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河北省承德市六道河中學 賈利民
【時間】2010年10月20日
【嘉賓】河北省承德市六道河中學賈利民
【主持人】記者
作為校長,賈利民對自己的要求是:掌握規律、辨識方向、深謀遠慮、高瞻遠矚?!靶iL工作的最終落腳點,就是如何調動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如何讓教師能克服職業倦怠,培養他們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學校真正成為教師的精神家園和心靈居所。”賈利民說,“一個校長只要將公共的權力和人格的力量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團結和帶領一大批優秀人才,在事業上無往而不勝?!?
談到改革的初衷,他說:“我就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不把老百姓的孩子培養好就覺得對不起他們。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堂改革讓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差距縮小到最小。”賈利民道出了自己最樸素的情感。
不做“唯它”型校長
【記者】校長是學校課改的第一責任人。在您看來,推進課改,校長的責任該如何擔當?
【賈利民】校長不能僅僅按上級指令辦學,不能做行政命令的接收者和執行者,校長要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校長同時要有自己工作上“輕重緩急”的取舍標準,不能“朝令夕改”、“朝種玉米晚種豆”。有了理念與標準就有了自己獨立的教育立場。校長不能淪為一個完成任務的“工頭”,要做一個有明確辦學思想的校長。沿著別人走過的路前進固然簡便省力,可它畢竟不是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成果,一個唯上、唯傳統、唯他人的“唯它”型校長是不可能辦出學校特色的。
【記者】課改是一項系統工程,但推進課改必然需要一步一步來。您認為,課改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賈利民】課改的確需要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要進行系統規劃,從宏觀到微觀、從近期到長遠、從局部到整體等各方面要規劃好,規劃到位才能執行到位。在推進課改過程中,我首先思考的是,學校應該追求什么樣的教學質量?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教育。靠增加作業量和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來提高教學成績,是急功近利的,甚至可以說是對學生和社會不負責任的。這種方式不僅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滋長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不正當競爭”:你補一天我就補兩天,你一天上六節課我就上八節!你占了美術那我就體音美全占!很多時候,學校的補課成了讓學校心理平衡、心里踏實的一種舉措!因此,推進課改首要的還是改變教師的觀念,觀念變則課堂興。
【記者】您所理解的好的教學質量的標準是什么?
【賈利民】什么是好的教學質量?答案很簡單,好的教學質量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好的教學質量的取得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是以不額外增加學生以及教師的負擔取得的,是不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獲得的。一句話,是以促進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和諧發展為終極目的的。有人說,追求升學的世俗價值觀,合情;講求素質的理想價值觀,合理。我認為,我們需要在兩者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我們不能在時間上拼消耗,而應在效率上下功夫。我們所需要的是真正的教學質量和科學的教學方法,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把學生從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殘酷而無序的競爭中解救出來,還孩子愉快而幸福的童年,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其實,素質教育就是改變過去靠時間加汗水來提高教學質量的高效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益,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訴求。
讓教師戀愛般地擁抱工作
【記者】您認為,阻礙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什么?
【賈利民】坦白說,農村教育依然缺錢,但比缺錢更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點燃教師的職業追求。這些年來,農村教師進城熱現象的蔓延,使不少教師的人生目標起點不高,許多教師以“進城”為工作動力,年年唱著《渴望》的歌,也在年復一年的等待中消耗著工作熱情和發展欲望。值得關注一點是,農村學校教師的專業素養參差不齊,一些教師思想觀念陳舊,安于現狀,不求上進。在這種現象下,如何使教師“要我教”轉化為“我要教”,“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從而激發教師自我發展需求的內在動力,顯得尤為迫切。
如果教師失去了對職業的追求,把教師職業當作一種養家糊口的手段,那么在工作中就難免會感到身心疲憊,整個人都會處于低迷狀態,當然也就不可能做好工作。因此,作為校長要善于及時發現教師工作中的閃光點,點燃教師投身工作的激情和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夢想。
【記者】您所期待的教師工作狀態是什么什么樣的?
