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頁| 訪談中心| 校長雜志| 校長論壇

返回首頁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對話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十一中如何解決特色教學的特別問題

專訪:北京十一中學 李希貴

我們在設計整個框架的時候,高考一定是我們的目標之一,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高考成績一定不是唯一的目標,更不是改革的目的,否則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作這么大的改變,在原來的基礎上作一些小小的調整,同樣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們所追求的,一定是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從他們的人格、綜合素養、個性發展綜合考慮,為他們搭建合適的成長平臺,讓他們自我認知、自我喚醒、自我發現,從而形成獨立人格、獨立思想,最終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為他們二十年之后的成功,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基。

十一中如何解決特色教學的特別問題

【時間】2014年4月25日

【嘉賓】北京十一中學李希貴

【主持人】記者

專訪北京十一中學校長李希貴

【記者】學生一放手就亂怎么辦

選課走班以后,十一學校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都相當開放,但部分學生在自習課等很多方面表現出缺乏有效管理,還有學生玩手機,如何實現放手選擇與常規管理的有效平衡?

【李希貴】在十一學校,學生表現出來的這種問題是非常正常的。學校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我們不能假設學生什么問題都沒有,只是提高他們的數理化成績。教育必須面對一個個有問題的學生,我們必須給他時間、空間,讓問題暴露出來,這樣才能抓住機會讓他成長,無論是學生自己的體驗,還是老師創造機會,幫助他度過坎坷。

其實,在任何一種學校生態下,任何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中,都會存在某些學生缺乏有效管理的問題。我們的態度是,學會等待,不要著急,慢慢地喚醒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慢慢在自由的空間里學會自我管理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我們特別看重的。

我們不會用一個統一的、有序的模式去管理所有的學生,而是針對一個一個學生進行管理。通過過程性評價,以及導師、咨詢師、學科老師對他們的關注和陪伴,幫助學生生長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一所學校里,學生不出現問題是一種假象。你即便想盡辦法加強管理,使用各種狠招,把學生都管成一個樣,學生也無非是表面上服從,當他進了大學,走入社會,沒有了這種高強度的管理機制之后,如果自己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很容易出問題。

我們不能在校園里讓學生始終生長不出自我管理的能力,始終處在一個被管理的地位。只有放手才能培養他們的自主、自律意識。

至于手機問題,我們對待學生使用手機的態度一直是肯定的,就是鼓勵學生使用,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智能化的數字世界,而手機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媒介,甚至正如小米創始人雷軍所說,手機是未來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我們禁止學生在學校里帶手機和使用手機,那么我們就會斷送掉他們的明天。

但是只要允許學生帶手機、使用手機,就一定會有錯誤使用手機的學生。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把它當作一個教育的機會。對于學生的成長過程來說,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更不能把它放大。我們的做法是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把學生這方面的表現和其他各個方面,包括學習成績的升降、是否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等等,綜合起來進行考慮,然后形成一個慢慢解決的綜合方案。這個過程有可能很漫長,甚至一個學期都沒有解決好,但我們一定不能著急,需要慢慢來。

實際上,如果通過硬性的紀律,甚至處分等行政力量,要管理好使用手機的問題其實非常簡單。但是這樣一來,很容易扼殺學生媒體素養的形成,也不利于常態生活下學生的教育。當有一天學生到了社會上要使用到手機時,反而不知道怎么用,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缺失。

正如羅斯福所說,沒有自由的秩序如同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我們在校園里每天面對成百上千的學生,特別渴望秩序,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須的。但是,我們必須創造一個充滿自由的秩序,并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學會使用自由——一個不會使用自由的人不會具有獨立人格,也十分危險。控制學生很簡單,但控制不是教育。

【記者】走班讓學生“被選課”怎么辦

在不少人看來,選課走班的形式是選擇,實質是分層,學生選課、調課都要以測試成績為依據,請問如何避免學生“被選課”?是否會造成某些學科成為永遠的“短腿”?

