦點話題。那個時候,家長不贊成、學生不適應、社會不理解,不理性的聲音此起彼伏。
有領導勸我可以先搞幾個實驗班,不要全面鋪開;也有朋友勸我,“何苦呢,不要因為這個丟了自己的校長職位”。但是,我心意已決,必須與傳統課堂徹底決裂。我們可以探討改革的措施,但不能掉頭不改。一定程度上說,領導的決心就是教師的信心。
【記者】你是如何說服家長,并平息最初的風波的?
【李海勇】最初家長不理解,曾有100多名學生因為家長的干預轉學。后來就是通過召開家長會溝通,并邀請家長深入學校聽課,家長們才漸漸從質疑到支持,沒有了反對的聲音。
這場風波平息的轉折點,應該是省教育廳接到家長的投訴后,派調查組深入學校調查,最終認定,“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希望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跟蹤關注,好好研究,大力支持”。這樣的結論,讓全體教師吃了定心丸,更加堅定了信心。
校長何為
【記者】你如何理解自己作為校長在推進課改中的作用?
【李海勇】校長是學校的決策者,是改革的推動者,校長不僅要指引好方向,更要對改革有整體的把握能力。就學校課改而言,我的理解是,努力很重要,但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而比方法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方向的選擇和把握。
澤州一中確立了課改的方向,就要敢于堅持這個方向不動搖,在同一方向上,可以不斷調整路徑和策略,但不能改變方向。方向是戰略問題,方法、努力是戰術問題。方向一旦確定,方法和努力就上升到重要位置了。在具體的技術層面,比如學道如何進一步完善、學簇的文化建設如何推進、課堂評價怎樣實施、各科如何在大的模式下形成本學科的子模式、綜合實踐活動如何深化、如何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我們都形成了不同的微課題研究小組,分別進行攻關,各個擊破,一線教師的信心在不斷攻破難關中逐漸確立起來。
【記者】確立了方向之后,課改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向前推進的?
【李海勇】首先是為學校“正名”,既然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我們就要把“教校”還原為“學校”,由“為教服務”轉變成“為學服務”,將由“教”字打頭的行政處室變更為“學”字打頭,教室更名為“學室”。名字變化的背后實際上是理念和觀念的變化。接下來,我們提出了“以學為先、學導同行、問題解決”的課改理念,倡導教師放下架子,轉變角色,走出課堂、走下講臺、走近學生,建立平等、尊重、開放、和諧的師生關系。改造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習活動的發生地,成為一個充滿靈性的、熱情的、生命再創造的場所,成為師生、生生、師生與文本、師生與作者、師生與世界對話的場所,成為師生間相互傾聽、共享經驗、積淀精神、撒播人文、生成智慧的場所。
具體到課改路徑,我們是沿著3條線索逐步推進的。第一條線索是重構教材,設計了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型模式;第二條線索是打造“無界課堂”;第三條線索是構建比小組更為緊密的學習組織。
【記者】哪里發生改革,哪里就會出現新局面,但并不是所有的新局面都通向成功。澤州一中的課改何以能夠成功?
【李海勇】搞課改首先要敢于向自己的思想挑戰。在新課改背景下必然產生很多新的概念,我們要善于對自己的大腦進行格式化,勇于用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武裝自己的頭腦。要敢于向自己的行為挑戰。目前,新課改仍然普遍存在著“皇帝的新裝”現象,明知傳統課堂弊端很多,但大家都不愿意去改變,因為怕承擔責任。我們不能被錯誤的思想所綁架,尤其是家長的需求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和滿足,要敢于去引領,敢于去制造需求。
課改就像游泳,如果只是在岸上看、聽,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一定要敢于試水,大膽下水練習。行動會解決課改的一切問題。一開始可能不適應,有時還會“嗆水”,但只要大膽練習,就會由淺水游向深水,甚至達到潛水的水平。由此,課改就會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技術讓課堂“無界”
【記者】課堂高效之后是什么?澤州一中未來要突破什么?
【李海勇】課改是一趟沒有終點的旅程,在這趟旅程中,需要不斷提速,不斷變道。歌德曾說:“最重要的事情永遠都不能讓位于最不重要的事情。”學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育人。學校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使命,讓自己的團隊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當中去。
目前,學校確立的課改戰略是關注“三化”,即整體化、信息化和標準化。所謂整體化,是指基于校本特色的全新課程體系的構建,一方面是整合教材,使國家課程實現校本化開發;另一方面是建設屬于自己的校本課程,旨在讓學習從碎片化走向整體化,使成長從單一走向多元。所謂信息化,是指把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課堂,從而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過去幾年里,我們是通過改造課堂流程來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現在要探索的是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產生結構性影響。所謂標準化,是指在高效課堂和信息化背景下構建全新的課堂標準。為此,學校專門把2014年確定為“標準建設年”。
【記者】學校現在在探索的“無界課堂”,是不是在嘗試打破班級授課制,實現學生學習資源的最大化?
【李海勇】“無界課堂”,就是借助“走班制”和“人人通”,打破班級之間的界限和學習時空的限制,嘗試建立一種非班級學習制,即導師育人制。這一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學生學習組織以導師引領的小組為單位,而不是以班級為單位;導師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核心工作;引領學生建立豐富多彩的“自組織”,學校管理以學生自主管理為主,導師引領為輔;學校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空間和充足的自主時間;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學生學習;導師制下可能沒有了“學案”而只有“學習報告”;盡量以小組評價“導師”,而不以班級評價教師。
【記者】作為課改的探路者和受益者,你最想與高中教育者分享的是什么?
【李海勇】盡管課改是國家意志,盡管高中課改已經啟動了很多年,但至今談到課改,依然是一個很不輕松的話題。我想與全國高中教育工作者分享如下幾個觀點:
第一,如今不少區域和學校都做出了突破性的探索,但是在實踐領域真正走在課改路上的學校依然是非主流的,人們的認可度似乎并不高,依然對課改懷有偏見。課改不是萬能的,課改也不可能點石成金,我們不能過度夸大課改的功效,也不能通過無限放大課改的問題來詆毀課改。
第二,我一直覺得,一線有太多的教育者對教育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所以盲從者多、徘徊者多、觀望者多,而改革者卻成了另類。
第三,課改最大的困難不是技術障礙,而是共識的達成。如何把校長的想法變成大家的想法,如何在課改的方向上保證思想的統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四,在外人看來,課改帶來的最大效益是高考升學率的提升,但在我看來,課改最大的好處,是讓我們的學生和教師都收獲了自信。所以,一方面,我們必須理直氣壯地講,搞課改首先要提高質量,決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另一方面,課改不僅僅要贏得教學質量,更要贏得學生的生命質量。
最后,我想說,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基于不同的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所以,“改變”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一直走在尋求改變的路上。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