【賈利民】我希望學校的每位教師都能以戀愛般的熱情工作每一天。因為戀愛中的人心情愉悅、熱情高漲、斗志昂揚,這是一種甘愿為戀愛中的對方用生命的激情演繹的獻身精神。作為校長更應該以戀愛般的熱情擁抱每一天,帶著激情與熱情工作,校長要成為激情的喚醒者。
【記者】農村一線教師如何才能在專業發展上走得更遠?
【賈利民】于漪老師說過,不懂哲學的教師是盲目的教師。我的理解是,教師專業成長不僅需要研究教學技術方面的專業書,更要學習一些教育理論,因為教育理論是我們認識教學實踐、分析教學經驗的工具。當教學出現“短路”時,就需要向理論尋求幫助。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可能會陷入一種盲動。課堂教學改革必須有理論層面的指導,只有在先進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我們的課堂操作模式、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才會更有方向感,教育教學質量的增長方式才會有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化。
從學習模式到創造模式
【記者】您曾對學校以往課堂上出現的種種亂象進行過深刻批判。我相信批判不是目的,您是意在尋求課堂的突圍嗎?您所期待的理想課堂是什么樣的?
【賈利民】我同意這樣的說法,傳統課堂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了。改革傳統課堂旨在破舊立新,追求理想的課堂。理想課堂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我想,理想的課堂首先應該是開放的課堂,不但要開放學習場所,開放學習時間,還要開放學習內容,開放學習方式。開放是為了解放,只有先開放才能解放。溫家寶總理曾經說過:解放學生,不是讓他們光去玩,而是給他們留下鍛煉身體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動手的時間、了解社會的時間。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倡導對話的課堂,倡導學生與老師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教材對話,學生與自己對話。理想的課堂是把“教”作為途徑,把“學”作為目的,一切的“教”都基于學生的“學”,都服務于學生的“學”。課堂一旦離開了學生的“學”,離開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就變成了灌輸和死記硬背,學生便變成了“知識的奴仆”,教師則變成了“知識的販賣者”和“二傳手”。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學生思維放飛的課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問題的開始。要教師著力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記者】您是怎樣帶領教師追求這種理想課堂的?
【賈利民】我選擇路徑是借智與借力。已經有改革的先鋒學校探索出了先進的經驗,沒有必要再自己“摸著石頭過河”,自我探索經驗的過程是漫長的,而且成本和風險巨大。成功的樣本經驗完全可以拿過來為我所用,別人已經把通過理想課堂的橋架好了,我們只要找到這座橋,直接“上橋過河”即可,這就是借智與借力,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我認為,只有追隨前沿才能超越前沿。
【記者】您所說的這座橋就是學校正在學習推廣的高效課堂嗎?
【賈利民】是的,高效課堂的實踐原型就是山東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學模式。杜郎口中學當年曾經是一所遭遇“四面楚歌”的農村學校,歷經近10年的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條通過課堂教學改打造農村品牌學校的成功道路,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我們目前正在積極臨帖高效課堂模式,讓所有的老師能夠熟練運用這一模式。
【記者】強調模式意味著什么?
【賈利民】改革初期臨帖至關重要,當然,臨帖的關鍵不在于照搬模式,而在于學習模式所體現的教育思想和操作方法。任何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土壤,離開原有的環境就有可能出現“水土不服”。只有把握住模式的精髓,在分析教師和學生的實際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真正的破模。
課改不是“方法”的改良,而是觀念的革新。如何將觀點轉化為教學行為,落實在課堂教學上,需要把具體的教學流程或模式植入課堂。因此,對于一線教師而言,首先要學會認識模式、選擇模式、學習模式,并在此基礎敢于突破模式、創造模式。在課堂教學改革初期,強調模式有著重要意義。因為模式詮釋的是理念,承載的是課堂之規,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需要遵循一個基本的“規則”,課堂教學一旦變成了“自由發揮”,則很容易陷于混亂和無序。
課堂從“小賣部”走向“超市”
【記者】:以往的課堂與學校正在實踐的高效課堂的本質區別表現在哪里?