【李希貴】選課走班確實是形式,但是實質卻不是分層,而是為了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課程,讓不同的學生在學校里能夠選到適合他興趣與能力、適合他未來職業選擇與人生方向的課程,這是實質。即使是理科,我們對每一個課程的設計,也是為了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避免他們走彎路,避免盲目性。

選課追求的境界應該是適合,要打破世俗的快慢班思維,把優秀學生、后進學生分到不同的快慢班里,這是一種傳統的思維方式。因為每一個學生表現在各個學科上的能力和水平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于不同的學科,他應該出現在不同層次的班里,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把學生各科成績簡單相加,然后分快慢班。

我們的傳統教育一直是“不見樹木,只見森林”,我們希望把所有的學生都變成一樣的“好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走在同一條通往所謂成功的大道上。事實上,學生不存在好壞之分,只是由于發展的差異,他們的學科能力和學科水平不一樣,所以,我們所實施的選課走班,是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學科的不同層次和類別的教學班里。

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剛開始也會茫然無措,好高騖遠,但是,慢慢他們會變得越來越理性、有序。他們在每一次選擇中需要不斷追問自己如此選擇的理由,把每一次的課程選擇與自己的學習和職業發展以及人生方向連在一起。盡管在選擇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走一些彎路,但坎坷也是他們的財富,可以成為他們下一次選擇或走上社會之后選擇的寶貴經驗。

關于“補短”,這里可能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以為如果學生進入較低層次的課程就補不了“短”,把他們放到高層次課程就變“長”了。其實,既使是從“補短”的角度來說,也要遵循一個“最近發展區”,適合才會更高效。我們把一個基礎差的學生,放到一個較高層次的課程里,他的學習不會發生,他的“短”可能會永遠繼續下去。

學生的“揚長”也好,“補短”也好,在這場改革和傳統的教學里都有可能遇到,但是它們不是這場改革帶來的問題,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我們“補短”的方式是什么。不是說把學生放到難度大的課程里“補短”就會加速,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提供了一個更加適合這個學生學習水平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讓“補短”真正發生。

當然,對某些學生來說,我們更應該做的可能是揚長避短。對一個藝術家來說,可能他永遠學不好數理邏輯,即使讓他學會了,學好了,你也傷害了他的藝術細胞,特別是破壞了他的想象力。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難度、內容和方式適合的“補短”還是需要的。

【記者】社團活動多了,影響學習怎么辦

十一學校有那么多的社團和活動,在學習和活動之間,學校怎么平衡?

【李希貴】學校無法去完成這樣的平衡,因為學生太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必須提供這種平臺,讓每一個學生去學會平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指導學生,指導每一個學生學會平衡,學會平衡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其實,我們都低估了學生自己的平衡能力。在十一學校的校園里,很多學生都經歷過從應接不暇、顧此失彼到從容應對、熊魚兼得的過程。面對精彩紛呈的校園,一開始他們什么都想參與,什么都想躍躍欲試,想法層出不窮,但很快發現自己疲于應付,甚至出現暫時的成績下降。這就逼迫他們去思考,去調整,逼迫他們學會安排時間,學會規劃,學會取舍,學會提高效率,包括溝通的效率、做事的效率和學習的效率。這些能力都是他們將來進入社會后的核心能力,他們需要在中學階段培養這些能力,更關鍵的是,這是他們發現自我、激發內在潛能所必須體驗的。

【記者】有老師拖改革后腿怎么辦

我們了解到十一學校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有些老師走得快一些,有的則相對落后,請問學校對待兩者的態度是什么?如果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跟不上學校改革的整體步伐怎么辦?

