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校 李涵
【時間】2012年10月16日
【嘉賓】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校李涵
【主持人】記者
【記者】您現在的工作重點和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李涵】現在的我,工作是繁忙的,生活是平靜的。工作中,穿行于課堂與會議室之間,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休閑時間基本已被工作擠占,難得的一點兒時間就看點喜歡的書、彈彈心愛的琴、和遠方的女兒聊聊天,都讓我覺得很滿足。
【記者】10年前您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李涵】10年前的我,剛受命走上校長崗位。從省教育廳的一名機關干部到基層學校校長,雖說不隔行,但從抽象到具體、從宏觀到微觀的跨越也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向老師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同行請教,是我做好工作的基礎。專注而熱情的付出、疲憊而充實的忙碌,是我當時工作的真實寫照。
【記者】10年來,您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李涵】10年來,我收獲了外在的支持,也收獲了內心的成長。責任感和社會擔當給了我堅持、堅守的勇氣,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以寧靜的心態堅守純粹的教育。
【記者】10年中,最讓您感到遺憾的事情是什么?
【李涵】同行者甚寡!2004年至今,我們取消早晚自習、節假日補課已經8年,希望通過我們的教學使學生作好準備:勝任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不存在的科技,解決還未曾想到過的問題。我們唯一能準備的就是智慧的提升、理智力與判斷力的形成、持久的好奇與敏感。完成這樣的準備必須有更多的付出,而這樣的付出更多體現在思維的訓練、能力的形成、素質的提升上。但是,放眼省內各中學,鮮有同行與我同行,更多的孩子還在通過拼時間、拼體力來獲取所謂好的分數。這讓我憂心不已。
【記者】10年中,對您影響最深的教育人物是誰?
【李涵】華東師范大學的戚業國教授,是一位將教育理論轉化為可以操作的教育教學行為的最好的大學教授、學者。他的敬業、專業、勤業,一直在感動、激勵著我和眾多的老師、校長,引領我們不斷前行。
【記者】10年來,您所從事的工作領域發生了哪些顯著變化?哪些教育政策讓您感受深刻?
【李涵】社會對教育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家長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家長的話語權對于學校教育的公平、公正、公開,對于教師的師德師能師風建設、專業能力發展有很大促進。
新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帶來了教育理念、教育技術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線教育引發個人學習的革命,更會改變整個教育行業的生態。
各級政府對學校的投入明顯增強,從師資配備到設施建設,已力所能及地解決了很多教育的實際問題。
【記者】您認為改革與創新有哪些含義?您所從事的工作領域,您認為還有哪些方面亟待改善和提高?
【李涵】我認為改革與創新應基于現實的需要,解決實際的問題。希望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通過我們的改革實踐,通過我們對學校教育的精益求精,一點一點改善學生的在校生活狀況,一點一點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一點一點把教育的效益落實在學生的發展上,一點一點把教育理想變成現實,進而促進教育大環境的好轉,推進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創新,直至讓學校成為一張閃亮的教育名片。
當務之急是需要通過加強行政領導,保證辦學基本規范,做到令行禁止,需要把教育理念、教育夢想轉化為可以操作的教育行政管理行為和教育教學行為,需要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來支撐,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專業領導來保障。
【記者】您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李涵】真正的教育是回歸本原的教育。我們小時候沒有教輔,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師生在課堂上解決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那時的我們,玩和學都沒耽誤。看看今天的孩子,關注的是解題技巧,培養的是審題能力,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是這樣被打消的。所以,我們學校的改革和創新,其實就是回歸本原的教育,遵循規律的教育。
【記者】暢想一下,10年后您的工作和生活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李涵】10年后,我想我在安享我的退休時光吧。曾經想過退休后有時間、有精力了,把自己多年的教育實踐好好思考一下,去讀教育博士,還想去學畫畫,去學點兒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在這兒,我想暢想一下10年后的教育:那時,在線教育讓世界成為孩子們的課堂,孩子們的學習不再拘泥于某一間教室、某一個年級、某一張課表。彈性學制、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成為常態,班級授課制走向消亡。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