【賈利民】以往的課堂主要關注的是老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可以說是有教無學,教無育,以學代教。學生是來學習的,教只是手段,學才是目的,而以往的課堂把手段直接當成了目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會有過多的預設,而預設過多就會形成控制型的課堂,就會缺少精彩的生成,過于注重教必然會削弱學生的學。
實際上,實施新課程以來,新的理念早已在引導我們的課堂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新教材區別與老教材的顯著特點就是大量設置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和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實踐中獲取知識。美國學者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對我們很有啟發。以語言學習為例,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后:閱讀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10%;聆聽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20%;看圖能夠記住30%;看影像,看展覽,看演示,現場觀摩能夠記住50%;參與討論,發言能夠記住70%;做報告,給別人講,親身體驗,動手做能夠記住90%。由此可見,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多么的低效、耗時、費力。也不難理解我們的部分學生為什么那么厭學,因為他們在課堂上很少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很少體驗到成功的感覺。高效課堂應是知識的“超市”,學生可以自由地獲取所需,而不是過去的“小賣部”,教師充當售貨員,把一件件商品推銷給學生。
【記者】高效課堂有具體的課堂評價標準嗎?
【賈利民】如何判斷一堂課是不是高效課堂,標準體現在八個方面:一看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不是在積極參與學習;二看教學程序是不是實現了“先學后教”;三看課堂上是不是由“教教材”變成了“用教材”;四看教師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變成了“導演”;五看學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觀眾”真正變成了“主角”;六看教學過程是不是由封閉走向了開放;七看課堂教學效果是不是實現了“堂堂清”;八看教學目標是不是落實了“三維目標”要求,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八看”的標準,從不同層面細化了高效課堂,對教與學的辯證關系作了清楚的闡釋和要求。
高效課堂還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時間段都有事做;二是在具體的一節課里達到厚積知識、破疑解難、方法優化、能力提高、學習高效;三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心情舒暢,有安全的學習心理環境。
【記者】為了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高效課堂強調教師少教,學生多學。那么,教師的少教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賈利民】我想教師的少教可以定位于精講與點撥上。高效課堂是一種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當學生明確了目標后,教師不是放任自由,而是要盡量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確定的目標,把大目標化為一個個小目標,把學習中的重難點部分化解為自己跳一跳能實現的小目標。一個好的學習目標,會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探究。學生真正動了起來,思維活了起來,學生就會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另外一點至關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讓學生掌握閱讀的基本要求。讓學生掌握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教給學生圈點批注的自主學習方法并努力使學生養成習慣。要求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必須有問題的地方作批注,對重點或不理解的內容的圈畫等。
【記者】高效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賈利民】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營造一個自學的氛圍和民主的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而有深度的誘導,科學的指導和靈活的訓練。
高效課堂追求“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闭n堂上要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喚醒學生參與課堂的主體意識,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和表現的機會。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限的,學生能想的讓學生去想,學生能說的讓學生去說,學生能做的讓學生去做。
【記者】自主學習的動力靠興趣來支撐,如何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
【賈利民】布魯納曾說: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研究的東西有著內在的興趣,學生一旦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從而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前的激情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對教師馬上要講授的內容充滿探究的興趣,在強烈的求知欲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肯定會很不一樣。在和諧愉悅的氣氛中,我們的課堂教學和學習過程,無疑是一次愉快的心靈旅行。課前的導入與交流,能讓我們捕捉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契機。當我們從學生的眼睛里看到信任,從他們的表情中感受到他們的學習興趣的時候,我們的高效教學之旅就揚帆起航了。
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抓住一切時機,保護學生求知欲、好奇心,鼓勵學生生疑、質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敢于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大膽向教科書、向教師、向權威挑戰,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主動求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從而在同中求異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