【李希貴】全面推進改革,讓改革之花滿園綻放,所有老師都整齊劃一地往前走,看似很誘人的愿景,卻不是真實可行的變革之路。因此,對待課程改革過程中老師們表現出來的不同的行進速度,我們的態度是,鼓勵先進,允許落后。

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富有個性的高級勞動,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科、每一個年級和班級、每一位教師都各不相同,如果我們希望通過一場變革,讓他們行走的方式甚至速度都一樣的話,不僅沒有可能,而且即使實現了這樣的目標,那也肯定違背了許多規律,是一個不可信的目標。

變革對每個人來說都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即使無需脫胎換骨,往往也易傷筋動骨,因此,這樣的變革需要時間。每一個人從觀念的轉變、策略的運用到方法的借鑒創新都必須經歷別人無法代替的過程,感悟、體驗、糾結、掙扎,每個人的內心都避不開,也都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有些老師想得比較清楚了,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他們可以先轉變,也可以走得快一些。對于某些個體的老師來說,盡管我們也希望他能夠跟上學校整體變革的進度,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或者沒有完全理解改革,或者缺少方法,或者有很多條件尚不具備,造成他們走得相對較慢。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能急不可待,在他們后面大聲吆喝,甚至給予當頭棒喝。他們不是有意要落后,他們只是需要較長的時間才可以接受某些新生事物,學起來慢一些,但一旦上路,卻能扎實穩健地推進,迎頭趕上。我們要學會等待,注意觀望,等他們每一個人走過自己的心路歷程,在他們每一個需要攙扶的關口提供幫助。作為學校,包括這些老師周邊的人,都有責任去幫助他們弄清楚問題在哪里,促使他們也成為我們主流隊伍中的一員。

在每一場改革中,落后只是極個別的,絕對不會因為個別的現象影響改革的進程。如果我們啟動一場改革,大部分老師都認為自己是落后分子,甚至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影響到學校的改革了,那么很有可能是我們的改革有問題。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是不是脫離實際了?是不是沒有考慮老師的感受?我們需要及時反思和調整。

再者說,每一個團隊里,也都需要這樣的人,在一個組織變革過程中,管理者只有通過他們才能弄清變革的缺陷,才能在管理與克服他們帶來的變革阻力過程中,使變革變得更加健康、更加穩健。

所以說,允許落后應該成為組織推進變革的重要策略,在某些時候,甚至可以把它當作變革的基本原則。但是,僅僅以如此的策略和原則又無法真正實現變革的目標,于是,我們還必須通過鼓勵先進來推動變革的進程。

【記者】學生評價老師影響客觀性怎么辦

我們了解到,走班制以后,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評價。請問如何看待這種評價的客觀性?這種單一定性的評價是否會對老師工作產生影響?

【李希貴】這是一個誤解。十一學校每學期都有教育教學調查工作,由學生在許多方面對老師作出一些判斷,但是這不是評價,而是診斷,這種診斷不用于老師的任何評價,跟老師的名利沒有利害關系,只是為了促進老師的成長,讓他們能看到學生的需求和感受,然后在某些不足的方面進行改進。

我們在設計學生對老師進行評教評學的指標體系時,首先列出能代表老師職業特點的十大要素作為指標,包括“我覺得老師風趣幽默、平易近人”“老師的人格魅力影響了我”等,然后由學生在這十項指標下對每位老師進行評價。而且,匯總學生的評價結果之后,我們不會做簡單的相加與合并,得出一個數字或排名,而是為每一個指標確定等級,讓每一位老師都十分清楚自己在哪一個指標上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敬佩,在哪些方面有部分學生認可,還有哪些方面需要繼續改進。評價給出的信息清楚明白,老師的職業成就感油然而生,發展方向也了然于心。

十一學校對老師是慎用評價甚至是疏于評價的,備課、課堂教學、作業批改不納入老師評價,甚至連考試成績也要三年后評定,起始的一、二年級成績不作為評價內容。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基于對教育工作本質的思考和對老師職業的定位。教育工作的本質是育人,我們不能以線性的思維或僅僅靠量化的方法去審視和評判。

因此,我們必須尋找綜合的、多維的、互動的評價方式,而最重要的評價就是聘任。我們的做法是將學校劃分為以年級組和中層部門為基本單位的團隊,每一個團隊由校方確定編制和與之相應的薪酬標準,由每一個團隊的主管和全校教職工雙向選擇,同時,在選聘的過程中雙方協商確定薪酬待遇。

因為聘任會綜合考慮老師各個方面的表現、能力和素養,與某個崗位是不是對應、能不能承擔相應的工作,學部、年級、學科、部門會作出相應的判斷。如果一個老師在聘任的雙向選擇過程中,第一志愿、第二志愿都沒有被選擇,直到第三志愿才被選擇的話,這里的潛臺詞就是他已經落聘了兩次,他的素質和業績是沒有被認可的,接下來他需要反思的事情就會很多。

【記者】分層造成老師各自為戰怎么辦

課程分層后,老師在各自的學科教室辦公,教不一樣的課程。請問這樣各自為戰,學科如何進行教學規劃?老師之間的教學研討如何有效進行?這樣的工作方式對老師的專業發展有何影響?

【李希貴】這是個好問題。任何事情有利就會有弊,重要的是怎么克服新出現的問題。在新的課程框架下,同一年級的數學老師教著不同層次的課程,他們的教研活動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于是我們就設了縱向的教研活動,每位老師既有年級內的橫向教研活動,又有跨年級的同層課程的教研活動。我們希望縱向課程的教研活動能使老師對課程本身的專業研究更加深入,教學方式更加適合課程本身和學生學習的規律。但這件事確實需要時間去慢慢找到一些正確的道路。

對老師的專業發展,我們希望通過課程建設、通過課程的開發和完善、通過一個個任務,促使老師的專業水平得到快速發展。但現在我們面臨著一個矛盾,那就是和兄弟學校、和市區教研部門的對接會出現問題,這是對我們的一個不利因素。當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市區其他學校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在借鑒他人經驗方面就出現了障礙,如何彌補,我們也在研究措施。

【記者】走班讓師生缺少溝通怎么辦

走班制以后如何保證師生正常溝通?如何創造溝通的條件?特別是在學生缺乏主動溝通意愿的情況下,老師能及時發現問題學生嗎?充分的走班自由狀態下,必要的控制性機制如何確立?

【李希貴】走班之后學生溝通更加便捷了,因為老師就坐在教室里,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找老師溝通。另外,過程性評價為師生溝通搭建了一個平臺,老師會及時記錄、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隨時發現問題、反饋問題。在這個平臺上,不僅老師可以直接找學生,學生也可以主動找老師。此外,各年級老師都會充分利用網絡,比如公共郵箱、網盤、博客、QQ群、微信群等,跟學生保持即時溝通。

學生缺少主動溝通的問題,在班級制下也是存在的。而沒有了行政班和班主任,最直接的一個變化便是行政力量的淡出,由此帶來了師生關系的平等,師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純粹。沒有班主任之后,每位老師都不再把問題學生或者問題學生的發現,推給班主任一個人了,每一位老師都承擔起了教育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都是班主任”,這在十一學校已經成為一種現實存在。

此外,學生走班之后,各個年級實施分布式領導,解決必要的管理問題。將年級的各項工作予以梳理,讓適合的老師分別擔當不同工作的領導,對各個教學班的管理、學生自習的管理以及學生課外時間的管理等等,都有相應的措施。比如,全年級的考勤工作,就有專門的項目組全面負責。對于個別問題特別突出的學生,我們也會有一些特別有經驗的老師承擔教育顧問的職責,由他們去對這些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記者】學生選課的同時為什么不能選老師

根據觀察了解,十一學校是選課不選老師。從選擇性上來講,選老師的意義和選課程一樣重要,老師即課程,都是讓學生有一個適合自己的教育。十一學校為什么不同時推出讓學生選老師?

【李希貴】十一學校為什么讓學生選課但不選老師?因為我們希望創造和諧的學校文化。一所學校最重要的資源是老師,最寶貴的資源也是老師。但是老師確實是千差萬別的,無論是他們的教齡、他們的學養,還是他們的教學風格,都是千差萬別的,他們必須是一個協作體。一旦造成學生選老師,老師之間的競爭文化就會立刻出現,合作將會被徹底打碎,這樣的學校不可能培養出有合作精神的學生。這是第一。第二,我們要保持一個適度的壓力,如果我們讓學生選老師,老師將不堪重負,就會走過頭,會帶來很多問題。

【記者】高考成績是辦學目標嗎

十一學校會把高考成績作為辦學的一個目標嗎?

【李希貴】辦一所高中,不研究高考,顯然是行不通的。不光中國的高中學校要成績,英國、美國的學校也要成績。任何改革都不能以喪失學科成績為代價,否則是不現實的事情,而且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態度。每個學生對學校來說可能只是幾千分之一,但是對每個家庭來說,卻是百分之百的,如果改革以犧牲學生的成績為代價的話,那風險就太大了,也注定是要失敗的。

所以,我們在設計整個框架的時候,高考一定是我們的目標之一,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高考成績一定不是唯一的目標,更不是改革的目的,否則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作這么大的改變,在原來的基礎上作一些小小的調整,同樣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們所追求的,一定是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從他們的人格、綜合素養、個性發展綜合考慮,為他們搭建合適的成長平臺,讓他們自我認知、自我喚醒、自我發現,從而形成獨立人格、獨立思想,最終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為他們二十年之后的成功,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基。而對這些教育目標的追求,其實也能幫助我們解決高考成績的問題。當學生喜歡學校,喜歡他選擇的課程;當學生被喚醒,有了內動力,他的學習怎么會沒有成績呢!我們相信,也正如學校很多老師經常所說的:“如果過程是好的,結果也一定會是好的。”

【記者】十一學校的經驗能否被復制

作為外省市學校,還想問一個問題,十一學校育人模式改革最關鍵的要素是什么?能復制嗎?

【李希貴】很多同行問我這場改革最關鍵的是什么。一些人可能認為條件最重要,因為十一學校的條件不錯,但我不這么認為。條件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所大城市的學校和一所山溝溝里的鄉村學校,同樣都可以進行教育改革。當然鄉村學校的條件沒有大城市的學校條件那么好,但如果能夠根據學生的天性來設計學校,充分挖掘自身的條件和優勢,一定會比原來的辦學效果好。所以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把握兩個要素,選擇性和個別化。學生是不是有選擇的空間和機會,教育是不是具體到了每一個個體的學生,是不是尊重了他們的個別化需求,這是很關鍵的。

嚴格來說,十一學校的改革是不能復制的,但是可以嫁接。任何一所學校,都有它的文化,都有它的辦學傳統,同時都會受到這樣和那樣的制約。任何一所學校,即使條件再好,包括北京、上海的學校,也都得從本校的實際出發。十一學校的改革思路可以借鑒,但是具體的方式,必須尊重規律。十一學校的改革也不是中學改革的唯一方式,我們希望有、也應該有多樣化的高中發展模式百花齊放。

分享到:

姓名:李希貴

所屬學校:北京十一中學

其它校長

校長:許逢春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簡介:許逢春,1981年9月師范畢業后參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詳細]

校長:裘志堅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

簡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校長,廣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詳細]

校長:榮俊利

所屬學校:北京大興第一中學

簡介:榮俊利,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學數學高級教師,…[詳細]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關于我們 | 誠聘英才 | 使用條款 | 網站地圖 | 會員注冊 | 找回密碼 | 意見反饋 | RSS訂閱 | 聯系我們
京ICP備18006762號-3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丁香五月天在线观看 | 在线人成网站免费 | 天天欢夜夜爽视频精品 | 免费玖玖精品视频 | 玖玖精品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